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的心理世界,你懂吗?

从宝宝啼哭着降生到满地和小朋友们追跑打闹,一天天活泼健康长大的宝宝,竟然开始“学坏”了——ta从什么时候学会了撒谎?为什么ta为了达到目的,总是哭闹耍赖?为什么小小人儿开始叛逆,不再听爸爸妈妈的话了?让专家带你读懂宝宝的内心世界吧。

【宝宝撒谎,“情有所缘”】

说谎常常被成人认为是不太光彩的行为,对于孩子说谎,家长更会感到诚惶诚恐,怕孩子学坏了。国外的心理专家做过很多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宝宝在2~3岁时就会讲完整的谎言了。听到这个结论,家长往往会感到很震惊,甚至感到惊恐。其实,父母不必对此大惊小怪 ——“说谎”是孩子心理发育中的常见现象。

【解析宝宝爱撒谎的6大原因】

1、害怕受到惩罚

案例:3岁的男孩凯凯在家里跑动时不小心碰倒桌子,碰坏了妈妈刚买来的精致茶具中的2个杯子,妈妈回来后当然“龙颜大怒”,质问凯凯怎么回事,凯凯胆怯地说:猫咪刚才从桌子上蹦过去,碰坏了杯子。妈妈明知凯凯在撒谎,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朝凯凯的小屁股狠狠地揍了几下。

分析:哲学家罗素说过:“孩子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基诺特分析儿童说谎的原因时也说:“说谎是儿童因为害怕说实话挨骂而寻求的避难所。”2~3岁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是非判断,当他们发现自己做错事时,会本能地害怕随之而来的惩罚,特别是已经有过做错事被训斥、惩罚的经验。

建议:此时妈妈不要为了让孩子说真话而一个劲儿地盘问,那样只会让孩子把谎话编得越来越圆。为孩子创造一种说真话的宽松环境,告诉孩子人都会犯错,应当勇敢地承认,下次注意就行了。当孩子主动说了实话后,首先要表扬孩子的诚实,然后再妥善处理孩子的错误。

2、想象和现实混淆

案例:星期天爸爸带悦悦到动物园。动物园可真好玩,狮子、河马、大象、犀牛……哎呦,看得悦悦眼花缭乱。咦?为什么动物和人长得不一样?为什么白天鹅长着丰满的羽毛和大大的翅膀?如果大象长了翅膀,它这么大块头就能带着我飞回家了。回到家后,悦悦自豪地告诉妈妈:“是大象带我飞回来的。”

分析:两三岁的孩子见闻逐渐广泛,感情丰富、语言能力逐渐发展,想象力也异常丰富。长着翅膀的大象、和房子一样大的冰箱,诸如此类天马行空的想象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中极为常见。他们常常根据自己的愿望去幻想,以想象代替现实。但由于生活经验少,缺乏知识,再加上记忆不准确,想象往往容易受情绪支配,对一些事物分辨不清,出现想象与现实的混淆,此时说谎只是把心中的愿望表达出来,这种行为与孩子的品行无关。

建议:遇到这种情况,尽量采用鼓励性的语言,比如:“大象带你飞回来的,你太神气了!”来满足孩子的欲望。接下来,帮助孩子分清什么是幻想,什么是现实,并教会孩子如何表达想象和愿望。

3、理解性心理错位

案例:强强是个调皮好动的孩子,看到一个小朋友带来的“机器猫”很好奇,一把枪过去自己先玩起来,那个小朋友哭哭啼啼地找老师告状了。老师把强强叫到一边温柔地说:“抢小朋友东西是不对的,下次改了还是好孩子。”咦?老师表扬我是好孩子了,强强心里这个美啊!回到家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妈妈,而枪小朋友玩具的事情反而忘得一干二净了。

分析:心理错觉让宝宝误读别人的话。两三岁的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不能全面理解语言的含义。孩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足而产生了心理错觉,从而说出了与客观事实不符的话。就如同故事中的宝宝,把老师的客观评价当成了表扬,出现“撒谎”现象。

建议: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对于这类“说谎”现象,家长不能操之过急,应该帮助孩子分析成人的话的真正含义,消除孩子的模糊认识。

4、表现欲萌动

案例:幼儿园里,老师让大家画一只大红苹果。“画好的小朋友请举手。”“我画好了!”康康第一个举起了手。老师笑眯眯地对他点点头。康康心里很美,我是小朋友中最棒的一个!可是没想到,老师还让他把画好的红苹果展示给大家。“糟糕!”其实康康根本就没画完,这可怎么办啊?

