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城堡多,中国长城长?

导语:欧洲许多地名的后缀有“堡”字,皆源自各种城堡,不过现存的城堡数量也就是历史上的零头。而中国有一个和欧洲城堡作用相同的大家伙,就是长城。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在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城墙。

从梵蒂冈出来,前行不远就是天使堡,也音译为安琪儿堡。电影《罗马假日》中,有在台伯河边的酒吧打斗一场戏,背景就是天使堡,所以我对它的外观已有印象。古堡用砖石和混凝土建成,主体呈圆柱形,分多层,外围是一圈正方形城墙,四角各建有一个副堡。走进古堡后,顿觉一股寒气袭来,光线骤暗,几盏昏黄的照明灯营造着神秘感。没登多高,转出一门,来到一处平台,又恢复阳光灿烂的景象。平台上视野开阔,尽览罗马古城风光。俯看副堡,可见垛口和火炮。墙外草地上几名年轻人或安睡、或读书,一片祥和。堡内建筑布局复杂,每个房间都有不同功能。印象较深的是有一间铁匠房,鼓风打铁设备一应俱全。另有一处从铁篦子向下望,深不见底,不清楚用途。以现代眼光看,天使堡像是一座具有防御功能的大别墅。

欧洲许多地名的后缀有“堡”字,皆源自各种城堡,不过现存的城堡数量也就是历史上的零头。多数城堡建造周期长,依靠自然地形,多次改建、扩建,所以样式并不规整,像天使堡这样过于周正对称的并非主流,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它的特殊身世。天使堡位于台伯河畔一片平坦的高地,前身是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78-138)及其家人的陵墓,所以结构非常规整。590年罗马城发生瘟疫,教皇组织信众举行忏悔游行。路过此地时,教皇宣称看见天使在上空显灵,因此得名。现在古堡的顶部还留有天使的青铜雕像,以示纪念。天使堡在罗马帝国解体过程中,已作为军事设施使用。后来某教皇下令将其改建成现在的模样,因为四周都是开阔地,要进行同等级防御,所以改建完的城堡依然中规中矩。另外还建有一条与梵蒂冈相通的暗道,遇到危险时,教皇可以来此避难。将皇帝陵寝改建为城堡,这样的奇思妙想估计在全世界并不多见,也算是一种废物利用。后来天使堡的军事功能渐渐丧失,改作军营或监狱。1925年又改变用途,变成博物馆,现在则成为旅游景点,估计这是最终定位,不会再变了。欧洲的城堡建筑随着法兰克王国的崛起而兴起,后来迅速向全欧洲扩展。在此之前的一些建筑也可以称为城堡,但是一般仅具有军事意义。而中世纪的城堡不仅具有军事意义,还具有政治意义,甚至后者还大于前者。中世纪的经济基础以农业生产为主,底层民众以各种形式依附于土地,从事耕作,向土地所有者领主(也包括教会)交粮纳税。领主则组织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例如安全、宗教、司法等等。各种领主大大小小、层层叠叠,最高归于世俗的国王和宗教的教皇。

中世纪是一个各种权利极为分散的时期,对某一阶段所谓“统一”的描述只是表明提高了分散的集中度。教皇、君主、贵族在其领地,从本质上说都形成了独立的政治实体,生产独立,商业分配(包括税收)独立,军事独立,从而导致政治独立。尽管各种独立都有相对性,但是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这种差异非常明显,就是过于零碎。军事独立是政治独立的最重要基础,而每座城堡就是一份独立宣言。从此欧洲不再建造和维护具有联通作用的输水道,而热衷于修建城堡。

按照中世纪的标准配置,每个领主的领地都有城堡,是整个领地的核心,常常与教堂配套建造。城堡可大可小,由经济实力决定。遇到军事威胁时,一旦外围防御陷落,守军及其他人员可以撤进城堡,进行最后的防守,其中有水井和粮食储备及其他一切供长期固守的设施。在冷兵器时代,如果缺少大型攻城装备,要想攻破城堡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就是城堡战斗力的体现。有了城堡提供的安全保证,领主就可以在领地为所欲为了。国际象棋中,车的原意为城型棋子,图形就是城堡,实力仅次于王后。翻译为车,是从中国象棋的战车而来,原意尽失。

现代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系出同源,由印度或中国的古老棋类游戏演化而来。中国象棋定型于北宋末年,国际象棋定型于16世纪宗教改革之后。两种象棋的规则有差别,另外更有意思的是棋子角色的差别。按照中国的称谓,国际象棋中没有炮和士,而多了一个极有威力的王后,车、马、相、兵双方均有。马在国际象棋中是骑士,兼具贵族和战士身份,与中国象棋中代表的骑兵不尽相同。相的原意是主教,可以随便斜行,与中国象棋中只能走田字格、不能过河的文官相差别更大。另外还有王和将、帅,作用相近。欧洲逐王、杀王习以为常,但是不能如此对待教皇。同理在中国也不能如此对待皇帝,否则是大逆不道。所以教皇、皇帝两位顶尖人物,都没有出现在棋盘中。象棋虽是游戏,但浓缩了很多精华。要想简单说明古代双方的一些社会差异,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是一对较好的例子。

