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偷懒”法则,你知道几个?

明明多杀一些脑细胞、多打几个问号就能给出正解的时候,为什么我们却给了最“敷衍”的答案?明明多搜集一些资料、多列几条信息就能找出真相的时候,为什么我们却随随便便交了答卷?

大脑已经“懒”出法则了,而这些一言不合就“串场”的时刻,你又能发现几个?

世界太复杂,而我们的脑容量有限,想太多又好累,为什么不简单一点呢?

  • 便利法则

我们会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程度来做出判断。#换言之就是抓住了脑海中第一个亮起的小灯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们都知道,看似相同的症状有可能对应着不同的疾病,而医生下诊断时,也会或多或少受到“便利法则”的影响——越容易跳进ta们脑海的诊断分析、就越容易出现在你的病历报告上,而那些医生大大们“不太熟”的疾病诊断就只能是一个个老实“排好队”,等前面的(诊断)可能性被“干掉”了就有它们“出头”(被提取)的一天了。#对于经验丰富的医生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件节省大家时间的好事,但对于某些只背重点的半吊子来说,这个法则的存在就有点让人心惊肉跳了

  • 象征性法则

我们会根据事物与某典型事物的相似程度来加以归类。#比如对待不熟悉的吃瓜群众,我们上去就是直接归类、打标签。  

就像我们一般会认为北方人比较高大,南方人相对娇小。所以当你看到符合前者的形象时,第一反应一定不会是别扭地认为对方属于后者。而这里的“典型事物”就是“形象高大”,与这个认知更相近的就更容易被划到“北方人”这一框架里。#象征性法则方便我们快速给各种人上「标签」,但要是不小心标错了就等着收白眼吧


  • 锚定与调整法则

我们通常会以一个数字或数值为起始点并依据这个起始点进行调整,但这种调整往往不充分。#锚住了就别想再调准  

以车辆估价为例,假设我们要影响一个人对某件商品的价值判断,我们可以怎么做?使劲介绍它的附加价值、品牌优势?或者先行给出高估价、放好锚点?一般情况下后者更容易影响他人的判断,因为对方在听到高估值时会不自觉地开始寻找证明高价正当性的理由,自己本来的估价也会跟着往锚点方向偏转。

我知道世界那么大,但你能不能都去看看得先问问你的认知系统答不答应,每个人的认知资源都是有限的,要是不想被又乱又杂信息源烦到爆炸,就得接受大脑会偶尔钻空子偷懒的设定,我们能做的啊,只能是抓到纰漏时再去补救咯~

  • 发表于 2016-05-23 00:00
  • 阅读 ( 654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