分析:表现欲驱使宝宝说“大话”

幼儿期的孩子表现欲很强烈,当孩子学会一首新歌,画了一张自己满意的画,会搭一种新的积木样式或会做一种新的游戏,就会高兴地向父母显示。表现欲能增强宝宝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同时调动宝宝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孩子在强烈的表现欲驱使下,会不自觉地说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大话”,这些“大话”往往被父母理解为说谎。

建议:父母首先要用鼓励的言行帮助孩子巩固、发展他的表现欲和表现能力,提高其自信心与积极性。如:“宝宝真棒,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孩子客观的自我认知。接下来对孩子给予客观的评价,逐渐培养孩子对自我客观的认知。

5、受成人言行影响而撒谎

案例:王阿姨打电话约妈妈出去吃饭,妈妈说她生病了去不了。不对呀,妈妈没有生病啊。“妈妈,你哪生病了啊?”我话还没有说完,妈妈就伸出手指“嘘”让我别出声。一天晚上,邻居小朋友打电话让我出来玩,我就告诉她我生病了。妈妈说:“小孩子不许说谎!”我没说谎啊,妈妈上次就是这样和阿姨说的啊。

分析: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成人在社会交往中一句漫不经心的谎话都可能被宝宝模仿。如果父母经常当着宝宝的面说些小谎话,以后孩子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说谎。另一种情况是家长有时不经意说的话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兑现,比如有些家长许诺星期天带孩子到公园玩,但由于紧急的或特殊的情况未能实现,孩子就会觉得大人是在说谎,我以后也可以说谎。

建议:父母要反思自己的言行,身教胜于言传。当父母告诉孩子要说“实话”时,要反思自己是否给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此基础上注意自己的言行。另外,许诺孩子的事情就要认真履行,如果不能兑现要向孩子说明理由,取得孩子的理解。

6、为取悦父母而撒谎

案例:妈妈总是当着我的面夸邻居家的小姐姐能唱会跳、长得漂亮,她从来不夸我,在妈妈眼里我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今天幼儿园里老师教我们剪小红花,我偷偷地把一朵小红花塞到了口袋里。回家后我告诉妈妈,今天我的表现好,老师奖励了我一朵小红花。妈妈夸我真是个好孩子,我心里美滋滋的。

分析: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很高,如果孩子表现得好就会很高兴,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如果孩子没有达到期望就会训斥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为了取悦父母就会说谎。而父母如果不了解情况,让孩子撒谎成功,尝到了甜头,会强化孩子的说谎行为。

建议:面对孩子这样的说谎行为,家长要检查自己对孩子的要求是否得当,期望是否合理,适当的期望是孩子进步的动力,但如果期望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范围,就会让孩子形成心理压力,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孩子的不良行为都是缘于对父母有条件的爱的感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和充分的尊重,孩子就会健康地发展。

【不听话宝宝vs老实孩子】

为什么ta学会了说“不”?

当孩子长到两三岁的时候,无论什么事情都要用“不”来反抗,许多事情要自己来做,很难“对付”,与其他小朋友玩耍也易发生争吵。好多家长开始抱怨:“孩子越大越淘气,越不听话”,“这么小的孩子就这么拧,越不让他干的事,越是偏要干,真拿他没有办法。”原来在父母眼里的乖宝宝,突然之间变得和自己“对着干”、“任性十足”,令家长不可思议。

其实,孩子这个阶段表现出来的“反抗性”、“任性”,正是他独立意识日趋形成的时期,孩子已经进入了心理上的“第一个反抗期”,这正是一个自发性正在顺利发展的孩子的正常表现。自发性就是自己思考、自己行动的能力,自发性的顺利发展是培育孩子创造性的前提。受到父母过度保护、过度干涉的孩子,其自发性发育迟缓,往往被培养成“老实的好孩子”。

ta想自己触摸世界

2岁多的孩子已不爱在妈妈的怀里呆着,他们不满足于窄小的空间和天地,喜欢到处乱跑、四出乱动,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家长却觉得孩子太小,需要保护和照顾,总是跟在孩子后面大声呼叫:“别乱跑,别乱动!”或给予各种帮助,而孩子却难以忍受大人的管教和约束,极力想摆脱大人的监护。走路时,不要妈妈领着;上楼梯时,摇摇摆摆也不让爸爸扶着;吃饭时非要自己动手,尽管他搞得到处都是饭粒和菜汤,吃不进多少,也不让大人喂;衣服、鞋子穿反了,也不让家长纠正过来。凡此种种,让大人哭笑不得,奈何不得!

