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地让一段关系“终结”?

KY作者 / 咯咯

编纂 / KY本家儿创们

今天文章的本家儿题,来历于和一个伴侣之间的一场有趣的对话。

他对我说,在本年之前,他都从来没有终结过和主要他人之间的关系。

他会不竭地回头找那些在他生射中留下过主要印记的人,与她们连结某种联系。良多次他都觉得关系已经竣事了,但现实上,两边仍是处在某种关系中,他仍是会在一段时候后回头。

有一天他俄然意识到,本来那些和本身有过故事的女孩,他一个都没有真正放下过。也是以,他没有法子在当下有一个全情投入的人。

为什么对一些人来说,彻底辞别曩昔如斯坚苦?今天我们来聊聊“终结”这件事。

我们往往热衷于谈论“相遇”、“相伴”的夸姣,用尽法子让关系得以延续。但其实,每小我都无法回避关系的“终结(termination)”。

平生中可以或许始终相伴的人长短常有限的。就算真的做到了平生相伴,也终会有灭亡将我们分手。

而关系的终结又是一个特别的过程。于我们自身而言,它既是一个危机的时刻,也是一个成长的时刻(Quintana, 1993)。

终结之所所以一个危机的时刻,是因为它激活了我们未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良多情感——尤其是人生中那些还没有获得解决的、与掉去有关的疾苦感触感染,会在这个节点被激活。我们的心理状况面对着瞬息崩塌的可能。

出格是,我们中的一些人,因为既往的经验和熟悉,对于终结关系心怀惊骇。于是,当又一次面对关系的终结时,我们曾经习得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也会被激发。

我们会发现,本已经安静下来的本身,再次变得表情激荡、布满猜忌、逃避面临,甚至本家儿动做出危险对方的行为。

而终结也是当作长的时刻,是因为在这些问题未被激活的时辰,我们并没有机遇去深切理解、或者直接调整本身的某些不良的部门。

也许这些问题发生在长远之前、已经距离当下的糊口很遥远了,我们日常平凡也会健忘它们还在。

而在情感被激活的时刻,我们从头履历了这一切,才再一次有了机遇,去理解本身的这些被激活的反映、去发现本身还可以有此外处置体例,从头彻底解决自身的问题。       1. 无法终结主要关系,素质是无法深切地链接当下。

很多人不肯意和曩昔终结,是因为无法、或者不肯和当下发生足够深刻的关系。

Ta们身上所表示出的一个模式是:比起当下的关系,更愿意感触感染到本身对曩昔某段关系的垂青、依靠、需要和密意。

文首提到的这位伴侣就反思到,他一贯更愿意感触感染到本身与曩昔的人之间存在的、难以割舍的豪情,对当下的人和关系则很难感触感染到联络。

他自我阐发道,这可能是因为曩昔的关系“已当作定局”,无论黑白,都已既当作事实,不存在更多的危险本身的风险。

比拟而言,与当下的人成立联系是一件更为风险重重的事。因为他在潜意识的节制下,几乎很难感触感染到当下可以随时接触到的、真的有机遇加深的关系的主要性。

与曩昔连结某种水平的持续联系,是一种既不是拥有、也不是完全辞别的状况。对于难以与曩昔终结的人来说,这种状况让Ta们既可以免于被孤傲熬煎,也可以逃避那些Ta们无法处置好的、当下(可能)的主要关系。

有趣的是,一旦当下的关系当作为了曩昔的关系,Ta们就会起头试图挽回和纠缠——因为它曩昔了,也就意味着它是确定的,也是平安的。

与此同时,Ta们对待这段关系的目光也加倍包涵了。对于曩昔的关系,Ta们更轻易自洽,也更可以或许不在意、原谅,甚至接管它是有瑕疵的。

但归根结底,Ta们在此刻仍然有所缺掉,所以才必需从曩昔中找到本身需要的联络。

是以,对于Ta们来说,更主要的或许不是紧握住应该终结的工具不放,而是着眼于当下的那个“应该在那儿”,但却不在那儿的工具。思虑此刻的糊口缺掉了什么,才能联络到当下和将来。

想解决曩昔的问题,起首必需解决当下的问题。        2. 每次终结都做得过快和过于绝对。

除了未意识到的、当下的缺掉,难以真正终结的人往往在每一次终结都做得太快和太绝对,这是一种常见的、不良的环境。

好比,一言不合就拉黑,或是没有给两边任何沟通机遇就老死不相往来。

这样做的后果是,Ta们没能去摸索那段关系中,在那个时候段所有的信息;Ta们做出的决议也凡是没有真的颠末深图远虑,也并非真正“从心”。

是以,在轻率终结之后,一旦自身或对方呈现了新的转变,或是Ta们注重到了关系中曾经忽略的细节,Ta们的心里就会起头摆荡、起头懊悔。这也诠释了为什么Ta们会反频频复地进入那个“终结—纠缠”的轮回。

