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历 | 《清明上河图》局部

河南,14亿中国人的老家。


01
河南人的一天,从一碗胡辣汤起头。
胡辣汤有四大标配:肉汤、喷鼻料、面筋和配菜。
牛羊骨血汤熬足八小时,放八角、胡椒、肉蔻等十几种喷鼻料,倒入独门搓洗的面筋,放入肉片,红薯粉条、黄花菜、木耳、豆腐皮、海带、花生等配菜,一大锅糊糊涂涂的汤熬当作。
咋一看,胡辣汤黑不拉几,按《舌尖上的中国》的说法:
“无论怎么拍,都是稀糊糊的不上相,惨不忍睹。”

图片来历 | 记载片《舌尖上的中国3》
第一次见的人,还没用勺子伸进碗里划拉几下,看看个中真谛,就扭头走开了。
事实味道若何呢?喝过的人天然懂,内有乾坤。
朝晨,街角的胡辣汤摊子早已坐满了人,门口也排起了长队。
老苍生上一秒睡眼惺忪,下一秒就火眼金睛,紧盯着摊子即将腾出的座位。
“老糁儿(教员),胡辣汤,油馍头!”
取到汤后,他们看塑料凳一空着,顿时补位。
趁着热气,往汤里淋喷鼻油、陈醋,放一撮喷鼻菜、一勺榨菜。
然后,捧着碗,“刺—溜”一声,一口下肚,麻辣鲜喷鼻味上头,额头渗出汗,全身暖洋洋,慰贴!提神!
这还没完,胡辣汤还得配着喷鼻脆油馍头、水煎包、鸡蛋布袋、肉盒或油饼喝,浓汤配炸物,那人世可太值得了,得劲儿!知足!
“早上一碗胡辣汤,给个仙人都不妥。”
在河南,胡辣汤没有独一正宗的,有西华逍遥镇、漯河海说神聊舞渡、淮阳朱家、开封素胡辣汤等多个门户。
辣、咸、稠、淡任君遴选,只要你喝到最爱的那一碗,它就是最正宗的胡辣汤。
尽管胡辣汤长得不精美,但它有炊火味,陪着河南人走了1059年,大写的河南之光。
四方食事,不外一碗人世炊火,懂它的人天然会懂。
河南人也像胡辣汤,尽管被外界曲解,但,实其实在接触过他们的人,天然会懂。

02
海说神聊宋期间,活着界第一座生齿超百万的国际化大都会——汴京(河南开封),全宿世界也没想到徽宗皇帝会迷上一条目神奇的汤。
那时徽宗最得宠的小寺人看皇帝经常没精打采,那状况就跟咱们周一上班的状况一模一样。
小寺人刚休完年假回来,旅途中刚好珍藏了两张方剂,一张是少林寺“醒酒汤”,喝完神清气爽;另一张是武当山“消食汤”,通秘排毒。
为了哄皇帝高兴,小寺人让御膳房将这两张方剂合二为一,炮制了一条目新汤。
固然样子看上去不咋地,但皇上喝完后,开胃健脾,精力矍铄,龙颜大悦,将这条目汤赐为御汤,还赐名为“延年益寿汤”。
这条目汤,就是此刻河南人的“第一条命”——胡辣汤。

图片来历 |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微博
因为是御汤,可想而知,少少河南苍生能喝。
不外皇恩浩大,徽宗将胡辣汤赐给了兵人们,此汤冬御寒,夏避暑,兵人们喝完不再伤风发烧,将汤奉为神汤。
宋朝最鼎盛时,就是胡辣汤最辉煌时,于是它被画进了《清明上河图》里。

图片来历 |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一画完,靖康之难发生了,黑龙江的金朝一举拿下海说神聊宋,河南战火焚烧,起头了汗青上最大一次迁移。
河南起头断崖式覆灭,一跌落就是800多年。
迁移途中,小寺人为了餬口,开小摊卖胡辣汤,无数河南人平易近爱上了这种暖胃驱寒、提振精力的滋味,靠着这碗胡辣汤活了下来。
流离失所中,故里的汤最能果腹,也最能暖心。
现在的河南人平易近,无论在哪个城市餬口活,下班后,必然会去本地的河南铺子喝碗胡辣汤,跟老乡们吹吹水。
“我的老乡要吃饭啊。”只要有老乡在这座城市里糊口着,胡辣汤老板娘那锅粘稠的黄汤,就会一向熬下去。

