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精选了一下网友答案:
···································^^····································
2020年各地高企申报工作已经陆续开始,根据以往的经验,每年高企申报总有部分企业因不小心踏入申报“雷区”而导致认定失败。因此大瑞整理了高企申报前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看看企业该如何做才能避免踩到“红线”。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的居民企业。
上述所说的《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高技术服务、新能源与节能、资源与环境、先进制造与自动化。
高新领域选择是高企申报的起点,因为后续知识产权、研发、高新收入都需要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应的配置和规划。然而,部分企业在申报时无法找到自己符合的高新技术领域或领域选择错误,从而导致申报失败。
高新技术企业中对高新收入占比要求是: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同期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60%。而企业经常会有如下几个问题:
1、有产品为贸易收入,剔除后占比不够。
2、有产品技术含量低,为简单的加工包装产品,不符合领域支持,剔除后导致高新占比不够。
3、产品归集收入范围大,高新收入应该是发票的一部分,企业在归集后将全部金额计入,剔除后导致高新占比不够。
4、产品的证明材料不足,检测报告不能支撑产品的技术性、创新性,不被专家认可,剔除后导致高新占比不够。
高企申报对知识产权的要求是: 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获得对其主要产品(服务)在技术上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知识产权的所有权。
而有的企业在申报过程中,如果提供一些与企业从事的技术领域或产品无关联性或关联性弱,或与高新技术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无贡献的知识产权,或者用没有实际意义、纯粹凑数的软件著作权和垃圾专利凑数,也都会导致申报失败。
科技成果转化在企业创新能力评分中的分值为30分,其是连接企业知识产权与产品的纽带环节,也占有很高的考量比重。
企业需要注意的是在保证科技成果量的基础上,也要确保成果与产品之间的关联与有效的转化,技术专家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总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打分时,会综合考虑这两点,这是获得高分的重点。
科技成果转化的论证更多的是靠企业自己提供各类佐证材料。这些材料能否很好地向评委展示“技术成果是什么,如何转化,应用在哪个产品中,应用效果如何、技术水平怎样?“等关键问题,将决定企业在此环节的得分,因证明不严谨、逻辑不通造成高企认定失败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对于科技成果,企业切不可“强行转化”,应当在保证知识产权和项目、产品的匹配性,科技成果与产品的关联性的基础上,通过自我举证、第三方佐证等方式,尽可能收集完整的论证材料,而且所需的查新证明、检测报告、用户报告等资料,必须早作准备。
研发管理制度在企业创新能力评分中的分值为20分,不少企业认为这是“稳得的分数“,但若不加重视,仍有可能造成大量失分。
不少新成立的公司为了节省费用,未给核心创业人员甚至初创团队的员工缴纳社保导致不满足申报高企条件,或在财务管理方面相对松散,公司账目混乱。在后补充材料中常常容易出现制度写明了有具体金额的奖励激励,但没有发奖金、汇款或现金签收的凭证等前后不一致的现象,使审核专家对其各项管理制度存疑,导致扣分。
对于管理制度,切忌套用模版,直接搬抄,而应核实企业实际情况,不能出现明显的逻辑错误。而在实际执行中,也应当遵循制度规定,不能让其成为虚设。
财务问题主要有如下两点:
1、年度审计报告中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意见为“保留意见”;
2、企业自行修改纳税申报表,存在作假问题。
高企申报失败会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以上只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企申报中比较常见的一些雷区。
影响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失败的原因还有很多,大瑞建议:企业应提前做好战略规划和充分的准备,对于一些经验不足的企业(比如:小微企业和首次申报高企的新企业)可以通过专业服务机构的协助,从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研发费用归集等方面进行评估和准备。
·······································································
我们精选了一下网友答案:
六个条件: 1、在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注册的企业,近三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2、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八大领域); 3、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 4、企业为获得科学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了研究开发活动,且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①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②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0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③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 5、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 6、企业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自主知识产权数量、销售与总资产成长性等指标符合《工作指引》要求。 各级科学技术委员会办理。
···································^^····································
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必备条件 (一)在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注册满一年的企业,近三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至少6项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近三年的一项就可以,实用新型和软著要6个以上。 (二)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 (三)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 (四)企业为获得科学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了研究开发活动,且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 1.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 2.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0,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 3.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 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企业注册成立时间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计算; (五)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 (六)企业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自主知识产权数量、销售与总资产成长性等指标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另行制定)的要求。 (七)四项指标>70分 (知识产权30;成果转化30;组织管理20;成长性20)
···································^^····································
···································^^····································
天拓力行代理全国高新认证,通过率百分之百,您可以登录天拓力行网站,首页有我们的联系方式和咨询tq,天拓力行专家团队会给您提供最专业的顾问讲解!
·······································································
我们精选了一下网友答案:
···································^^····································
近日,为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全面掌握重庆高新区企业员工返岗前后轨迹,重庆高新区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出“企业复工备案申请平台”和“疫情防控企业员工申请平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为企业营造良好复工环境,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工作条件。
进入平台,就可在线上填报企业信息、返工情况等资料,企业可实时掌握返岗员工动态、了解员工返岗前行程轨迹。
该平台是重庆高新区在疫情防控期间为让企业方便提交复工审核、及时全面排查企业员工轨迹推出的专用平台。
平台已于2月13日正式上线,重庆高新区企业和员工,只需要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登录系统。企业申请平台涵盖企业基本信息,员工申报平台包括个人 14 天行程轨迹、返厂时间、返厂后居住地、近期有无隔离观察情况等内容。
据了解,重庆高新区的企业和员工根据平台要求填报信息,企业管理人员在填报复工申请的同时,获取本企业员工申请平台的管理权限,依托这个平台,企业能按照重庆高新区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复工复产要求提交复工申请,在员工正式返岗前精准掌握员工轨迹,同时可有效减轻基层工作人员负担,以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显著提升复工复产管理效率。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即可进入平台填报相关信息
防控小贴士
坐地铁,公交是不是得戴口罩?
是的!不但要戴,而且还要全程戴。从在地铁口排队或公交站等车时开始就要戴上口罩,中间不能取下。
截至2020年2月15日24时重庆市新冠肺炎疫情情况
来源:重庆高新区微讯
编辑:王斌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平台支持:人民网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