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中国式的”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是流传千古的中国道德教育故事,讲述的是孔融以各种解释,把最大的梨让给别人,把最小的梨留给自己,赢得了长辈的赞赏的故事。

这让我想起我的童年。假如让我再回到童年,我将义无反顾地把每年过年长辈给我的红包统统收下,把去亲戚家做客时,桌上的零食任性吃完。我心里就是想要,尽管行为上表现得我很不喜欢,顾虑我爸妈就在我身边。收完红包,吃完零食,我依然是个么么哒的“好孩子”。

哎,还是算了,人是回不到过去的,还是看看发展心理学怎么看待“让梨”这回事。

一、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让梨”

根据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从4岁到7岁,幼儿的道德发展进入"他律阶段"。"他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这个阶段孩子的道德发展特点表现在能遵从父母,长辈,老师等人的要求。换句话说就是在这个阶段的孩子眼中,父母赞许的行为就是"对"的行为。如果父母告诉孩子大梨应该让给哥哥,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这是"对"的行为;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懂得"谦让是一种美德",而是因为他们认为"父母说的都是正确的行为"。他们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是根据行为的结果,而不是根据行为的主观动机来判断的。

再根据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的观点,四岁左右的孩子道德发展处在"前习俗道德",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会从奖赏和惩罚的角度考虑具体利益。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做出"让梨"的行为是为了避免受到父母的惩罚,或者是为了获得父母的赞赏和喜爱,而不是真正的了解道德准则。

所以说四岁的孔融让梨这一行为,可能不是主观上的愿意,而是孩子道德发展表现出的特征。

二、“让梨”与“不让梨”有什么影响

“让梨”可否认是一种“美德”,但是“不让梨”也是人的天性,处在4岁这个年龄阶段让孩子做到礼让是困难的,他们还在完善“自我意识”,本能得想占有更多玩具和物品,把这些东西归纳为“我的”。孩子说“不想让梨”,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孩子的“勇敢”和“诚实”。这也是很难得可贵的品质。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早期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分别选出50对成功人士和犯罪记录者,请他们谈谈母亲对自己的影响。其中两封信很耐人寻味,都是讨论分苹果的故事。一封信是监狱服刑的犯人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我说我要大的苹果。妈妈听了责备责备我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要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要小的苹果,大的留给弟弟。妈妈听了很高兴,于是把大的苹果奖励给我。从此我学会了撒谎。”另一封信是一位来自白宫的成功人士,同样是分苹果,他的妈妈却说:“让我们来做个比赛,谁处理家里的杂草又快又好就能得到大苹果。”他很感谢他的母亲让他明白一个道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必须自己努力。

同样是“孔融让梨”式的分苹果却导致不同的结果,孩子的早期道德教育对于日后的人格发展还是有很重要的影响,有可能是成功,也有可能是犯罪。

三、那么究竟应该不应该“让梨”?

皮亚杰认为孩子大概从10岁以后,充分意识到如果一起游戏的人同意,正式的游戏规则是可以改变的,也即“自律阶段”。孩子的道德发展是一步步的自己认识发展的,不是一蹴而就。“让梨”与“不让梨”把选择权交到孩子手上,他们对“道德”也会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不再依赖于成年人的要求。同时,他们对“规则”也会有自己的看法,不再那么绝对化,开始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采取“利己”还是“利他”行为,比如学会“分享”,把梨分一半给哥哥,这也是非常棒的解决方式。“沟通”和“爱”才是教育圣经。过多地干涉孩子的选择,反而会阻碍孩子的成长。教育孩子,家长只能用引导而不是主导,应该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自我的延伸,让孩子顺其自然地成长。

(作者:赖东辉)

  • 发表于 2015-07-01 00:00
  • 阅读 ( 914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