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装备“守护”着汽车的安全?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大幅提高,我国每年由于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在随之大幅的增加。汽车的安全性能也就自然而然的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关注。厂家也越来越多的把自己产品的安全性当作宣传的重点。

那么,究竟哪些装备守护着车辆的安全呢?

一、汽车安全对于车辆来说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两大方面:

【主动安全】

主动安全是指尽量自如的操纵控制汽车的安全系统措施。

【被动安全】

被动安全装置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后能尽量减小人身损伤的安全装置,包括对乘客和行人的保护。

二、与车辆主动安全有关的“装备”主要有:

【防抱死系统(ABS)】

安装ABS就是为解决刹车时车轮锁死的问题,从而提高刹车时汽车的稳定性及较差路面条件下的汽车制动性能。简而言之,就是在汽车制动状态下,仍能保持转向,保证制动方向的稳定性。使汽车轮胎处于“点刹”的状态,防止抱死失控。

【电子车辆稳定系统(ESP、DSC、DSC等)】

ESP是一种牵引力控制系统,不但控制驱动轮,而且可以控制从动轮。如后轮驱动汽车常出现的转向过度的情况,此时后轮会失控而甩尾,ESP便会通过对外侧的前轮的适度制动来稳定车辆。转向不足时,为了校正循迹方向,ESP则会对内后轮制动,从而校正行驶方向。

【防碰撞预警(AWS)】

通过在汽车上安装汽车碰撞预警系统,利用探头、雷达分析车道、周围车辆的状况等驾驶环境信息,一旦当驾驶员发生疲劳及精神分散、汽车出现无意识的车道偏离及汽车间车距过近。存在追尾可能时。能够及时给予驾驶主动预警,是减少公路交通事故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

【牵引力控制系统(TCS)】

汽车在光滑路面制动时,车轮会打滑,甚至使方向失控。同样,汽车在起步或急加速时,驱动轮也有可能打滑,在冰雪等光滑路面上还会使方向失控而出危险。TCS依靠电子传感器探测车轮驱动情况,不断调节动力的输出,从而使车轮不再打滑,提高加速性与爬坡能力。

三、车辆被动安全的几个“派别”:

【设备派】

现代汽车工业的最新进展之一,就是大量的新电子设备被有效地运用到了汽车安全系统中。例如发动机防盗系统:对于已装有发动机防盗锁止系统的轿车,即使盗车贼能打开车门也无法开走轿车。

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汽车点火钥匙中内装有电子芯片,每个芯片内都装有固定的ID(相当于身份识别号码),只有钥匙芯片的ID与发动机一侧的ID一致时,汽车才能启动;相反,如果不一致,汽车就会马上自动切断电路,使发动机无法启动。?

【软防护派】

日系车为代表以安全碰撞实验为依据,强调的是安全设计的重要,也就是被不少汽车爱好者称为的“软防护派”。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发生碰撞事故时车内乘员的保护主要通过车体结构的溃缩实现,通过预先设定的褶皱永久变形,能够吸收外力冲击的大部分。

【硬防护派】

在不少消费者心目中,以德国车为代表的欧洲车是“硬防护派”的代表。欧洲车的造车理念与注重成本控制的日、韩系车不同,大量采用整块钢板一体冲压成型的部件,并安装了侧门双防撞板,其强度与焊接门不可同日而语。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硬与软的两派一直在互相靠拢,两者分歧也越来越小。

四、与车辆被动安全有关的“装备”主要有:

【安全玻璃】

将钢化玻璃与夹层玻璃相结合。钢化玻璃破碎时分裂成许多无锐边的小块,不易伤人。夹层玻璃共有3层,中间层韧性强并有粘合作用,被撞击破坏时内层和外层仍粘附在中间层上,不易伤人。

【预紧式安全带】

当汽车发生碰撞事故的一瞬间,乘员尚未向前移动时它会首先拉紧织带,立即将乘员紧紧地绑在座椅上,锁止织带防止乘员身体前倾,有效保护乘员的安全。

【安全气囊】

分布在车内前方(正副驾驶位)、侧方(车内前排和后排)、驾驶员膝部、车顶等位置。在装有安全气囊系统的容器外部都印有SRS的字样。

【安全车身】

设计优良的车身结构是被动安全的主要课题。有研究表明,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绝大部分的碰撞能量被车身所吸收。安全车身的表现形式是车室结构坚固,在发身事故时变形量极小,充分保证内部乘员的生存空间;同时,车身前后能在碰撞时变形以吸收能量,减轻乘员受到的冲击。

五、结语:

相对来说,车辆装配的主被动安全装置越多,车辆的安全性尤其是对车内乘员的防护就会更到位。因此在购车时,可以对比中意车型的安全装备来进行选择。

  • 发表于 2014-08-06 00:00
  • 阅读 ( 847 )
  • 分类:其他类型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