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和外国人有啥关系?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等,其最初的来源自古都是一桩争论不休的公案。在我们通常的理解里,会将端午节的起源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但是,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等童靴可能会表示不服,毕竟在我国江浙一带不少地区,纪念端午节最初署名权妥妥属于他们。一些历史学家也困惑于此,做了相应考证翻出不少典藏古籍,比如著名学者闻一多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认为,端午节起源来自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比如持蓄兰沐浴说的学者认为,端午节最初源于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在《九歌·云中君》当中也为此说站台“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当然,这些纷繁复杂的争论对我们这些愿意安安静静做一个吃粽子的吃货而言都不重要。很多时候,美食的诱惑往往掩盖住了端午节本身具有的文化传承的魅力,也遮蔽住了我们“开眼看世界”观瞻其他国家和地区端午节文化的眼睛。严肃地讲,端午节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现象,与春节、中秋等节日一样,被播撒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并随着不同地域历史的变迁及文化沿袭的差异,造成了各个国家地区欢度端午节时所举行的活动也各有千秋。

各表一枝的端午申遗

2005年11月25日韩国端午祭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一度引发中国国内民众的民意强烈反弹,正所谓韩国端午祭申遗一声炮响,让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文化传承保护的压力,中国各地也加快了端午节申遗的步伐。很快,受文化部委托,有湖北省出面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相应的申报材料。其中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作为中国申遗“端午习俗”组成部分。最终2009年10月4日,中国“端午申遗”成功,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也为这次纷繁依旧的争论画上一个句号。

回顾这场端午节考据纷争,可圈可点之处颇多。按照专家的说法,以节日习俗而言,端午节虽然发源地在中国,但是在长期的流传和国际交流中,它被中国周边的国家和民族所吸纳,并置于自己的文化土壤之中,形成各国、各民族独特的节日习俗。但是客观地讲,韩国端午祭申遗的成功的确刺激到国人的敏感神经,唤起民众对祖先创造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进行重新思考。

韩国学者为例证二者不同,强调韩国江陵端午祭是韩国江陵地区特有的一种祭祀,原型应追溯于当地萨满文化。学者同时对江陵端午祭进行了梳理,指出祭祀仪式一般分“儒教式祭仪”和“巫俗祭仪”两种。儒教式祭仪以奉读汉文祝祷词的形式进行,祝祭的内容涉及除祸招福、健康安宁、治愈疾病、农渔丰收、禽畜繁盛等。儒祭之后,开始伴随歌舞戏剧表演进行的“巫俗祭仪”,直至深夜。祭祀期间除指定的祭礼、巫祭、官奴假面戏、农乐竞赛、儿童农乐竞赛、鹤山奥道戴歌谣外,还有众多的民俗活动,如汉诗创作比赛、乡土民谣竞唱大赛、全国时调竞唱大赛等;庆祝活动,如烟火游戏、端午放灯等;夜间活动,如国乐表演、伽琴并唱等。

但是抛开那些情绪化之争,看看中韩两国端午文化本质,仍旧能发现不少藕断丝连的文化联系。比如在韩国的许多典籍中都记载了对“端午”的解释,这种解释和中国人的观念是一样的。如韩国也称五月初五日为“重午”、“重五”、“端阳”、“五月节”,韩国特有的词是称“端午”为“上日”,意为神的日子。端午祭的时间恰与中国端午节重合。按照传统风俗,在端午这一天要吃“艾子糕”,喝益仁汁,妇女们用菖蒲汤洗头发或饮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妆,称为“菖蒲妆”。士大夫人家的门柱上贴朱砂符借以避邪,君臣之间要互赠端午扇表示祝贺。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中韩两国的端午文化在漫长的岁月当中发展出了不同样态,展现出了异曲同工的文化魅力。因而脱离当时具体情景,回头再看,我们应当有这样的文化自信,能够以更加宽容的姿态看待这种文化定义上的纷争。

端午节也是萌萌哒儿童节

相对于韩国端午的考据,日本的端午节则脱离悲凉祭祀气息演化为活泼可爱的儿童节形态。在日本,端午节又被称为男孩节,是在其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的。公元 834 年的《令义解》确定五月五日为节日。并在日本文献《续日本后纪》里初次明确记载端午节,在仁明天皇承和六年(公元839年)五月写着:“乙酉,是端午之节也。天皇御武德殿,观骑射。”不过,端午节最早在日本是属于“贵族俱乐部”享受的一个节日。进入江户时代以后,端午节“飞入寻常百姓家”,皇室、幕府、武士、庶民百姓都过这个节日了。

