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君从心理学研究中总结出几条法门:价钱没有那么主要;更通用的礼品卡或者钱也并不会很受抵触;投其所好,或者投己所好;若是人家本家儿动提出了,那就别瞎费心送此外了!
送礼的传统经久不衰,刚从春节要给七大姑八大姨的送几箱几条烟酒糖茶的计较中解脱出来,回头就又是恋人节了,鲜花巧克力甚至口红耳机都送过了,你应该也会有近似的纠结——我,要送 TA,啥礼品,好呢?
再想远一点,一年 365(or 366)天中我们要履历各类各样的节日,除此之外还有各类至亲老友的生日以及纪念日。于是乎,送礼品酿成了糊口中不成避免的一个环节,同时也当作为了让很多人实在头疼的问题。
幸好——
送礼纠结不要慌,京师书院来帮手!
想要送好礼,起首,你就得知道,礼品到底有什么意义?
为什么要送礼品?
在人类学研究中,奉送礼品凡是被描述为一种社交过程,布满象征意义又十分微妙。送礼品的过程可以被看做送礼者对收礼者表达“我很正视你哟”的信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起到了促进亲密关系成长的感化。
有学者在山东研究某农村的人际关系时曾指出,中国人的感情交流似乎均与物品互换分不开,人们用物品来互换有无,也用来看对方是否对本身有豪情。在合适的机会,如生日、有喜事时,赠与他人礼品是尊敬他人的一种表现,也是对这份关系的必定——即使不是推心置腹,至少也得这么表示表示啊!
按照社会学的视角来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一张密集的大网,而每小我都是一个节点。点与点之间的联系,则是由特心猿意马的规范与秩序所巩固的。经由过程这些关系收集,我们能运用人际资本,获取社会好处。而赠予礼品,则半斤八两于此中的一种秩序,它能加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现实上,送礼确实和我们的糊口密不成分。在美国,礼品支出占典型家庭支出的 4%(想象一下,假如一个家庭年收入 25 万,那就有 1 万元花在礼品上!);而中国人的平生中也是陪伴着无数礼品的互换:从出生、上学、加入工作、成婚、生孩子、乔迁,无一不是以送礼起头与终结。
若何科学送礼?
固然礼品如斯主要,但事实上,很多人都是赠礼苦手。按照美国全国零售结合会的调查,40%至 50%的美国人估计每年至少会退一次节日礼品的货,而美国运通公司的调查发现三分之一的人曾将收到的礼品转送他人。可见,尽管人们破费大量精神来遴选礼品,但往往不克不及达到他们预想的结果。
怎么办?或许你该注重一下以下几点:
礼轻,真的可以情意重
在遴选礼品时,我们最轻易纠结的就是,到底送几多钱的礼品合适?少了,怕人家嫌本身寒碜;多了,本身又肉疼。但现实上,礼品的价钱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主要。一个尝试发现,尽管送礼的人认为礼品越贵越讨人喜好,但对收礼者而言,礼品的价钱和他们的喜爱水平没有相关。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送礼者有对比的心理过程,而收礼者没有。例如,你的一个女性伴侣要生日了,你在纠结是送一个包包呢仍是送一支口红。碍于囊中羞怯,你选择了口红,是以脸上也很羞怯。成果她收到礼品时竟然还挺高兴,因为她不知道她原本可以收到一个包包(心疼伴侣三秒)。
不外万万要注重的是,不要送打折货——即使真的买了打折货,也别让收礼者知道这是打折货。有研究发现,若是收到礼品的人发现本身收到的礼品是打折货,对劲度会较着降低——即使这份礼品是他明白说过想要的。
机关算尽…不伶俐
别的,我们在送礼时也经常费尽心思地想连系收礼者的爱好来送 TA 一份最合适的礼品,这样显得本身很有心意。可是,收礼的人真的这样想吗?