孩子有意创造自己的“心的世界”,即他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他的“心的世界”尚未像成人世界一样适合现在社会的规范,但他总想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意欲”和“反抗”。孩子希望通过自己做事情展现自己的能力,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和大人的赞誉。

此阶段孩子“想自己来做”的愿望很强烈,大人应好好爱护这一热情。如果大人不了解孩子的这种“意欲”,而处处对孩子说“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干涉孩子的行动,孩子心里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孩子的反抗性常常受到压抑,他们会变得情绪焦虑,性情暴躁,就会以哭闹、吵嚷、生气来反抗。如果孩子的欲求经常得不到满足,将对孩子的性格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绝不会成为有民主、自主、独立意识的人,有鲜明个性的人。

占有是个新概念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孩子开始理解自己拥有的概念。你会发现孩子对于认为属于自己的东西有很强的占有欲,包括一块糖果、一个杯子或一把小凳子。如果得不到会非常生气,甚至撒泼打滚。对孩子来说,自己占有是一个很重要的新概念,此类行为不应被视为自私自利,因为1岁多的孩子还不懂得分享和谦让。对于过度霸占东西或违拗心理严重的孩子,对付他们的一个小窍门就是让他们自己作出选择:“你要这个红色的杯子,还是要那个黄色的杯子。”“你要坐这个小凳子,还是要坐小椅子。”“你不再哭闹,才能给你吃巧克力糖。”如此这般,可以缓解孩子的反抗情绪。

不反抗的孩子不是正常的儿童

大多数中国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他们认为这样的孩子好带,能省去许多麻烦。有些父母对孩子表现出的反抗行为很反感,而对那些惟命是从、听话的孩子更喜欢。其实,有些父母心目中的听话的定义不尽相同。

当然,孩子有时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不听从父母的指令,这正是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某些心理学家认为,三岁的孩子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即使五六岁的孩子,他们的反抗行为也是很明显的。何况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每天都可以吸收到许多信息,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过早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且容易扼杀儿童的天性,使孩子从小失去儿童最珍贵的创造性人格,这会给父母留下难以弥补的悔恨。

“不听话”的孩子更容易成才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实验:他对2至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这一研究说明,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后易有坚强的独立意志,而这一点正是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综合来看,“乖孩子”真正成为社会精英、业界尖子的不多,他们大多在一般劳动岗位上工作。当然,并不是说“不听话”的孩子就一定聪明,出尖子。孩子的“听话”应更多体现在生活规矩、行为道德上,而孩子天性好动,鬼主意多,父母应做出正确的引导,用于在学习和对待事情上。这些就有赖于父母以身作则。当孩子出鬼主意时,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挖掘更多的乐趣,引导他们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纠正不如激发

有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的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而且爱抚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孩子高兴极了。这时中国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那个教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育出蓝色的苹果呢!”

外国教师或家长这样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道理的,它可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允许孩子“不听话”主要指的是思维上的“不听话”,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聪明的父母适时适当地给孩子一点儿“不听话度”,就是对他们创造思维、创造欲望的保护。

父母一定要了解这样一个事实:孩子并不是存心反抗,因为这样小的孩子还不懂得忍让和克制。孩子这时的“反抗”,并不意味着不依恋父母、疏远父母,也不能仅用淘气来解释。这是孩子自发性、独立性萌芽的表现,是一种“积极的反抗行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处处约束、管制孩子,不要讲不能如何如何,而要给孩子讲清应该如何如何。如果在这一时期父母过分压制孩子的反抗行为,会使他们的判断力无法发展。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出现的反抗现象,成人应给予支持和理解,让孩子感到“我的独立是被承认的。”并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爱护和培养孩子“自己来做”的热情,应该成为家长育儿的基本方针之一。

  • 发表于 2014-07-30 00:00
  • 阅读 ( 806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