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会不会遗传?

人们常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谚语来给初次接触进化论的人说明生物的遗传性。那么提一个古怪的问题,如果老鼠患上某种心理疾病,那么老鼠的儿子会不会也得上这种病?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心理疾病会不会遗传。

凡是疾病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原因,心理疾病也不例外。概而论之,造成心理疾病的原因有生物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需要提前澄清的是,现在我们的话题关注的是遗传因素,不代表其他两种因素不起作用。

研究心理疾病的遗传病因,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双生子研究,可确定一种疾病是否遗传以及遗传程度;另一种是基因学研究,可进一步确定与疾病相对应的基因的位置。

双生子有两种,一种是同卵双生子,拥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另一种是异卵双生子,约50%的基因相同。基于这种生物学事实,可以推断,同卵双生子的其中一个若患有某种心理疾病,也发现另一个亦患此病,那么这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很可能具有遗传方面的原因。由于同卵双生子一般出生、成长在同一个家庭,在研究时,有必要对家庭影响进行控制,为此心理学家们将目光投向出生后即被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然后再考察两者在特定心理疾病上的一致性。自19世纪末以来,心理学家用这种方法证明,几乎所有主要的精神疾病都有遗传的因素。据估计,几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如双相障碍、精神分裂和孤独症的遗传系数在80%-90%之间。这些疾病的遗传系数高得惊人,甚至比业已令人震惊的乳腺癌(约5-60%)和帕金森症(约13-30%)的遗传系数都高。心理学家鲍迈斯特等(Burmeister,2008)对几种常见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和遗传系数进行了统计,其结果摘录如下表所示:


但是,基于对分开收养同卵双生子的研究受到了一些质疑。分开收养并不能完全排除环境影响,之前的研究忽略了产前环境也可能成为导致精神疾病的因素。这种忽略,很可能导致之前的研究对遗传系数的过高估计。

基因学的发展为上述困境带来了曙光,一种叫做精神疾病遗传学(Psychiatric genetics)的新学科应运而生,将精神疾病直接同特定基因联系起来,这种技术叫做遗传连锁分析。然而,这一新学科的发展并不令人满意,获得的有限研究成果难以得到后续研究的重复。不过,我们仍然对其给予厚望,像唐氏筛查法预防胎儿先天缺陷一样,期望这种技术为心理疾病的早期预防做出贡献。

  • 发表于 2014-06-21 00:00
  • 阅读 ( 749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