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汉装备的朴刀到底长啥样?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四大名著中以《水浒传》最为笔者喜爱。《水浒传》可以归类为武侠小说,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作品,都少不了梁山好汉们喋血江湖的场景。在大大小小的打斗场景中,出镜率最高的兵器无疑是朴刀。但朴刀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兵刃,直到今天学界仍存有很大争议。因为没有相关实物出土,现代人只知道朴刀是刀而已,至于它的样子,也只有通过名著脑补了。

首先,朴刀属于组合型兵刃。《水浒传》中,土豪卢俊义听信了村学究吴用的忽悠,离开家前往东南方躲避血光之灾。一路行来,卢俊义手中只是提了根棍棒,直到在梁山泊前的客店,这才取出了事先准备好的顺手兵器—朴刀。书中详细的为读者描述了朴刀的样子:“卢俊义取出朴刀,装在杆棒上,三个丫扣牢了,赶着车子,奔梁山泊路上来。”


《水浒》故事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广为流传,整理成书则是元末明初的事情了。因此,小说中关于朴刀的记载,应该是真实的还原了朴刀的形制。卢俊义手中的朴刀,分为三个步骤组装,先是取出刀,然后把刀安装在杆棒上,最后做的是加固。

显然,朴刀是个长家伙。如果朴刀是短兵器,武松血溅鸳鸯楼后,逃离孟州城之时,就不会利用朴刀直接从城墙上跳下去了——“就女墙边望下,先把朴刀虚按一按,刀尖在上,帮梢向下,托的一跳,把棒一拄,立在壕堑边。”朴刀的杆,不但有韧性,足以支撑的住武松的体重,还有适当的长度,才能帮助他完成这次难度系数并不是太大的撑杆跳。孟州城虽然不高,但女墙的尺寸不会因为城墙低矮的原因而缩水。女墙也叫雉堞,是在城墙上间隔一定距离修筑的单个矮墙,其实就是一种掩体设施。按宋制,女墙的高度不会超过士兵的胸部。武松利用朴刀直接从城墙上跳到城外,说明朴刀杆长度至少要高过女墙才可以。按武松一米八的身高计,朴刀的杆至少也要有一米五。

两宋虽然没有和蒙元一样,菜刀纳入管制刀具,但朴刀这样的兵刃也属于政府监管范围。梁山好汉们不可能在光天化日之下提了朴刀闯江湖,但如果提了棍棒赶路,官府也就眼睁眼闭的听之任之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即便是“河北三绝”的土豪卢俊义,也只能奉公守法的提着棍棒赶路,等到了梁山泊山脚下这样的三不管地区,他才会拿出刀组装起来。在那个时代,有钱也不可以象现在一样任性。而梁山好汉们就不会象卢俊义这样的土豪一样心存顾忌了,“侠以武犯禁”说的就是这些率性的真性情汉子。

许多《水浒》研究者认为,朴刀的杆是细长的,这种认识也是基于原著:因为好汉们经常随手将朴刀“倚”在墙边!个人以为长是对的,但“细”就值得推敲了。在原著中,朴刀经常是伴随着腰刀的出现而出现的,似乎它是腰刀的一种补充。如三十一回中,武松在飞云浦杀了四人之后,“踌躇起来……便去死尸身边解下腰刀,选好的取把将来挎了,拣条好朴刀提着,再径回孟州城里来。”

在同一章中,朴刀与腰刀的区别也表述的非常分明。武松闯入鸳鸯楼中连杀数人,使用腰刀的动作全是劈、剁、砍、割,等到看见刀砍缺了刃,只好丢掉,又取了朴刀。等到再杀玉兰等几人时候,用的动词则是“搠”。为什么不直接用朴刀而是用腰刀,并不是腰刀锋利,而是在室内,朴刀这样的长家伙不方便施展。对付张都监、蒋门神这样的人,必须痛下杀手,稍有不慎就会打蛇不成反被蛇咬。

朴刀杀人只是“搠”,而不是劈砍,说明朴刀的刀身并不厚重,至少是刀刃并不宽。搠与扎、刺等动作接近,要知道以命相搏之时,讲究的是一招毙命,而不是影视作品中刀来枪往之际,还不忘摆个POSE那样无厘头。

无独有偶,类似的场景在四十三回中,李逵回沂州接母亲上梁山,同样也是挎着腰刀,提着朴刀。途中遇到李鬼打劫,李逵与之打斗,“挺起朴刀来奔那汉。那汉那里抵当得住,却待要走,早被李逵腿股上一朴刀,搠翻在地。”;沂岭杀四虎,先后用了腰刀与朴刀,动作同样是搠。此番在洞中杀小虎使用朴刀,是因为朴刀长可及远;杀母老虎是惟恐朴刀不及腰刀锋利,杀大虎用的是朴刀,手起一刀,正中大虎咽喉要害。从描述细节分析,这一刀绝非是砍、更不可能是剁、劈,在虎扑过来的时候,最为直接简洁的就是刺、扎。

《智劫生辰纲》一回中,军兵们闹着要买白胜的酒,杨志“调过朴刀杆便打”。正在闹的不可开交时,冒充成贩枣商人的晁盖七人都提着朴刀走出来,问道:‘你们做什么闹?”

许多人或者会忽视了这一细节,如果仔细想一想,就会明白,朴刀并不是一件杀伤力强悍的兵刃。如果朴刀是那种非常扎眼的管制类兵器,杨志和那些押送生辰纲的军兵会放松警惕?会无动于衷?还会去喝酒?要知道杨志一行也只有十五人。晁盖、刘唐、阮氏三兄弟,怎么看也不会是良善之辈,手中拎了朴刀,胆大心细的杨志居然对之丧失了应有的防备心。如果不是他们手中兵刃不打眼,实在是找不出来其它更合理的解释了。

许多人认为,朴刀和当年国军在长城与日寇死磕时使用的大刀差不多。二十九军的大刀,刀柄比普通大刀略长,柄端有一铁环,上面系有红绸带。因为重量要比普通大刀沉重,所以需要双手持刀,使用时,以劈、砍、剁、削、割、撩、拨、挑为主,不用时,就将大刀收进牛皮做的刀鞘当中,斜背在后背上。而《水浒传》一书中,不管是好汉还是官府差人,从来没有一人将朴刀斜背。如:十二回中,林冲为了得了落草梁山的投名状,不得不挺着朴刀,来与青面兽杨志拼命。

十四回中,雷横本来是送晁盖一场富贵的,哪知却先让晁盖破费了十两白银,于是出来追赶刘唐,想要夺还银子。哪知钱入了官人手,无异于肉包子打狗,雷横哪里会吐出来,恼羞成怒之下,挺手中朴刀来迎。

第三十四回中,锦毛鼠燕顺、矮脚虎王英、白面郎君郑天寿三人为救宋江,“各挎一口腰刀”,“一齐挺起朴刀”来战镇三山黄信。从“挺”之一字,可以窥知,朴刀有长柄,绝不是二十九军所使用的大刀。

从宋代的长柄,时隔近千年,到抗日时期的短柄,朴刀的形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武术爱好者手中的朴刀,与宋代的朴刀区别究竟有多大,也只能见仁见智了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慕雨。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对刀剑感兴趣可加龙泉铸剑师沈师傅的私人微信:LQLSSFA,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也可锁定我们的微信公众号:LBQYJS

  • 发表于 2016-04-28 00:00
  • 阅读 ( 1205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