在美国,礼品卡经常用作礼品来赠予——被赠予者可以本身去兑换对应的礼品,或从必然规模内选择本身心仪的礼品。研究发现,比起给一张收礼者喜好的商铺的礼品卡,还不如直接甩一张加倍通用的 Visa 礼品卡给 TA 来的好。
此外,礼品卡能兑换的礼品规模越窄(也即越“专心良苦,投其所好”),最终收礼者真的去兑换的概率就越低,即使真的去兑换也是过了更久才去。
为什么呢?这可能是因为送礼者只注重收礼者的部门人格特质和乐趣,而忽略了 TA 随时在转变的需求,最终导致吃力不奉迎。
你必定在想,既然越具体反而更弄巧当作拙,那不爽性送钱得了——恭喜你,答对了!研究者发现,收礼者对钱其实没有送礼者想象中的那么抵触。比拟之前列在本身愿望清单上的礼品,若是你俄然送 TA 一笔数量差不多的钱,他会更高兴,甚至更感觉你好关心。
投其所好,或者投己所好
若是你其实不知道送什么,送钱又太露骨本身难以接管,不如换个思绪,想想本身喜好什么。研究表白,若是你告诉礼品的对象你也给本身买了一个同样的工具的话,TA 会对礼品加倍对劲——因为送一样你本身也有的工具会让对方感觉本身与你加倍亲近,进而晋升对礼品的对劲度。
有趣的是,礼品和送礼的人的匹配水平也会影响收礼者对礼品的对劲度。若是你是个漫威粉,送一个钢铁侠手办给对方会比送一个蝙蝠侠好得多——除非对方是个 DC 粉(那你们是怎么当作伴侣的呢?)。
要啥给啥!
要送礼时,最大的幸运可能是收礼人本身本家儿动提出了本身想要某样礼品,或者列出了一个清单——究竟结果这可救下了本身几多脑细胞啊!可是有的人就是不信邪,感觉就是得本身送个体出机杼的不测之礼才棒棒…
——成果就是,送的礼品真的被嫌弃了…收礼的人不单不会更喜好“别开生面”的礼品,甚至反而会感觉你不敷关心专心。所以,若是人家本家儿动提出了,那就别瞎费心了!
最后,说了这么多,不得不提醒大师一句,这些研究大部门是在美国做的,与我们存在必然差别。归根到底,送礼这种工具,套路可以有,但要走心,要考虑收礼人的具体环境。要否则,若是女伴侣说了等候你给她一个惊喜,成果你就发了个红包…
那就祝你分手欢愉吧!
参考文献:
[1]Yang, A. X., & Urminsky, O. (2015). Smile-Seeking Givers andValue-Seeking Recipients: Why Gift Choices and Recipient Preferences Diverge.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Steffel, M., Williams, E. F., & LeBoeuf, R. A. (2015). Overlyspecific gift giving: Givers choose personalized but less-versatile andless-preferred gifts. NA-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Volume 43.
[3]Flynn, F. J., & Adams, G. S. (2009). Money can’t buy love:Asymmetric beliefs about gift price and feelings of appreciation. Journal of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5(2), 404-409.
[4]Ashworth, L., White, K., & Dahl, D. (2015). How Reasons CanUndermine the Symbolic Value of Gifts. NA-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Volume43.
[5]Gino, F., & Flynn, F. J. (2011). Give them what they want:The benefits of explicitness in gift exchang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Psychology, 47(5), 915-922.
[6]Paolacci, G., Straeter, L., & de Hooge, I. (2014). Give meyour self: gifts are liked more when they match the giver’s characteristics.NA-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Volume 42.
[7]Polman, E., & Maglio, S. J. (2015). Ensouling Gifts WithCloseness. NA-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Volume 43.
[8]林升栋.(2006). 礼品、关系和信赖. 广西平易近族研究(4), 80-87.
作者:无证鱼、J16
相关原文:你真的懂得挑礼品吗看完这篇文章再说
我们立志做最优质的心理科普,让这里当作为今世人们追求幸福完竣糊口的大书院。奉献百年积淀,带你脑洞大开!
接待介入机构号提问会商 & 评论回覆 & 私信书院君和 TA 的小伙伴们 :)
微信公家号「京师心理大书院(ID:bnupsychology)」接待存眷!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