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外语,不一定会交流?

一位西班牙朋友表示周围有很多朋友在学中文,一位意大利资深飞行员朋友也不能高枕无忧,正试图在中国航空公司里找份工作,学中文也是迟早的事,当然也有很多欧洲人来到德国学德语找机会。这是很好理解的现象,除了德国,欧洲经济十分不景气,语言学习潮流从来都随经济走向。

而在中国,学英语长期以来是义务。多少倒霉鬼都栽在英语四级上,每次都考59.5分而拿不到大学学位证,好冤:吃自己国家的粮食,拾人家的牙慧?

在中国,英语四级是高等教育,可中国人在国外向来是餐厅打遍天下,学语言为的是基本生存。

抱怨英语难的中国人是因为还没学法语,抱怨法语难的人是因为还没学德语。在德国生活的人,大部分人上过语言班和融入班,在那里可以一睹各国人的“命运”:来自科索沃的姐姐说起德语来像开着一辆坏透了的车,时停时开;最角落里的西班牙兄弟打着不稳定的西语颤音,而最让人受不了的还是那位中国大叔,说起德语来像日本武士般不容分说,却让听众想一剑封喉。

德语里最难的一个音是“r”,在中文里是没有的,让中国人困惑,急躁,神伤——到底是喉咙管哪个部位发出来的?德国流传这么一个传说,一个大半辈子呆在德国的中国人临终前,把妻儿召集床前,大家等着他揭秘一个天文存单,不曾想老头子说,我终于能发这个音了,“r……”,然后无憾地离开了人世。

德语的句子也较复杂,并且语序相当不一样,谓语动词或者情态动词经常排在句末,中国人说着说着就走丢了,像经历了一场长跑,长得足以忘我忘他,自然谓语就给跑丢了。

中国人无论是学习德文还是英文,都是无丝毫优势的,因为它们是和中文八竿子打不着的另一套语言系统。可在中国,学英语的积极性莫名其妙地高,小朋友一见到外国人就来主动过来练英语,管他是来自英国还是法国,还是非洲。

但是学外语到底是在学什么?除了中国学生“升学”、“找工作”等实用主义理由,有两种主张。第一种认为语言不过工具,第二种认为语言就是文化本身。但共识是,语言文字是另一种文化难以逾越的屏障。

中国人遍布全世界每个角落,可见中国人的适应能力之强,但很多居住在国外的中国人即使学了一定程度的当地语言,仍然保持着严格的中国式交际方式和生活方式: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融入不是主要目标,而是享受当地好的空气质量和福利制度,尤其是教育系统,语言即使磕磕巴巴,能混就行,全指望下一代了。

中国人喜欢把酒言欢,而这个“欢”更多的是觥筹交错,推杯换盏间用烈酒把对方灌倒,中国人讲究是一切尽在不言中。中国人的处世哲学是察言观色,祸从口出。

而西式聚会,鲜有椅子,大家举着红酒杯一对一,或三三两两地交流,很多是初次见面或者二次碰头,这样你可以结识朋友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没有椅子固定下来,自然加速了聚会人员的流动性,也就增加了交流的覆盖率,实打实靠的是语言和谈吐。

在交流初期,作为一个外国人,说出当地的语言,对当地人来说是件新鲜的事情,就像逗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新鲜感和喜悦感油然而生,但是过了这个阶段,就觉出交流的无力,或者寡味。

不仅中文有“言外之意”,德语里也有“zwischen den Zeilen”,说的就是字里行间,弦外之音。没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理解,以及相应的幽默感,难以体会到文化的碰撞,交流的酣畅。

而且每种语言有其各自的表达特点。能说英语的中国人有时候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在某些时候用英语表达更自然和顺畅,这种差别不是来自语言上的缺陷,而是一种文化上的差别。中国人形容某种事情总是拐了好多弯,不轻易直接显露自己的好恶和评价,将写意发挥到了极致。古代,中国人写美女,不说她如何之美,也不说自己如何为之倾心,而是“沉鱼落雁鸟惊喧”;至今,“说出来就没意思了”,“不识趣”,“不懂事”云云,强调的是可意会不可言传。在这种含蓄的文化环境中,表达好恶是一件困难甚至尴尬的事情,但换成英文表达却似乎更容易说出口,因为英文的文化环境不一样,人的某种表达障碍消除了。而且对于另外一种文化因为距离感,而少了些忌讳。

有外语运用就有交流,有交流就有理解,更有分歧,甚至对抗。

在德国Essen最近一次音乐节上,几位外国人转战各家酒吧喝酒,其中一位在德国呆了一年的黑山人被门卫拦在了酒吧门口,对方没有给出没有任何理由和交代,并挑衅说“你一口糟糕的德语”。这样的经历对于外国人来说是噩梦。

而更微妙的是文化对抗。

一德国男人和一中国男人聊男女关系。前者说,“我不能忍受早上醒来而旁边睡的不是我老婆。”后者一边说“我也是”,一边窃想,有病啊!搞完就洗洗回家,干嘛还睡一晚?

最有力的文化对抗不是语言力所能及的。电影《老爷车》(Gran Torino)里,Clint Eastwood饰演的沃尔特旁边住的是一家亚裔大家庭,他们说着自己的语言,和美国人不相往来。有天沃尔特硬汉般地吐了一口痰,坐在露台上的邻居老太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回击了一口痰,其量之大,势之强,动作之敏捷,如当头棒喝,令英雄瞬即气短。

邻居间可以不交流,可是相互做生意就麻烦了。德国人永远不知道中国人的“笑而不言”意味着什么。一位德国朋友向我求救,拥有一家视频制作公司的他,和一家庞大的中国通讯设备公司有业务来往,可在谈进一步合作时,却迟迟无法推进,对方从不说“不”,当然也不说“好,这就办”。他们缺的不是翻译,而是文化理解。中国人有两套语言系统,一套是嘴上的,另一套是心里的。

所以,学语言是一种语言技巧的获取,更是一种文化和规则的理解和获得。

可对于中国人来说,最惊奇的发现莫过于西方人能学一口流利中文,能在短时间内学会普通话声调的人都是有语言天赋的人,同时也是聪明人,但有些人同时也学会了中国人的某些陋习,学会潜规则,学会送礼,城乡歧视,阶层歧视。

而长期呆在西方的中国人,学会了规则办事,身心放松,假如再转战国内,免不了四处碰壁,手忙脚乱。

所以,获得不见得全是好事。学语言,学好学坏,不看广告,看疗效。

(选自: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作者:张冬方)

  • 发表于 2014-08-18 00:00
  • 阅读 ( 720 )
  • 分类:其他类型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