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诺贝尔奖:几近于零
自1901年诺贝尔奖颁布以来,绝大部门获奖者都把这一奖项视为无上的声誉和当作就,感激涕零,甚至被宠若惊,但仍是有一些获奖者拒绝接管诺贝尔奖。不外,事实上,真正拒绝诺贝尔奖的人几乎为零,就连被人们视为推心置腹和死心踏地拒绝诺贝尔奖的萨特,也并非真正拒绝诺贝尔奖。
迪伦的拒绝游戏
2016年10月3日,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由瑞典学院选出的5名院士构成)颁布发表,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歌手兼诗人鲍勃·迪伦,而且前者一向在测验考试联系后者,但后者一向没有回应,从而激发全球文化界普遍存眷。良多人都在看热闹,觉得又一个比肩萨特拒绝诺贝尔奖的人会呈现,随之而来的是,迪伦拒绝诺贝尔奖的各类假新闻和戏谑文字充溢于收集。
无论是无心仍是有意,迪伦对围不雅者赐与了默契的回应,并且玩起了收集游戏,其小我官方网站在10月18日有了更新:在网页上一处并不显眼的位置——“迪伦的书”一栏下的“迪伦歌词:1961年至2012年”题目上,添加了大写的“诺贝尔文学奖得本家儿”的字样,可是网站又在10月21日将“诺贝尔文学奖得本家儿”的文字移除,似乎在透露,迪伦没决议是否接管这个奖。
迪伦的这种半拒半迎、不即不离或欲擒故纵看待诺贝尔奖的姿态可谓前戏实足,但不免不让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意生不快。至少在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看来,是热脸贴到了冷屁股上,不识抬举。随后,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暗示不再与迪伦联系,同时该委员会也有当作员表达了对迪伦的不满。评委之一、瑞典作家、瑞典学院院士韦斯伯格在接管电视拜候时说:“这真是无礼又傲慢,这是以往没发生过的景象。”令学院陷入“前所未有的逆境”。
然后,迪伦“拒绝诺贝尔奖”的好戏继续跌荡放诞升沉,飞腾频出。就在韦斯伯格公开暗示对迪伦的不满后,2016年10月28日,迪伦借英国《每日电讯报》登载的对其专访暗示接管诺贝尔奖,并且立场极其谦和。迪伦称,获奖一事令他“说不出话来”。获奖的动静令人“难以置信”,并且不成思议,“谁会想到发生这样的事呢”?若是有可能,他必然会出席颁奖典礼。
同时,诺贝尔基金会也证实,迪伦于10月底打德律风给瑞典学院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称他“很是正视这一殊荣”。
这些环境或许能诠释迪伦为安在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布发表后连结缄默,因为震动和不敢相信,所以连结缄默。而且,迪伦也暗示,瑞典学院的人应该知道,“我确实不敷格”。这也仿佛是迪伦连结缄默的来由,谦善是颇受人恭敬的美德。
事实上,迪伦确实没有加入2016年12月10日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当然,在诺贝尔奖的颁奖汗青上,也有过其他一些获奖者未能前去出席的环境。可是,达尼乌斯早就亮相,“诺贝尔奖是为表扬他们的当作就,而非诱惑他们来斯德哥尔摩……无论发生什么,这个奖项属于迪伦”。
此刻似乎可以理解为,迪伦的缄默不是在拒绝诺贝尔奖,而是因为震动和感应本身不敷格,相反,他的心里对于获得这个奖项与其他获奖者没有什么区别,视诺贝尔奖为一种殊荣,而且很是正视。
想拒绝但情不自禁
在诺贝尔奖的汗青上还有过一些人本人暗示拒绝或想要拒绝,但出于各种原因难以拒绝,最后不得不接管诺贝尔奖。
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颁布发表将昔时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萧伯纳,可是,萧伯纳先是以这不是本身的名誉为来由而拒绝领奖。后来又对记者称,“这件工作我其实想不通,我想我获奖是因为本年我没写半个字”。
蕭伯纳认为,一个优异的作家应该着眼于若何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写出伟大的作品才是一个作家最应该高傲的,奖励和声誉并不克不及周全地权衡一个作品。尽管如斯,瑞典学院仍是对萧伯纳的这种立场赐与了高度赞扬,不外萧伯纳仍是没有因赞扬而改变本身的立场,依然拒绝诺贝尔奖。
这个时辰,萧伯纳四周的人不肯意了,除了英国皇室出头具名挽劝萧伯纳接管诺贝尔奖外,他的亲戚和伴侣也纷纷出头具名游说,要其接管这一殊荣。也许是感触感染到他四周情况的庞大压力,萧伯纳勉强赞成接管诺贝尔奖并加入颁奖典礼,不外在领奖后却暗示:“干嘛要在一个老头子的脖子上系上一只金铃?”
