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咬狗"指的是一条狗会为了生存而杀死另一条狗的想法。"狗咬狗"与所谓的丛林法则相呼应,俗话说"不杀不杀",另一句俗语"人人为己",也重复了这一主题。根据这句谚语,野生动物,尤其是狗,为了生存,愿意互相残杀。"狗咬狗"更进一步,"狗咬狗"和"不杀不杀"都是用野外严酷的现实为社会上自私无情的行为辩护。根据"狗咬狗"的观点,一个不接受这种策略的人将成为受害者。体谅和同理心不被视为美德,而是被利用的弱点。背叛、欺骗、恐吓和其他被公众普遍认为是不可接受的卑鄙手段被视为聪明和有效的。一个行为的道德是简单地说是无关紧要的,潜在的回报和潜在的影响风险才是真正的决定因素。这个成语可能是对一句古老谚语的曲解。这个短语最古老的记录版本,是一个拉丁谚语,第一次用英语记载于1543年,"狗不吃狗"。这句话似乎表明,犬只只会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才会如此残忍地互相攻击虽然狗肯定会互相争斗和竞争,但它们互相残杀是不寻常的,尤其是在一个群体中,而且一只狗在一场搏斗后吃掉另一只狗的可能性就更小了。托马斯·富勒(Thomas Fuller)可能是最早在1732年发表"狗咬狗"情绪的人,尽管他的措辞明显不同。在《诺斯罗吉亚》一书中,他写道:"狗吃狗的时候很难被驱赶。"词源学家认为,口头上使用"狗咬狗"这个成语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这个更精简的现代三字短语在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在印刷品中被广泛使用。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