欧洲当时的社会局面与中国的西周及春秋时代相似,但是中国在经过长期土地兼并后,向战国时代演化,最终由秦完成统一。秦始皇的本质就是中国第一个顶级大地主,历代帝王皆是如此。但在欧洲中世纪,土地兼并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是欧洲的地理条件。如果将西欧与中国东部的地形图加以对比,不难发现,早期中国的关中平原、华北平原,以及后来开发的长江中下游平原都是大河东流,总体地势平坦,只有一面向海。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生产条件差异小,水利维护需要共同协作,交通顺畅便于管理,没有分块提供安全防务的需求。因此导致权力趋向集中,形成了中国的统一和集权传统。反观西欧的地理条件,三面环海,山脉错落,河流恣意,没有成规模的平原。阿尔卑斯山脉两边又分处差异很大的气候类型,北海、波罗的海沿岸因纬度高,冬季异常寒冷。这样的地理条件形成的农业生产格局,更像是一个个孤立的沙漠绿洲。要想进行统一,只怕是有心无力,因为根本无法提供高昂的维持成本,由此形成了欧洲分立与分权的传统。而城堡尚只是最基本的单元,每提高一层,都要经历一番血雨腥风。从古至今,欧洲统一之难超出中国人的想象,同理中国分裂之难也超出欧洲人的想象。这种差异是中西分野的巨大鸿沟,由此还衍生了其他各种差异,要想理解对方更不容易。

欧洲的城堡后来随着火器普及,迅速做出变革,向大型化发展,一些军事要塞的城堡建造受到重视,一些小城堡则丧失了必要性。在此过程中,欧洲逐渐形成了很多统一的民族国家。原来的一些城堡向住宅发展,改造成宫室、宅邸及后来的宫殿。当火炮的攻击性再度提高后,城堡土崩瓦解,剩下的最终成为旅游景点。

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一般是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建一圈城墙,如今保留下来的多为明清时期建造,如平遥古城等。它的军事作用与欧洲城堡相同,但是规模更大,在分裂时代也是政治独立的象征,但在统一时则失去这层意义,只是一个地区的行政中心。与欧洲城堡相似的建筑在中国历史中肯定产生过很多,不过后来大部分都慢慢毁弃了,在中原地区难觅踪影。这很容易理解,因为私自保留军事建筑,有谋反的意味。相反在一些边远地区,中央集权照顾不到的地方,地方政权和民众出于安全考虑,自行建造防御建筑,如西南羌族的碉楼。而在汉文化区,现存较著名的有福建土楼和广东碉楼。两地受武夷山、南岭之隔,均远离政治中心,宋朝以后才充分开发,地形复杂,平原窄小,农业落后,多有匪乱,很多方面与西欧中世纪相似,所以在明清两朝和民国时期造出土楼与碉楼,但是仍受控于中央集权,和政治独立还有相当距离。另外八年抗战期间,侵略者日本鬼子在华北平原修建众多炮楼,加强农村地区的管控和防御,可能是老一辈中国人对于城堡的最深印象。

其实中国有一个和欧洲城堡作用相同的大家伙,就是长城。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在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城墙。秦统一后,为防御匈奴南下,将秦、赵、燕三国北边城墙予以修缮,连成一体,称作万里长城。以后多朝都曾修建,最后一次明朝的工程最为浩大,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长城与中国其他三面的天然屏障,共同形成了一个超级大城堡。清朝疆域扩大,长城废弃,在抗日战争初期时还零星发挥过作用,但垂垂老矣,现在的修葺同样是出于旅游目的。长城与大运河作为农业社会中国特有的顶级工程,是一对绝配。二者一横一纵,一隔一连,外御强敌,内通经济,既展现农耕生产的优势,又都是保持大一统的利器。

修建长城的地理条件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受降水和气温影响,遵循一道大自然铸就的铁闸。除了东部一小段受温度影响显著外,其他主要部分是中国东南湿润的季风气候与西北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界线,大致是一条年400毫米降水线,以南可种粮,以北宜放羊,对农业社会的影响是农耕、游牧的分界线,所以季风区基本就是传统的汉文化区。这条线的作用在中国远比秦岭淮河一线要大,一旦气候变化,出现剧烈摆动,社会必有大震荡,也会影响长城的位置。明朝比秦汉时期气候要寒冷,农牧分界线南移,造成明长城比秦汉长城位置偏南。

为了建造和守护这道北方防线,历朝历代,多少仁人费劲移山心力,多少将士戍边埋骨他乡。及至近世,天然屏障被突破,早已摧毁自家古老城堡的外敌多从海上来。中国自身形成的这座大城堡,四面漏风,也就慢慢消散在历史中了。

(作者:丁不二方舟)

  • 发表于 2014-01-21 00:00
  • 阅读 ( 955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