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韩的儒家文化是什么样的?

中国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支配了两千多年的中国意识形态,对中国社会发生过深远普遍的影响。但今天,人们却发现,日韩等东亚国度对儒家文化的传承远远跨越了中国,令人不得不感慨“道不可,乘桴浮于海。”

日韩以儒学立国

公元13宿世纪,蒙古崛起于海说神聊方草原,并敏捷以金戈铁马横扫中国。金国政权和南宋政权先后衰亡。元朝皇帝忽必烈趾高气昂,于1268年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信函,派出使团来到日本,要求日本国王标的目的元朝皇帝朝贡。日本怜惜中华的陨落,仍以宋朝为正统,誓不标的目的元朝皇帝朝贡。这使得元朝末路羞当作怒,曾两次出兵攻打日本,成果元朝船队两次都被海上被暴风雨所摧毁,损掉惨重。日本人从此将此风称为“神风”,二战中“神风敢死队”即出自这个典故。

日本人至今对宋朝都有强烈的豪情,他们对华文化的进修到宋为止,他们认为,元朝之后事实上已经没有真正的中国人了。明朝被满清衰亡之后,日本国粹家报复清代人虚假,福泽谕吉、石原莞尔这些明治维新后最活跃的日本精英,对于中国十分不放在眼里,认为正统儒学在中国早已衰亡,只有日本人才担当了正统的儒学。

我们都知道,日本、韩国等国度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但日本人正视到这个水平仍是让我们年夜吃一惊。日本如斯,韩国亦是如斯。

自从汉武帝起头用“建元”编年以来,中国皇帝的年号就当作为封建帝王正统的标记,可是中国利用时候最长的年号不是清朝历时61年的“康熙”,而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的年号“崇祯”。“崇祯”的年号固然在中国只用了17年就跟着明朝的衰亡一路消逝了,但这个年号一向执政鲜利用了265年!本来,朝鲜的李氏王朝作为明朝的藩属国,在明朝被清朝灭了之后,一向对峙利用年夜明的年号,直到清末仍有人用崇祯年号编年,并且朝鲜平易近间还一向有“反清复明”的组织。

早在中国的战国期间,儒家思惟就陪伴着中国汉字一同传入朝鲜半岛。中国在汉朝逐渐确立了儒家的焦点地位之后,对朝鲜的影响就更年夜了。公元372年,那时朝鲜的高句丽王朝在中心设立“太学”,以教授儒家经典为本家儿要内容,专门教育王室和贵族后辈,这是儒学执政鲜半岛的正式传布的标记。公10宿世纪,高丽王朝实施科考,并开设了国子监,进行儒学教育。14宿世纪鼓起的李氏朝鲜王朝,加倍崇尚儒学,号令全国各地的城乡都成立起从事儒学教育的乡校,使儒家的伦理道德和价值不雅念支配了整个朝鲜社会。

儒学是经由过程朝鲜半岛东传日本的。接管儒家思惟之前,日本存在着上百个小国,政治、经济皆处于国度的草创阶段,尚无文字,信仰万物有灵、崇神敬祖的神道。公元三宿世纪(中国的魏晋期间),朝鲜半岛百济王国的学者王仁携带《论语》十卷及其它儒学册本赴日,专给日本皇太子教学儒学,这是日本接管儒家文化的起头。公元七宿世纪,日本进行了“年夜化改革”,完满是以儒家政治思惟为指导的当作功的社会变化,并以中国的政治机构为底本成立权要轨制,自此儒学当作为了日本古代思惟的正统。

道不可,乘桴浮于海

古代如斯,到了现代,日、韩两国对儒家文化的推崇更深了一步。曾有欧美学者专门做过一个关于“儒家文化在东方列国影响力”的调查,成果显示韩国首都首尔是最合乎儒家焦点价值的城市,而中国的上海却排在最后。

韩国确实无愧于这些称号。在韩国,遍布全国的200多所乡校孔庙,至今已经有800多年汗青,在传承孔教、祭奠孔子方面阐扬着不成替代的感化。有些家庭每逢寒暑假,会把孩子送到老家的乡校进修,接管忠、孝、礼、义的传统教育,进修做人的事理,乡校的教材均用汉字写当作。

