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预防“病从口入”?

夏天想必是不少美食爱好者的狂欢季,不少应季的蔬菜、水果和海鲜,应运而生的种种美食节,以及夜间各大城市的小吃街,很多人都会选择在此时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但享受美食之际,多种食源性传染病也会乘虚而入,令一些粗心大意的食客“中招”。所以在享受之余,不妨来了解一下预防“病从口入”的方法,最大限度避免染上食源性疾病。

不洁饮食:甲肝、戊肝与伤寒

随处可见的大排档、小餐馆,是不少人就餐的选择。但一旦所选的就餐地点不能保证食物运输和加工过程中的卫生环境,便有可能导致食物经粪-口途径被病原体所污染(即带有病原体的排泄物污染了水源,水源继而污染食物)而传播疾病。在我国,较为常见的经粪-口途径传播的传染病有三种: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和伤寒。

甲型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曾于1988年在上海引发过一次全球有名的大流行(当时是因上海市民误食了含有HAV的毛蚶而爆发),造成超过29万人感染HAV。水果、贝类食物及肉类容易受其污染,发达国家便有过因进口受污染的山竹、草莓等水果而造成小规模爆发的经历。急性甲型肝炎症状往往较轻,在儿童中甚至只表现为胃肠炎或不引起症状。而成人在感染前期可有厌食、恶心等消化道症状,感染期一般有黄疸(巩膜、皮肤变黄)、瘙痒(胆汁淤积的表现)和肝功能异常等症状。急性甲肝具有自限性,一般只需对症治疗和给予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少数重症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已有预防HAV的疫苗,在我国属于常规接种疫苗,即将前往饮食不洁地区的人员也可补种。

戊型肝炎: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常经被带病毒粪便污染的水源所传染,在我国少数不能保证饮用水安全的山区或牧区,有时可见急性戊型肝炎的小规模爆发。急性戊型肝炎症状与急性甲肝相同,但对孕妇而言,HEV感染可引起暴发性肝炎而危及生命。急性戊肝同样具有自限性,对症治疗即可好转。我国已经有HEV疫苗上市,前往疫区的人员可选择接种。

伤寒:由伤寒沙门菌或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细菌感染,主要通过各种运输、加工不当的食物而传播,近年来虽已少见,但仍有不少人患病。主要表现为伴有畏寒或寒战的高热、食欲不振、咽痛、咳嗽、乏力、腹泻等症状。通过在外就餐经历,疾病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如细菌培养和肥达反应),可以明确伤寒的诊断。尽管该病诊断有一定难度,但治疗很简单,通常只需口服抗生素即可。

涮羊肉与乳类:布鲁氏菌病

无论春夏秋冬,涮羊肉都是不少人所喜爱的美食,乳类也是如此。有些人为了追求“口感”、“风味”,或是担心市面上的假羊肉、劣质乳类,可能会选择直接购买刚刚宰杀、挤出而未经检疫的羊肉或乳类。但殊不知,未经过检疫的此类食品,很容易传播布鲁氏菌病,而造成额外的烦恼。

布鲁氏菌主要寄生于牛、羊等牲畜的体内,一般主要感染牧民、宰牲畜者和挤奶员,但由于近些年购买未经检疫羊肉、乳类的情况增多,布鲁氏菌也开始感染普通人。常见的急性布鲁氏菌病,可以引起发热、多汗、乏力、头痛及关节痛等症状,尤其是关节痛,往往较剧烈且一般治疗无效。对于曾进食未经检疫羊肉、乳类,并产生类似症状的患者,医生会安排进行布鲁氏菌凝集试验或细菌培养以明确诊断。同伤寒一样,布鲁氏菌病很好治疗,一般只需口服一定疗程的抗生素即可治愈。但如果诊断不及时,或患病后不注意预防而反复感染,便有可能导致永久性的关节痛甚至关节畸形。

海鲜与刺身:异尖线虫病

海鲜一向是夏季颇受欢迎的美食,由于正值捕捞季节,海鲜往往会很便宜,很多人会选择在此时大快朵颐。而近几年从海外传入的刺身,更是受到了不少人的青睐。但享用这两种美味时如果不做好安全措施,就可能染上异尖线虫病,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致命的后果。

异尖线虫是一种存在于不少海洋动物(包括海鱼和乌贼)体内的寄生虫,在食用未经煮熟的带虫动物时,便可能感染异尖线虫。如果一次食入很多虫体,便会引发以恶心、腹痛、呕吐等症状为表现的急性异尖线虫病,但该病较为少见。更常见的情况是,第一次食入的异尖线虫虫体被人体识别为免疫原,当再次食入虫体时,免疫系统针对虫体及其所寄生的组织产生严重的免疫反应,引发致命的过敏性休克。所幸的是,包括我国的大多数国家对海产品有着严格的检疫措施,且要求可能被用于生食的海产品需要经过足以杀死寄生虫的冷冻措施,因此生食经过检疫的海产品一般不会感染此病。但在日本,出于对“新鲜”和“美味”的需求,并无关于海产品的冷冻措施,在日本食用刺身时可能需要多加小心。

肉制品:神经囊尾蚴病

相较于上述几种食物,普通肉制品在生活中更为常见,也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但看似不起眼的肉制品,却可以传播一种极为严重的寄生虫病——神经囊尾蚴病(NCC)。

和极为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绦虫病一样,NCC的病原体也是猪肉绦虫。人体通过外源自身感染(绦虫病患者的手沾染绦虫卵,再经过口感染)或外源异体感染(食用未完全煮熟的含绦虫肉类、含绦虫卵的蔬菜)而感染绦虫之后,绦虫卵孵化而成的幼虫会经血液循环播散到脑部,并发育成囊尾蚴。一旦寄生在脑部的囊尾蚴死亡,人体针对死亡的虫体会产生严重的免疫反应,导致局部组织的严重炎症,一般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颅内压升高等症状。有时囊尾蚴还会寄生于脑室,当患者急转头时便会堵住脑室上用于循环脑脊液的小孔,引起颅内压急剧增高而猝死。虽然驱虫治疗可以治愈该病,但驱虫时严重的免疫反应本身即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也使得该病十分难以治疗。

  • 发表于 2014-08-17 00:00
  • 阅读 ( 1234 )
  • 分类:其他类型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