日本人过端午的主要活动是为了避邪而吃粽子和柏叶饼,并喝菖蒲酒。在日语中“菖蒲”和“尚武”是谐音,端午节也就渐渐成为尚武的节日,备受武士阶层的推崇。当时,家中有7岁以下男孩的,过端午节的时候都在户外立幡,装饰甲胄人形。以后又用鲤鱼旗代替了幡,借此希望男孩子有出息,能发迹,将来做到“鲤鱼跳龙门”。就这样,端午节演变成祝贺男孩诞生并祈求男孩健康成长的节日。1948年7月,日本制定了《关于国民节日的法律》,将端午节的名字改为“子供”(儿童节),成为现代日本的11个法定节日之一。在这一天,全国各地举行祈祷男孩子健康成长的民俗。这一更改也催生出了日本的“五一黄金周”,5月初有4个公休日,包括4月29日昭和日即天皇诞生日,5月3日宪法纪念日,5月4日“绿日”即环保日,还有就是5月5日儿童节,加上之间的双休日可以调休,一般能有七八天的假期。“五一黄金周”里有孩子的日本家庭一般会选择“亲子游”的方式来度过。

有意思的是,日本端午节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端午节气氛刚好相反。在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多带有女性阴柔的色彩。明代把端午又称“女儿节”,是出嫁女归宁的节日。《帝京景物略》云:“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古人认为,双五在八卦中为“比和”之象,大吉,利出行。出嫁的女人纷纷回娘家省亲,福州部分地区还保有着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讨要夏衣的风俗,娘家就将准备好的夏衣送给回娘家的女儿。

但是在端午吃粽子这一问题上,中日两国的吃货们还是保持高度的一致。日本的粽子是平安时代从中国传入的,当时的粽子只在皇宫中举行端午节时作为供品的,后来逐渐在民间得以普及。虽然在日本吃粽子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仅仅是节日间的美食。但日本的粽子皮同样是存在白茅、竹叶、蒿叶等多种多样的种类。因而,日语里又称粽子为“茅卷”。除了粽子,善于调制美食的日本人也不等不靠,创造性开发出了端午吃柏饼独有的风俗。柏饼实质是取自槲树新芽。由于槲树新芽不出旧芽不落,常常被看作是家族兴旺的象征。

被玩坏的端午龙舟比赛

比起日韩两个邻邦对于端午文化的内核传承和外在改造,远离东亚文化圈地区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则把端午节庆祝的重点放在一项节日独有运动上——赛龙舟,对于不少富有运动细胞的“歪果仁”而言,端午节赛龙舟早已脱离本身节日含义,成为一项娱乐性较强的趣味运动。

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玩起端午赛龙舟已经是一把熟练好手。1989年,龙舟活动传入德国,并在汉堡举行首届“龙舟节”,粗粗算来至今已经有30年历史。1991年后,龙舟比赛改在德国金融中心法兰克福举行并一直延续至今。每年都有数百名选手参加在法兰克福市中心美茵河畔举行的龙舟比赛。为了保证公平,比赛所用龙舟皆有主办方提供,每支龙舟可容纳20人,选手允许使用自带划桨。选手多以各式各样不同类型的“有特点”的服饰登场,不仅淡化了彼此之间比赛竞争气息,而且充满浓浓的人情味和愉悦感。

相比德国人娱乐化玩坏端午龙舟比赛,美国人对于端午龙舟赛的认真劲儿不得不让很多国人汗颜。波士顿龙舟节是北美地区最早创建的龙舟节,迄今已有三十多年历史,龙舟赛每年都在波士顿与剑桥的查尔斯河举行,吸引了数万名观众前来观看助战。龙舟赛按照中国传统习俗,龙在12时点睛之后腾飞升起,而为点睛仪式增添声势的则是中国舞和腰鼓舞。

在加州南部,长滩世界杯龙舟赛堪称美国最具运动竞赛性的龙舟赛。活动选址在曾举办过1936年洛杉矶奥林匹克运动会划船比赛的海洋运动场举行。长滩世界杯龙舟赛创始于1997年,是北美洲地区龙舟文化的先驱。10多年来,参赛的龙舟队伍由早期的35支队伍增加到近200支,平均每年增加10余支队伍。除了洛杉矶本地的许多队伍,还吸引了北美各地如温哥华、多伦多、新泽西、凤凰城、旧金山、圣地亚哥等外地强队组团参赛。一年一度的长滩世界杯龙舟赛除了赛场上生动活泼的龙舟竞技,主办者还在现场积极推广中国传统民俗技艺如武术、杂技、舞蹈、音乐表演,以及传统民间艺术如中国书法、水墨画、剪纸和中国结等,立体化地展现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烘托出浓厚的文化交流气息。

总之,端午节文化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走向海外的端午节,因吸收了不同文化土壤的养分,而生长出多样化的新鲜形式。被“歪果仁”玩转的端午节,借助各种形式,传承的不仅仅只是一种旧有的文化样态,更多的是散发出中华文化的迷人魅力。

  • 发表于 2015-06-20 00:00
  • 阅读 ( 759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