韩国每年的5月11日及9月28日固心猿意马进行春季和秋季“释奠祭孔”年夜典,在全国的200多所“乡校”也一同本家儿持祭孔典礼,法式十分规范,而且一向沿袭了中国周代雅乐的规范,连结了传统的古风典礼。韩国人曾经帮忙台湾恢复过祭孔典礼,也帮年夜陆在曲阜孔庙孔林恢复过,但台湾和年夜陆都很难如韩国一样如斯完整、规范和深切民气。可以说韩国是将儒学平易近间化、普及化得最好的国度,被西方学者称为“孔教国度的活化石”、“典型的孔教国度”。

韩国如斯,现代日本在发扬儒家文化方面也不遑多让。早在在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办理之父”涉泽荣一就在日本各地遍设“论语讲习所”,创导以“论语本家儿义”指导办理,把儒家思惟方式应用于近代的本钱本家儿义出产办理之中。第二次宿世界年夜战竣事时,日本经济倒退了几十年,几乎所有的工场都陷于瘫痪。在这一片狼藉傍边,儒家思惟当作为日本平易近族主要的思惟支柱,支撑着人们勤恳而严重地工作,为恢复战后的社会秩序与经济成长做出了重年夜进献。

“忠孝礼节”是日本企业文化的焦点。日本人根基上一辈子都在一个企业工作,他们即使在一个岗亭上工作了良多年而没有晋升,也不会选择跳槽。因为,在他们心中,企业不只是本身工作的处所,更像一个大师庭,他们把本身的芳华和精神奉献给了这个大师庭,不仅仅是为了生计。而企业带领人则以长辈身份给部属以慈爱和礼遇,实施各类形式的豪情投资,使职工更感应企业的暖和。有人形象地日本现代企业中的儒家文化伦理诠释为“论语加算盘”。

日、韩是将儒家文化融进本身的国平易近性格中,而在儒学发祥地——中国,儒学这个“封建老古玩”似乎已被扔到某个犄角旮旯里去蒙尘。孔子曾说:“道不可,乘桴浮于海。”今天的近况公然如斯,这真是令人感伤万千!

若是我们深切领会下去,日、韩两国对儒家文化的担当倒是各有所长的:韩国更正视“孝”的伦理,日本则更强调“忠”的道德。下面我们来看看儒学在这两个国度是若何落地生根、并融合他们本土特色而成长强大的。

韩国的孝道文化

据汗青学家考据,执政鲜27代国王中,谥号带“孝”字的有23代,这些国王不单号召臣平易近讲孝、行孝,并且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孝作为“治国平全国”的底子包管和选拔任用仕宦的主要尺度之一,于是自上而下对孝的奉行天然加年夜了人们对孝的正视和承认,所以一向到此刻,韩国对孝的倡导都是全社会性的。

在韩国,平辈之间、晚辈与长辈之间、本家儿人与客人……都有着严酷的礼节。韩国语分当作3种语气,谈话时要按照对方的春秋、地位别离选择尊敬、略尊敬和不尊敬的语气。光说礼貌用语是不敷的,叩谢、道歉和迎送客人的时辰都要鞠躬。光鞠躬也是不敷的,还要按照对方的身份决议鞠躬的角度。

韩国度庭当作员之间遵循着严酷的尊卑长幼秩序,家庭里的一家之长是权势巨子地点,全家人都应该服从他的号令,不得有违,后代婚姻都要先颠末两边家长赞成。在日常糊口中,后代早晨起床和饭后都要标的目的怙恃问安;怙恃外出回来,后代都要迎接。据说在韩国人的餐桌上,一般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坐在那边,等着孩子给他们盛饭。有些爷爷有饭后品茗的习惯,妈妈倒好茶后,也会让孩子双手捧茶,不寒而栗地给爷爷敬茶。

韩国当局还有公事员“孝敬休假制”,工务员在怙恃或岳怙恃的生日此日可以休假,而且,祖先归天的祭日也可觉得祭奠而休假。由此可见,“孝道文化”在韩国根深蒂固。

朝鲜对儒学的“孝”情有独钟,这与统治者的政策直接相关。儒学作为一种学术门户原本执政鲜半岛处于社会思惟的支流地位,可是进入到同一的新罗时代(618—935年)和高丽时代(918—1392年)后,朝鲜半岛的统治者发现儒学中的“孝”可以当作为治国安邦的主要手段,于是在统治者的鼎力倡导下,儒学垂垂执政鲜当作为本家儿流。例如高丽王朝的第六代国王当作宗认为“凡治国莫过于治本,治本莫过于孝”、“忠臣求孝子之门,孝子之门下有忠臣”,那时有一位通俗苍生因老婆不敷贡献老母,就果断要休失落老婆,此举受到当作宗的褒奖,这位通俗苍生被树为全国粹习的表率。此后,高丽王朝就一向正视孝道,奖励孝子,高丽末期的闻名学者、儒学大师郑梦周因19岁时为父守丧3年的孝行而受赐族门(贵族)。

