在心理学中,快乐原则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或无意识动机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一部分。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本我是心灵中寻求快乐和本能的部分,而心灵的自我成分则努力使本我实实在在地、理智地控制着,本我本身并不是...
在心理学中,快乐原则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或无意识动机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一部分。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本我是心灵中寻求快乐和本能的部分,而心灵的自我成分则努力使本我实实在在地、理智地控制着,本我本身并不是理性的,只有自我满足。在弗洛伊德于1920年开始的两篇论文《超越快乐原则》和《自我与本我》中,他阐述了他的精神分析概念;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概念受到亚里士多德著作《物理学》的极大影响,该著作主张人类和动物一样,本能地寻求满足和避免痛苦。亚里士多德指出,什么东西分开,或应该分开,从动物到人是"理性的原则"。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虽然人类和"畜生"都天生就被驱使去寻求饥渴和性欲的满足,但人们不必,也不应该,在道德上被这些本能的需要所引导。人类所拥有的"理性原则"平衡了没有道德的快乐的原始动力。

伊壁鸠鲁发展了一个著名的享乐主义哲学。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中,自我平衡本我,防止人们变得完全自私和自我毁灭。原始的欲望能够与常识相平衡。智能思维可以排除快乐原则的控制。而自我是有组织的和理性的,本我是无序的和冲动的。

快乐原则认为做让人感觉良好的事是人生的首要目标在弗洛伊德的本我与自我理论中,涉及到心灵运作的第三个固定装置是超我。超我在管理寻求满足的本我方面比自我更进一步。它不仅是理性的代言人,而且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快乐原则驱动着本我太过分了,比如如果一个人背叛了自己的配偶,那么超我就是"道德原则",自我是"现实原则",本我是"快乐原则"。本我是由自我和超我来平衡的,因此对快乐的驱动力是由理性和道德引导的。研究支持了亚里士多德和弗洛伊德的主张,即动物不像人类一样具有自然的自我控制能力。如果平衡难道一个人没有或有限的自制力,常常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应该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人都相信快乐原则的平衡。例如,享乐主义是一种哲学,基本上认为快乐胜过痛苦本身是好的。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物理学》断言,人类本能地被引导去寻求满足和避免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