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报告在审计部门内部经过多次复核并定稿后会提交给审计部门的上级领导审核。有些审计人员会有疑问,明明上级领导从未做过审计工作,但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审计报告存...
为什么没有做过审计的领导却能够审核出审计报告的问题?
我们精选了一下网友答案:
···································^^····································
审计报告在审计部门内部经过多次复核并定稿后会提交给审计部门的上级领导审核。有些审计人员会有疑问,明明上级领导从未做过审计工作,但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审计报告存在的问题。领导们到底有什么诀窍呢?领导的诀窍并不神秘,领导经过多年的管理历练,已经熟练掌握了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全局观。即使领导没有从事过内部审计业务,领导也能从审计报告中发现审计作业存在的问题。
审计报告不仅包括总体的审计结论,还包括每一条审计发现的审计定性。而审计定性和结论是要依靠审计证据支撑和逻辑推理。大多数审计报告在描述审计发现时,往往是小标题,然后是具体的描述。审计发现具体描述的要素要齐全,遵循“5W”原则,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领导在审核审计报告时,会从逻辑推理上判断审计结论是否准确,也会用批判性的眼光发现审计结论是否片面、审计证据是否充分。还会从全局观再次审视整个审计报告是否忽视了关键性的管理信息。
审计人员在开始撰写审计报告时,容易犯的初级错误是要素不全、制度和标准把握不准确。而有一定审计报告撰写经验的审计人员,会忽视三个问题:
1.逻辑错误。逻辑错误的表现主要有:以偏概全、因果倒置、偷换概念等。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在审计报告中会少一点,犯这样错误的审计人员可能就不适合做审计工作了。好有些审计人员不注重审计报告撰写的逻辑线条,只是一味地把审计证据堆砌在报告中。
2.事先进行价值判断。这是一种比较隐蔽的错误,那就是审计人员在撰写审计报告时,已经把自己的价值判断放进审计发现描述了。举个例子,如果某个审计人员有较低的风险偏好,那么就可能对被审计单位容忍高风险经营行为进行较差的审计评价。还有的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人员有价值上的判断,在评价经济事项时,难免就会有主观判断。
3.未能考虑更全面的因素。为什么领导能够在审核审计报告时指出审计人员没有想到的问题,是因为领导考虑的维度会更多,不仅站在合规角度还是站在管理角度,不仅站在审计的角度还会站在业务部门的角度。
当然,有人也会说领导者手里掌握的信息比审计人员更多,这么说虽然有道理,但也有些片面,因为审计人员手里也掌握着其他领导者并不了解的信息。至少合格的审计报告不应该出现类似逻辑错误的硬伤。
审计人员在将审计报告提交上级领导审核前,不仅一定要抽出时间自己多去检查审计报告是否存在逻辑错误,还要站在旁观者的位置以批判性的眼光对审计报告提问题。
撰写审计报告不仅能够体现出审计人员的写作能力,更能够体现出推理能力和全局观,而推理能力更是审计工作的核心能力之一,全局观是审计人员提高认知能力的基础。审计人员要想有更高的能力提升,要想从审计项目执行者转变为审计项目管理者,先要成为审计报告的写作高手。
·······································································
审计报告应该由什么机关出?
我们精选了一下网友答案:
代理记账的是不可以出审计报告的。
因为他们的独立性受到影响。
审计报告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
···································^^····································
送达司法机关的审计报告,一般称为司法会计鉴定报告。
···································^^····································
会计中哪个职务都不能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社会上的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会计中总账会计是主要负责配合事务所对公司账务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
·······································································
中国建材万字深度报告:通过水泥行业的供给侧改革读懂中国企业现代化转型
我们精选了一下网友答案:
···································^^····································
能读懂水泥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也自然也能看懂了中国这三年痛苦、坎坷却必须经历的经济转型之路;相反,想不明白这些东西,自然也无法去解读中国建材这家公司,更无法去理解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成本有多巨大,以及这些成本到底由谁来在支付。 1.“现代化的代价和开弓没有回头箭”的水泥行业供给侧改革中国的水泥行业过去存在着相当强的周期性,但一个不同之处却在于,2016年至2018年,全国水泥销量经历了连续三年的同比下降,水泥的利润反而在这个周期中,迭创新高。对比过去的几次水泥行业的周期性波动,这轮的水泥周期,供给的情况已经大为不同,而供给收缩主要依靠“环保限产”和“错峰生产”两项措施。关于水泥价格的上升,中国建材(HK:03323)的曹江林董事长给了一个掷地有声的解释:涨价主要是成本推动的。