回国后,萧伯纳把奖章弃捐在不起眼的角落。后来,他把那时约为8000英镑的诺贝尔奖奖金用来当作立一个文化基金,专门用来奖励和撑持那些贫苦的青年作家。萧伯纳认为该奖只不外是“抛给那些已经渡过苦海的人们的救生圈罢了”,对于他帮不了什么忙,但能帮忙那些还在苦海中的作家。
与萧伯纳相似,爱尔兰怪诞派戏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代表作《期待戈多》)也拒绝诺贝尔奖。1969年,他因“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高尚的艺术表示人类的忧?”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动静颁布发表后,贝克特顿时躲到小山村当起了与宿世隔断的“蓬菖人”。可是记者和官场人物仍是找到他,尤其是在官场人物的“威逼迷惑”和疏导下,贝克特情不自禁地回答瑞典学院:他赞成接管此奖项,但因为健康的缘故,他无法亲自前去斯德哥尔摩领奖。
显然,萧伯纳和贝克特本人想拒绝诺贝尔奖,但他们四周的人不允许其拒绝诺贝尔奖,是以他们不得不接管诺贝尔奖。
真假难辨的拒绝
200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地利女作家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但后者于2004年10月8日在维也纳召开记者发布会,正式颁布发表:“我不会去斯德哥尔摩接管该项大奖。”
原因是,她有“社交惊骇症”。同时,她认为本身没有资格获得这一大奖。在得知获得这一如斯高尚的奖项后,她感受到的“不是欢快,而是绝望”。“我从来没有想过,我本人能获得诺贝尔奖,或许,这一奖项是应颁布给别的一位奥地利作家彼杰尔·汉德克的。”
耶利内克另一个拒绝诺贝尔奖的来由是,她并不认为本身的诺贝尔奖是“奥地利的花环”,她与此刻的奥地利当局完全连结着距离。公然,2004年12月10日,耶利内克没有呈现在斯德哥尔摩的颁奖典礼上,可是她是否接管奖章和奖金不得而知。
更有意思的是法国作家萨特,一向被人们视为是推心置腹、货真价实的拒绝诺贝尔奖,但过后看来,萨特的拒绝未必是真实的,或者说那时是真实的,但过了很长时候又悔怨了。
1964年10月,在得知其被授予昔时的诺贝尔奖后,萨特顿时草拟了一个称为“作家应该拒绝被改变当作机构”的声明,于1964年10月22日由萨特在瑞典的出书商委派一位代表在斯德哥尔摩代为宣读。萨特提出两点拒绝来由,小我的来由与客不雅的来由。小我的来由是,他一贯回绝来自官方的声誉;客不雅的来由是,作家不该介入到任何机构中。
对于这份拒绝声明,瑞典学院的反映是:这位声誉得本家儿已经暗示,他不但愿接管诺贝尔奖。但他的拒绝并未稍稍改变本奖必需赠予的有用性。不外,在这种状况下,本学院只能颁布发表颁奖典礼无法进行。
萨特一向被视为诺贝尔奖永远都不克不及收买的人,可是,这个判定跟着时候的推移有了转变。若干年后,萨特陷入经济困境,他的律师致信诺贝尔奖基金会,要求把昔时的诺贝尔奖奖金汇给萨特,但基金会拒绝了。这个要求是否为萨特本人所授意,不得而知。但也表白,贫苦会让一小我的意志和信念改变。是以,萨特是否真正拒绝诺贝尔奖还有半斤八两的疑问。
真正的和被迫的拒绝
在诺贝尔奖汗青上,概况上真正拒绝诺贝尔奖的,可能只有一人,这就是越南带领人黎德寿(政治局委员)。美国于20宿世纪60年月早期起头介入越南战争,从1968~1973年间曾与越南(海说神聊越)进行多场公开及不公开的巴黎和平漫谈。黎德寿曾多次与美国国度平安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奥秘漫谈,二人于1970年签订了一份停火和谈。