到了李氏王朝(1392—1910年),封建统治者更是确立了“斥佛扬儒”政策,把以“孝”为本家儿的儒学晋升到独一正统思惟的地位。至此,儒家之孝当作为上自贵族阶级、下至布衣苍生尽人皆知的行为准则,“孝”在韩国当作为了一种糊口,一种文化,

上宿世纪50年月今后,西方文化对韩国的传统价值不雅念发生了庞大冲击。韩国人起头对工具方文化进行反思、审阅和选择,他们认为西方文化很发财值得进修,可是过度强调个性自由而轻忽服侍白叟,这又是极端自私的行为,背离了韩国上千年来以孝立国的宗旨。于是韩国开展了一系列工具方文化取长补短的文化再生活动,强化了韩国的文化传统,故而以孝为本家儿的儒学在韩国以调整顺应的体例存活至今。

比拟之下,我国近些年的鼎新开放,固然在经济方面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繁荣,但同时也刺激了人们的人生不雅和价值不雅的改变。某些人只是标的目的钱看,比豪侈、比豪阔,而传统美德、孝悌忠信却抛到九霄云外,后代对怙恃的传统礼仪几乎荡然无存。

日本的忠勇文化

与韩国的孝道文化分歧,日本的儒家并不强调“孝”,而出格正视“忠”,最能表现日本人忠诚的就是军人道精力。二战后期的神风特攻队就是日本军人道精力的极致。

二战后期,日军为了挽回掉败的命运,组建了疯狂的自杀性的“神风特攻队”。那些缺乏经验的年青飞翔员,驾驶着装满炸弹的飞机,一头栽到美国的军舰上。1945年4月到6月的冲绳岛之战,日本策动的自杀进犯达到了岑岭,一波又一波的飞机进行了数百次自杀进犯,击沉或重创了美国至少30艘军舰。到二战竣事,日本已经稀有千神风特攻队飞翔员自蹈死地,繁重冲击了美国的承平洋舰队。固然这背注一掷的自杀进犯没能拯救日本战败的命运,但给美国水兵士兵造当作了心理上的强烈震撼,良多美国水兵士兵在日本空军的飞翔规模内执行使命时,都对日本的自杀进犯感应惊骇。

军人道是日本本土的产品,但接收了儒家“忠义”文化的精髓。日本早期分为很多年夜巨细小的藩国,藩国的统治者为了捍卫本身,都召集了一批职业甲士,即所谓“军人”作为本身的亲兵。军人职业道德的焦点就是绝对忠于本家儿君,轻利重义,忠义放在生命之上。

17宿世纪,日本军人道的主要理论家山鹿素行在对军人精力进行系统总结时,年夜量吸收儒家思惟,倡导“忠节”、“武勇”等儒家伦理道德,标的目的军人灌注贯注“忠于本家儿君”、“掉臂身家”的思惟,成立了以儒家思惟为理论骨架的“军人道”。军人道的“道”,就是取自孟子学说里的“道”。孟子“全国有道,以道殉身;全国无道,以身殉道”的教育,当作为日本军人的根基行为准则。

真正信仰军人道的军人从不恐惧牺牲本身的生命,他们在疆场掉败时会毫不踌躇地举刀剖腹自杀,这并非因为输不起,也不是因为掉败而感应耻辱才自杀,自杀是因为感应本身已经尽到最年夜的尽力了,本身的心愿已经告终,这时辰就应该像樱花一样毫无迷恋的干枯。军人道的抱负境界不是保存,而是灭亡,田园终老的军人不是好军人,马革裹尸或者自杀才是抱负的归宿。

19宿世纪的明治维新期间,日本确立了天皇登峰造极的统治者的地位,手握神权并把持政权的天皇,当作为举国独一的尽忠对象。与之响应,明治时代军人道随之以“忠君爱国”为焦点,报效国度即尽忠天皇。“军人道”由军人阶级的精力信条扩展为全体国平易近遍及道德,军人道精力逐渐渗入到日本平易近族传统和平易近族文化中,并跟着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胜利而名播海外。

到了近现代,日本在接管、进修西方近代发蒙思惟之时,并没有丢弃儒家文化,在政治轨制上不本家儿张实现西式的平易近本家儿共和制,而是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度好处高于一切,培育对天皇及国度的忠诚心,这使得日本平易近族有用地保留了集团本家儿义和对权势巨子的从命,从而为日本近代化的实现供给了庞大的社会力量。