各项因素实际上将永久性的提高公司的成本,因此即使水泥价格未来会有波动,但是总体的上涨趋势是很难逆转的。而已经归属中国建材的矿山,产能,品牌,供应链地位同样也是以巨大总体牺牲换来的,未来也几乎不再可能有以如此低的成本来获取这些超值的资源了。这些远远未能从中国建材的账面价值上体现出来,是公司巨大的护城河,同样也形成了市场对该公司巨大的预期差。能读懂水泥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也自然也能看懂了中国这三年痛苦、坎坷却必须经历的经济转型之路;相反,想不明白这些东西,自然也无法去解读中国建材这家公司,更无法去理解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成本有多巨大,以及这些成本到底由谁来在支付。从这些角度去深度思考,必然可以清晰的判断,整个水泥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之途,毫无疑问仍然还行进在一条目前还看不到终局的漫漫长路之上。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感觉一直没有被市场正确的去理解。目前全球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几百个发展中国家,搞市场经济实际上能搞好的,凤毛麟角。严格意义上说,这世界上不缺搞市场经济的大环境,缺的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照国企和民企来分类进行投资的人,根本缺乏对中国经济发展真正的理解。很多国企,处于一个相对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时刻处于和民企、外企竞争对手的激烈PK中,虽然他们也同为国有企业,但是企业特性截然不同,其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和历程、盈利模式、成长速度也都各不相同。但这些企业存在共同的特性就是,他们在这40多年改革开放过程中,实际上都已经成为具有不同程度的混合所有制性质的国有企业。分析到国企混改这个大课题,一个被称为“中国版稻盛和夫”的标杆企业家,前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志平先生和其呕心沥血奋斗了17年的国企混改“超级样本”—中国建材,则是值得全球企业界对所谓的“中国模式”重点关注和研究的。中国建材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历程的特点:央企的实力,民企的活力,市场化的监督,顶层架构的基本稳定,基层经营的灵活和活力。这种充分结合央企和民企体制机制的优势和特点,成就了中国建材过去17年由一家资不抵债的“草根央企”,蜕变成如今总资产规模超过4500亿,集团公司年营收超过4000亿,预期2019年度上市公司部分年营收超过2500亿元,2019年预期净利润破百亿的世界五百强巨头的传奇之路。我们认为投资海螺水泥(SH:600585)确实是个极其优秀且稳重的选择,但是投资期望从来都是变化的相对变化幅度,而不是其绝对值的变化,相比与海螺受益于供给侧改革的成果超出原本多数人的预期,我们认为中国建材依靠其高超战略和多维度布局才是本次供给侧最大的赢家。只不过,中建材承担了水泥行业的整合成本才在短期内相较海螺的成绩而言不那么起眼。我们的认知与市场存在以下认知方面的差异:(1)水泥供给侧改革是中国建材联合重组战略正确的天然背书(5)中国建材低成本发债优势巨大,高杠杆为股东加油在宋志平先生执掌中国建材(HK:03323)长达17年的历程中,为这家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深入其骨髓的战略前瞻性的基因。因此,早在2006年中国建材上市之时,宋总就判断未来过剩经济可能出现和低碳时代的到来,提出了“两个大力”战略,即大力推进水泥、玻璃的联合重组,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大力发展新型建材、新型房屋、新能源材料。并在2017年中国建材和中材股份“两材”强强合并重组后,进一步提出了“四大转型”和“三条曲线”的转型升级思路。正是基于此,中国建材不但在水泥、骨料、混凝土、环保一体化的运作上具备相较于海螺水泥更完整的产业链优势,还在石膏板、玻璃纤维、风电叶片、新型房屋、太阳能薄膜电池、碳纤维等新业务上持续发展壮大,慢慢撑起了中国建材利润的近半壁江山,为公司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下了牢固的基础。(4)中国复材(重点介绍其旗下碳纤维龙头中复神鹰)(7)中建材投资有限公司(介绍其旗下主要资产南方石墨)以“填补国内空白”和“力争全球领先”为己任,中国建材在这轮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潮中在全力以赴地做新材料,并选定的十大新材料“种子”企业目前看成绩斐然。截止2019年底,中国建材石膏板产能27亿平方米、玻璃纤维产能265万吨、风电叶片产能16GW,均位居世界第一;其碳纤维、超薄电子玻璃、薄膜太阳能电池、锂电池隔膜、高精工业陶瓷这五大新材料板块也已经成为中国第一或已经进入全国前三,在快速冲击中国第一的过程之中。 【1】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及未上市部分资产价值估算
(1)新材料板块估算:
(2)工程及其他业务估算
(3)持有的A股上市水泥资产估算
(4)估算总结
中国建材无论水泥产业链相关业务,还是新材料、工程等各项业务,整体均处于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即使扣除其经营数据不断向好,占其2018年度净利润近80%,2019年三季报净利润95%的未上市的水泥业务,其剩余控股和参股的A股水泥上市公司,以及其他控股和参股的新材料、工程等企业的持股市值,已经和中国建材的总市值相当,而这还不包括中国建材未来可能上市的中复神鹰等潜在的新材料巨头的持股市值,可见股价的安全边际极高,长期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