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洗澡时喜欢思考人生?

纵观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其中似乎都充满了出乎意料和貌似偶然的领悟。

比如勒奈·笛卡尔(Rene Descartes)就是在看着卧室里飞来飞去的苍蝇时有了笛卡尔几何学的灵感,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在写”昨天(Yesterday)”这首歌的时候完整的旋律已经出现在脑海中了(他之后回忆道:“有天早晨,我醒来时大脑中就有一个旋律,当时还想到说:嗨,我可没听过这个旋律——不是吗?”)。再后来,有个人给了这种顿悟时刻一个名字:阿基米德酝酿效应(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在躺下来洗澡时意识到物体的密度可以通过溢出的水量来测量)。

这并不是说只有天才们才会经历那些突然而至的灵光一闪,事实也并非如此。

任何一个在洗澡时有过灵感闪念的人都可以证实(想来阿基米德也是发明了沐浴时的深思)。2010年,研究员们发现了所有的顿悟时刻共有的几个特点:

1.它们突然出现,得来全不费功夫

2.感觉上像是积极的体验

3.而且最重要的是,你预感它们是正确的,即使还需要时间去确认事实是否如你所想。

这种感觉还经常准确无误:在5月那期的《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中就重点刊登了近期的研究,它们证实这些顿悟时刻往往是正确的。

在《思考与推理》(Thinking and Reasoning)杂志上刊登的一项研究中,由西北大学心理学的卡洛拉·塞尔维(Carola Salvi)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带领实验的参与者们进行了4个不同的难题实验。

在第一项测试中,参与者们接到3个一组的词,并要他们想出一个词能够和这三个词语进行组合,形成三个新单词。比如在“crab”、“pine”和“sauce”这组词中,答案是“apple”,因为能够分别进行组合成三个词:crabapple, pineapple,和applesauce。

在每组词之后,参与者们都要说明他们是通过顿悟还是分析解决了这个问题。前者是指答案意外地突然出现在脑海中,而且参与者们很难说明他们是如何解决的;后者是指参与者们通过运用某种策略(比如生成一个词的合成词然后对其他几个词语进行尝试)逐步找到答案,而且能够讲明是如何找到的。

当研究者们仔细分析了数字后发现,通过顿悟解决的问题正确率约为94%,而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正确率仅有78%,这一模式在接下来的3个试验中同样成立。每次这些参与者们接到某种文字或者图片难题需要解决,每次都证实了顿悟是个比有条有理的思考更为成功的策略。

正如《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中所解释的那样,部分差异的原因在于顿悟和分析是明显不同的大脑过程:由于这种过程很大程度上都在一个人的觉知之外进行,结果就是要么出现要么毫无影踪,也就是说要么想到一个成熟的答案要么就一无所获。

这个假设也得到脑电图和功能性核磁共振扫描结果的支持,它们在之前的研究中揭示了就在灵感出现之前,大脑中负责视觉处理的枕叶皮质区出现暂时的关闭,或者说是“闪烁”,这样想法才可以进入到意识当中,心理学家约翰·库尼奥斯(John Kounios)如此说到。所以灵感不太可能会出错,而分析性思考是有意识的,因此更容易受时间紧张和推理失误的制约。

过去的研究已经描述了突然出现的顿悟和有意识的分析相比是一个“要么有要么一无所有”的系统:在限时的实验室试验中,当有人用顿悟去解决一个问题却没有得到正确的答案,往往是因为他们没有利用好时间进行大胆的猜测;当他们运用分析时,更有可能会提出多个错误的答案。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像笛卡尔几何学和歌曲”昨天(Yesterday)”那样的灵感可不是限时的实验室实验,而且现有的研究对于现实生活中突然迸发的创造力也知之有限。

也许对于浴中沉思你仍然心存疑惑,但这并不影响你在洗头发的时候让大脑浮想联翩。


译:宋琼 | 壹心理翻译团队

  • 发表于 2016-06-24 00:00
  • 阅读 ( 744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