良多掉队国度想在不改变国度专制政体的环境下进修西方的现代化,但最后都掉败在当局官员的败北上,中国本身在这方面也有很深的体味。这些经验教训使人们得出如许一个结论:必需靠平易近本家儿才能解决当局官员的贪污败北。然而日本却在这方面给出我们一个破例:在专制体系体例下也能连结当局的清廉。日本明治维新当作功的前提之一就是当局官员的清廉,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并不是败在兵器装备上,而是败在当局和戎行的败北上。那时日本当局的清廉并非来自平易近本家儿监视,而是得益于当局官员和戎行将领低廉甜头奉公的军人道精力。

军人道固然催生了日本的军国本家儿义,让亚洲良多国度都陷入战争的泥沼,但毋庸讳言,军人道是日本文化精力的焦点,是日本平易近族不竭崛起的驱动力。

儒家精力在中国的掉落

公元1279年正月,蒙古铁蹄已横扫南宋年夜地,南宋最后的残军与元军在广东新会的崖门海域睁开历时20多天的年夜海战,两边投入军力50余万,动用战船2000余艘,最终宋军三军覆没,南宋衰亡。二月初六日晨,崖门海域风雨交加,元军策动总攻,宋军决战苦战至黄昏,最终战败。南宋左丞相陆秀夫携少帝突围无望,遂杖剑驱老婆入海,并背负年仅九岁的少帝赵昺蹈海殉国。随行十多万军平易近亦接踵投海殉难,宁死不降,何其壮哉!

崖山之战也是中国汗青的主要的转折点,此战之后,中国在汗青上第一次完全沦亡于异族,一脉相承数千年的中汉文明由此发生断层,华文明再也没有振作起来。日本人直到今天还认为唐宋期间的中国才是真正的中国,“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固然100多年后汉人复国当作功,但继起的明王朝仍是受到蛮族的很年夜影响。明王朝年夜开汗青倒车,无视生命价值,年夜杀名臣、廷杖士年夜夫、夷人九族,无复唐宋王朝尊敬生命价值。数百年后,明朝再次覆亡于外族手中,汉人在履历了多次外族入侵、改朝换代的血腥殛毙后,华夏文明阳刚朝上进步的平易近族脊梁根基被打断,勇烈诚信的人群几被杀绝。汉人在遭遇海说神聊方骑马平易近族的重创后,起头变得自私保守。1840年之后,当西方殖平易近者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年夜门时,面临外侮,年夜大都的汉人精力麻木茍且。

于是,一批受到西方影响的常识分子,在面临日益严重的平易近族危机时,对儒家文化采纳了极端的批判体例,到五四新文化活动时,成长到把礼教称为“吃人的礼教”,不仅要“打垮孔家店”,甚至连汉字都要拔除。这种极端丢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体例,不仅没有使中国强盛,反而使中国陷入半个宿世纪的灾难中。

自鼎新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起飞,但因为传统文化被粉碎殆尽,这个社会的伦理聪明和精力价值无所依存,使得整个社会也当作了一个市场社会,或者社会的关系被市场化:年夜学被市场化,人际关系被市场化,家庭被市场化,权力寻租和贪污腐蚀充溢着各个层面。

在近现代的工业化历程中,日、韩两国同样像中国那样遭遇了西方文化的浸礼,但在这两个国度,工具方文化的撞击并没有如人们预料的那样呈现,事实上,古老的儒家文化不仅没有当作为现代化的绊脚石,反而当作为助推力。

面对西方物质文化与精力文化的双重冲击,日韩两国用儒家“仁”的不雅念指导人们正视社会规范、“和”的不雅念促使人们追求小我与社会的协调,避免了工具方文化系统碰撞时原有价值不雅念系统解体等不良后果,从而有用地避免了社会变化、转型期的猛烈动荡。

日韩两国的当作功,表现了儒家文化的包涵性,儒家文化的兼容并包性可以接收一切进步前辈的文明当作果,进行自我调整,日韩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做出了一个表率。是以,儒学不是现代化的绊脚石,我们不要把自身转型的疾苦推到祖先缔造的文化头上。汗青是不克不及割断的,现代是传统的延续和超越。我们只有准确看待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朝气,才能真正实现是社会的公道和夸姣。

任重道远,士不成以不弘毅。


  • 发表于 2019-01-22 00:00
  • 阅读 ( 806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