那么,为什么一些人老是火急地想要立即完当作“终结”这个动作,而有些人则不那么火急呢?心理学家指出,这是因为每小我对认知闭合的需求是分歧的(Kruglanski & Webster, 1996)。

认知闭合的需求指的是,一小我在一个恍惚的语境/情境中去追求一个切当谜底的念头。研究者认为,这是一种相对不变的小我特质。

也就是说,一些人对“恍惚”的忍耐度是更高的,他们也没有那么强的念头去立即获得确定的成果;而另一些人则尤其需要一个当即的、确定的谜底。

对于后者而言,去摸索关系中所有的信息、再完当作真正的终结,是一件过于疾苦的事。

从某种意义上,Ta们是一群更不肯意接管实际的人:尤其是那些无法实现的愿望,以及此中隐含的关于自身的信息——“我不克不及心想事当作”、“我不再被需要和喜爱了”,等等。

可以说,直面实际是好的终结的一个最主要的前提。没有对实际的直面,就没有好的终结可言。        就像上面提到的,真正的、好的终结,必然成立在人们已经摸索完了所有的信息的前提之上。它需要我们尽可能地去摸索、获取关系中所有的信息,并在此之上得出一个更复杂的结论,再做出终结的行为。

而我能想到的,一种出格抱负的终结体例,或许是发生在当作熟的人们身上的“好心分手”(并不仅仅特指亲密关系中的“分手”)。

什么样的终结才是“好心分手”?有两个尺度可以帮我们判定。

好的终结的第一个尺度,是有一方朴拙地感觉,继续这段关系将让关系中的一方或两边好处受损。

良多时辰,终结和遗弃之间只有一墙之隔。人们经常会用“我要终结关系是为了Ta好”快慰本身,但Ta们其实没有真的面临本身想竣事这段关系的原因。没有朴拙,好的终结是很难发生的。

好的终结的第二个尺度,是两边被付与了机遇,深切摸索终结时刻本身的感触感染,会商终结为什么发生,以及它可能对本身造当作什么影响。

若是在关系终结的时辰,两边可以或许说出本身的感触感染,有充实的交流的空间,这段关系的终结将带来更小的负面影响。

这样的终结,对关系而言,也是一种好的成果——不是只有永不分手才是好终局。当哀痛垂垂平复,好的终结让我们不再囿于曩昔,而是走标的目的更自由的当下和将来。

对于终结关系来说,一件极为主要的工作是:面临实际。关系有它本身的生命,不受细微的我们的意志所影响。有时辰它其其实好久之前就已经终结了,只是我们执着地棍骗本身,不愿面临这个实际。

到文章开首的这位伴侣,他说,有意思的是,当他意识到本身始终活在“曩昔”的关系里,而轻忽当下的时辰,他在近一年的时候里,一个一个彻底终结了那些曾经主要过的人和事。

他说,本来这才是终结的感受。那些人沉没到意识和记忆的深处,像所有的记忆一样,Ta们仍然存在,只是您的注重力越来越少被分派到那边,即便想起,也不再有激烈的情感。

终结的感受是,尽管仍然还能找到Ta们,却已经不再有想去联系的感动了。

在那之后,他起头有了更多的约会。那个曾经缺掉的、当下与将来的可能,回到了他的生命图景里;他起头朝着此刻和将来去在世。

他说,他最大的当作长是意识到,以前总把无法终结的责任推给别人,此刻才知道,关系的终结不像关系的成立:终结只需要本身一小我的处置就够了。

今天的文章最后,我想祝您终结所有不圆满的曩昔。生命会更宽广,您会更欢愉。

References:

Bowlby, J. (1960). Separation anxiet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41, 89.

Kübler-Ross, E. (2009). Death: The Final Stage. Simon and Schuster.

Manicavasagar, V., Silove, D., Curtis, J., & Wagner, R. (2000). Continuities of separation anxiety from early life into adulthood.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14(1), 1-18.

Quintana, S. M. (1993). Toward an expanded and updated conceptualization of termination: Implications for short-term, individual psychotherapy.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4(4), 426.

Webster, D. M., Richter, L., & Kruglanski, A. W. (1996). On leaping to conclusions when feeling tired: Mental fatigue effects on impressional primac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2(2), 181-195

  • 发表于 2020-03-19 02:00
  • 阅读 ( 849 )
  • 分类:其他类型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