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颁给黎德寿和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但黎德寿拒绝领奖。来由是,黎德寿认为和平还未到来,美国和南越当局违反了巴黎和平协心猿意马。然而,黎德寿拒绝诺贝尔奖涉及的是政治原因,这是否为其本身的自发自愿的决议,或是否受到某种压力,不得而知。是以,只能说,他是诺贝尔奖汗青上第一个在形式上或概况上真正拒绝诺贝尔奖的人。
在诺贝尔奖汗青上还有一些被迫拒绝诺贝尔奖的人,最经典的人物就是苏联诗人、小说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1958年10月23日,瑞典学院颁布发表将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帕斯捷尔纳克后,后者受到庞大政治压力。苏联《真理报》颁发文章称:“反动的资产阶层用诺贝尔奖金奖赏的不是诗人帕斯捷尔纳克,也不是作家帕斯捷尔纳克,而是社会本家儿义革命的诬蔑者和苏联人平易近的离间者帕斯捷尔纳克。”
于是,帕斯捷尔纳克不得不婉拒诺贝尔奖。他在拒绝电报中说:“鉴于我所隶属的社会对这种声誉的用意所作的诠释,我必需拒绝这份已决议授予我的不该得的奖金。请勿怪!”可是,瑞典学院如同回应萨特的拒绝一样颁发声明,这样的拒毫不会改变授奖的有用性。
不過,这样的被迫拒绝显然让帕斯捷尔纳克很是疾苦。帕斯捷尔纳克的儿子说:“那天晚上,我几乎不熟悉本身的父亲了。神色惨白无神,眼睛吐露着疾苦和倦怠,只是说‘此刻说一切都没有意义,我拒绝了诺奖’。”再后来,1989年,帕斯捷尔纳克的儿子替过宿世的父亲补领了诺贝尔奖。显然,从最终的成果来看,外力也无法强迫帕斯捷尔纳克拒绝诺贝尔奖。
口头拒绝,步履接管
对于诺贝尔奖还有一种拒绝是口头拒绝,现实上接管,而且引觉得荣。
普林斯顿大学邓肯·霍尔丹传授是2016年的物理学奖得本家儿之一,在得知获奖动静后,霍尔丹称,“我认为我工作的价值与是否获得诺贝尔奖无关。我很是欢快能有幸对这个范畴做出进献。我不需要用诺贝尔奖来证实本身。我不需要华侈时候去考虑是否获奖”。
既然如斯,不只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就是通俗公众也会天然而然冒出一个问题,不需要诺贝尔奖来证实你的工作,你就大风雅方地拒绝嘛,为何还要接管呢?这也现实上是得了廉价还卖乖,内外纷歧。
不成否定的是,接管和拒绝诺贝尔奖都是一小我的自由和选择,但即便拒绝,也表现出,什么样的拒绝体例更可能获得人们的承认,包罗瑞典学院的各个诺贝尔奖委员会和围不雅者。换句话说,对诺贝尔奖拒绝和说“不”,也可以追求结果好,而且得体。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仍是黎德寿的拒绝更能让人信服,也会获得包罗诺贝尔奖委员会在内的良多人承认,无论其是否在压力下拒绝,因为国度是否同一既是诺贝尔和平奖颁奖的本家儿要尺度,同时也是一小我最不克不及回避的情况。
由此看来,诺贝尔奖颁布的100多年的汗青上,几乎没有人能拒绝得了诺贝尔奖,即即是生成背叛者的迪伦。
当然,诺贝尔奖委员会有颁奖给别人的权力,别人也有权力以各类体例看待和处置,包罗不即不离、欲迎还拒、游戏似的看待和真正的拒绝。
【责任编纂】张田勘
作者:李双文
来历:《百科常识》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