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报纸怎么做10万+?靠什么套路挣钱?

靠粉丝挣钱、为流量打擦边球,八卦、色情、奇闻轶事,什么博点击写什么。你以为这说的现在的新媒体?其实民国的编辑们也都是这么干的。

接下来你将看到:

●“民国的新媒体”靠什么挣钱?

●民国的新媒体怎么提高点击量?

●那时候的新媒体编辑工资高不?

“民国的新媒体”靠什么挣钱?

-+-

如果把大的报纸比作官方媒体的话,那“小报”的定位就跟如今的新媒体差不多。大报可以通过刊登广告来挣钱,而发行量决定了小报的收入。

是不是觉得很熟悉,没错,民国小报的形式和盈利方式跟新媒体几乎是一个套路:点击率越高,钱越多。

所以追求10万+这种事,在民国就有人在做了。

如果从诞生于1897年6月的第一个民国小报《游戏报》算起,到1952年11月最后一个小报《亦报》停刊。

在这短短的半个世纪里,民国小报的数量竟然达到一千多种!它们以消闲和趣味性为宗旨,短小精悍,深受市民阶层的欢迎和喜爱。

民国的新媒体跟如今的新媒体一样,盈利、变现是最重要的,所以必须要刊登符合市民阅读兴趣的八卦新闻或奇闻逸事,只有极大地满足了人性里的猎奇心,才能赚得金钱满钵。

●对丁玲同性爱的嘲讽

虽然现在被称为“小资”是一件有点害羞又心中暗爽的事,但民国时代,“小资产阶级”更多是指上海之类先富起来的城市里,手头有一点闲钱,心态却还很庸俗的普通市民。

对于他们来说,什么深度调查、国家道路,都没有哪个明星当了第三者来得有趣。

民国新媒体的内容选择也很符合现在新媒体业“内容垂直”的策略。

社会名流和影星歌星成为他们追捧的对象,他们的花边新闻更是争相报道的内容,夸大其辞和捕风捉影是在所难免的。

同样,随手打开微博热搜榜,排名前六位的都是娱乐明星的生活八卦,看来一百多年来让人喜闻乐见的话题一点都没变。

不过新媒体也不是毫无价值,它还会揭露社会黑幕。

比如,电车卖票揩油三块揭秘、大报骗取广告费可耻、学校招聘骗学费大曝光,这些行业黑幕能够被揭露都是小报的功劳。

新媒体的存在为大家指点迷津,把社会上的“秘密”一一宣布出来,让人们增长了见识,减少了被骗的几率。

当然,他们对于社会黑幕淋漓尽致的发掘既有真实的一面,也有哗众取宠的心态,但是不管他们初心如何,毕竟为人们开掘了社会的另一面。

现在人们对于黑幕揭露类新闻的关注度仍然很高。

五星酒店不换床单、揭秘网红直播产业等行业内幕的揭露,都曾被新媒体平台打造成爆款新闻。

民国的新媒体怎么提高点击量?

-+-

“骂”和“花”是小报提升关注度的两大法宝。

“骂”就是“对骂”,民国的新媒体经常刊登对骂性的文章来吸引大家的注意,提高知名度。

“花”就是花边新闻、色情文学,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

这当然也是有策略的。

比如一份小报的销售量经常处于一二千的水平,久久不见起色,编者就会增加色情内容,销售量立即增高。

而当销售量增至差不多五六千时,就开始有被政府取缔的风险了,这时就要自动调整,开始减少色情的内容。

这种打擦边球的能力,放在今天,也是运营的基本素养。

在这一点上,民国的小报和现在不少沦为标题党的新媒体,还真是可以惺惺相惜一把。

每个藏匿在微信家庭群的少年,都一定见过以下分享:

《惊!他插进去一整夜没拔出来,差点出人命!》,讲的其实是没拔充电器引发的火灾;《高潮来临,男女兴奋过度不知所措!有图有真相》,报道了游客围观钱塘江大潮;《光天化日少男少女大力揉搓敏感部位》,打开是一张中学生做眼保健操的图片。

从这些经典案例看,新媒体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把控力,和民国时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民国新媒体之间的竞争激烈,血雨腥风指数丝毫不亚于现在的自媒体行业,提高销量与自媒体提升点击率的手段也几乎相同。

它们大肆宣扬暴力和黄色事件,制造骇人听闻、刺激公众情绪的吸睛标题——凶杀案和妓女生活是他们最乐于刊登的内容。

今日的网络爆款内容,最炸裂的仍然是戏剧性的死亡事件或某某明星出轨。

那时候的编辑工资高不?

-+-

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人理想顷刻崩塌。

他们为了生存,只能转行去教书、卖文或者办报。

因此,创办以消闲娱乐为目的的“新媒体”,或者为其供稿,成为传统知识分子新开辟的生计手段。

如今,新媒体自媒体做的好的编辑都说自己是“自由职业者”、“自由撰稿人”。

民国时期,各大城市中的小报利润很可观,它们的创办者自然能生活优渥。

例如有超大流量的《晶报》,它的主编余大雄,不仅有固定收入,还经营了一家茶叶公司,据说每日的生活就是玩一玩古钱,收一收古书。

●《晶报》CEO余大雄

给《晶报》供稿的包天笑,每期只要交稿三篇,每月收入就高达80多块钱。

当时的物价是1块钱就可以在北京请吃一顿涮羊肉了,10块钱就可以在上海石库门租一层楼,有自来水还有电灯,80元大概相当于现在的12000元人民币。

这个稿酬水平,在当下北上广的新媒体行业,绝对算是一份“有尊严、有竞争力的薪资”。

但是,80%的财富只由20%的人创造。

由于竞争激烈,大部分的编辑还是处于生活窘迫,难以维持生计的状态,仅能在贫困线上挣扎度日,希望不要被政府消灭掉。

专写侦探小说的孙了红,就承认他写小说只是为了讨一口饭吃,所以在他的稿件袋上写了五个字“为了肚皮袋”,还戏称自己的稿件袋是一个“讨饭袋”。

不仅如此,很多编辑还被正经的文人看不起,被嘲笑为“文丐”或“小说匠”。

媒体业算是一种名义上的“知识密集型”,事实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新时期以来,无论是传统报业还是新媒体编辑,大家的薪资水平,都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

X城X联X聘上,“年薪80万招聘新媒体总编”、“招95后小编年终奖百万”等信息一刷十几条,以百万年薪招聘内容运营的公司也并不罕见。

但是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7年,新媒体岗位的平均薪资仅为7.75K,不但毫无尊严,还拖住了北上广“平均工资”的后腿。

1937年以后,由于战争的影响,小报一度绝迹。

在上海彻底沦陷之后,小报又陆陆续续出现。它们虽然依旧以妓院、舞女等色情和花边新闻为主,但也会刊登一些与战争形势和社会状态相关的文章,表达它们对于时局的关心,和对于未来的忧虑。

1949年之后,小报几乎销声匿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参考资料:

1.洪煜著:《近代大众传媒与城市文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一种综合的文化、文学考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孟兆臣:《中国近代小报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 发表于 2017-10-27 00:00
  • 阅读 ( 1225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