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战争后,德国实力强,但为什么不吞并法国?

1870年的《法兰克福和约》对于法国人来说,可谓是丧权辱国,不仅要补偿巨额的战争赔条目,还要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域割让给德国。从此,两边环绕着两地争夺了70年,直到二战竣事。然而,阿尔萨斯和洛林对德国更主要。

起首,平易近族情感在此中。阿尔萨斯和洛林在汗青的归属问题上,两边争论由来已久,但从其母语是德语看,德意志平易近族始终认同他们为同胞,并在神圣罗马帝国期间因战争割让给法国,此刻他们只是拿回属于本身的国土。

其次,在经济上减弱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固然地盘面积只有3.2万平方公里,倒是个物产丰硕的处所。阿尔萨斯是法国的棉纺中间,产量占全国的1/3;洛林是法国第一大煤炭产地,占到全国的1/4,而且拥有全国9/10的钢铁产量。

而在以煤炭和钢铁为根本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谁拥有更多的煤炭和钢铁,谁就是工业大国。可见,掉去两地对法国的经济冲击是很大的,再加上普法战争对本国的粉碎,法国共计损掉200亿法郎,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更主要的是,从军事角度看,据有这两块地皮,就拥有了一个极其坚忍的防御地带,只要比利时和瑞士连结中立,法国人很难采纳大规模的军事步履。在俾斯麦和老毛奇看来,既然德、法两国的战争不会遏制,那就占领先机,占有有利位势。

但令人不测的是,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本地公众,似乎并不认同德意志帝国的专制,他们更愿意选择在“宽容”的法国一边。在法国汗青上,他们多次与法国人一路,匹敌外来侵略,就连法国国歌《马赛曲》,都是源于阿尔萨斯的军歌。

尽管利用统一说话,但在宗教、糊口习惯方面完全等同于法国,历来的统治阶级也从未强迫其利用法语,本地的公众更愿意尽忠法国。也就有了后来当德国人奉行文化同化政策时,《最后一课》真实反映了阿尔萨斯人,蒙受榨取的真实写照。

看到这里,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德意志帝国纷歧口吻兼并法国呢?

这都与历来复杂的欧洲款式有关。无论是英国、俄国等国,都不肯意在本身的“家门口”,站立一个实力雄厚的“彪形大汉”,他们宁可看到德、法两国打打杀杀,但都不肯意看到一家“独大”,避免给本身带来庞大的威胁,正所谓“区域均衡”。

一是,普法战争后,德意志帝国的实力,已远超欧洲大陆的任何一个国度。而多年交战养当作的“武力解决一切”的习惯,让其在交际政策上更彰显侵略性的一面。列国提防德国的“味道”越来越浓,这是俾斯麦不肯看到的场合排场。

二是,被德国“奴役”的法国,其实力已远远无法对德国形当作抗衡,不得不标的目的英国和俄国挨近,既可以维护自身的平安,又可以择机实施报仇。说白了,德国的同一,将持久相对不变的欧洲地缘政治彻底改变,欧洲列国“人人自危”、“抱团取暖”。

更让俾斯麦担忧的是,若是顺势兼并法国,后果十分严重。因为他知道迫使法国接管《法兰克福和约》,已经是列强们所能忍受的极限,再有“过激行为”,不见好就收,必然会招致各方的否决,英国、俄国,甚至奥地利城市强加干与。

到时辰,不要说“吃到嘴里的要倒出来”,生怕在列强们的打压和制裁下,德意志帝国会从头回到割裂的场合排场。这与俾斯麦的初志可是截然不同,他宁可对法国实施更苛刻的制裁,也毫不会兼并这个国度,就是这个事理。

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以符腾堡王国为首的南德诸邦国,在汗青上持久受法国的影响,他们与法国人的宗教崇奉一样,更况且是在普鲁士的武力威胁下,“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德意志帝国不是“铁板一块”,俾斯麦必需谨防“背后一刀”。

至此,德意志平易近族不仅实现了全平易近族的同一,并且拥有了欧洲本家儿导地位。然而,承受辱没的法国人空前连合,2年内还清了战争赔条目,逼走了占领军。俾斯麦一度想倡议第二次普法战争,但在俄、英两国的死力干涉干与下,最终没有实施。

而对阿尔萨斯和洛林来说,从此当作为德、法两国矛盾的核心,在履历的70年战乱中,公众护照上的国籍变来变去,但独一不变的是对法国的认同和归属感。事实证实,不异的说话文化纷歧定等同于政治认同,激发人们爱国之心的不是说话。

德国对法国的苛刻,是导致法国对他们刻毒的原因吗?接待留言和会商。

参考文献:《第二次宿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接待搜刮存眷“白杨树下谈汗青”//进修汗青,传布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发表于 2020-04-05 02:00
  • 阅读 ( 1001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