图片来历 | 记载片《舌尖上的中国3》
在大农业时代,河南是六合之中,是5000年的华夏文明高地,是5000年的中华粮仓,更是风云骤变的古疆场,住在这个“一把洛阳铲下去满是祖宗”的河南人,见证了太多皇朝的海市蜃楼。
但你要问河南是什么?河南人的谜底从来不是那些汗青高光时刻,而是:
“河南就是一碗五味杂陈、苦辣酸甜的胡辣汤。”
他们,将所有的汗青和灾难都揉进了一碗汤里,地道务实。
03
早晨胡辣汤,午时烩面,是河南的性格。
胡辣汤,河南人的“第一条命”;烩面,则是“第二条命”。
烩面的汗青只有60年,比不上胡辣汤的上千年,凭什么能当作为河南人的第二条命呢?
抗战期间,日军飞机经常空袭河南。
那时有一位良庖叫赵荣光,出格喜好吃面食。飞机来了,赵师傅就去躲飞机,回来后,看碰头条坨了,就加点羊肉汤烩烩再吃。
久而久之,赵师傅发现从头烩过的面也很好吃,就潜心研究,当作了抗战的河南人平易近填饱肚子的来历。

图片来历 | @更河南
无数的战乱、饥瑾,培养了河南人的立场:在世是第一要务,在世就要务实。
60年的烩面,就是务实和知足的象征。
吃烩面是务实,做烩面是“海纳百川”,没有同一尺度。
在家里,无论有无喷鼻料,不管有无牛羊肉高汤,
只要有汤、有面、有菜,只要烩统一锅,就是河南烩面。
面可所以手扯宽面、刀切宽面,也可以用刀削面;
喷鼻料也没有同一尺度,凭您口胃抉择,只要不袒护汤味就可以。
在烩面馆里,厨师对烩面的高尺度就是高汤喷鼻料。
您别看这高汤边幅平平,里面的喷鼻料可是有八角、花椒、玉果、小茴喷鼻、白芷、丁喷鼻、喷鼻叶、桂皮、喷鼻沙、草扣、毕卜、草果、陈皮、厚朴、干姜、辛义花、干松、枝子、沙仁等。
跟广东药材式的老火靓汤可有得一比,一熬就是5小时。

图片来历 | @更河南
可以这么说,烩面的做法只有60年,可烩面的河南高汤可有上千年。
所以,吃河南烩面,垂青的是汤,每碗汤的配方,都是厨师的独家秘方,也难怪河南群众午时都要吃碗河南烩面,早上精气神耗损太多,得补补。
对于在外打拼的河南人平易近,吃上一碗烩面,最后必然会把汤喝完,每一口都是额外喷鼻浓的上千年河南故土味道,吃了心安。
就像河南网友温翔龙所说:
“豫菜见证着自夏商以来,华农历史的岁月沧桑;孕育着黄老思惟、不偏不倚;传承着程朱理学。
喝其汤,染指华夏、八百诸侯会孟津的汗青典故诉说着这片地盘的血与泪。
但这片地盘上的儿女,逆转了“巧配偶难为无米之炊”的任天由命,而是以其俭朴的食材做出了美酒玉液搬的汤。”

图片来历 | @更河南
04
河南,华夏大地,中国之中,得华夏者得全国。
除了会熬汤,河南还有一股霸气。
仗着这股霸气,河南人平易近练当作了“两掺儿”“三掺儿”的做饭特技。
“两掺儿”,就是把两份食物掺到一路吃,实现食物界的大同。
咸辣胡辣汤掺滑嫩豆腐脑;土豆粉掺刀削面;羊肉烩面掺万物......
在河南饭桌上,荤的素的,咸的淡的,软的硬的,全拿一碗掺了。
山里珍馐,海里甘旨,陆上好菜掺当作一碗融饭、菜、汤于一体的“N掺儿”,色喷鼻味俱全。

这就是华夏人士的包含万象,实现了河南老乡老子的胡想:无为而无所不为。
华夏人士这种包涵心态,还表现在“万物皆恁”和“万物皆中”的河南话。
夸人,说“恁”!(何等!)
“这妮儿长得真富态,大脸盘恁都雅,排场!(有面儿)”
“咦,恁(你)对象咋恁帅哎!”
打骂,说个恁,气焰猛增!
“说你咋恁牛掰?!”
夸人,打骂,万物皆可“中”!
“妮儿,咱去吃烩面,中不中?”“中!”
“你看我这衣裳中不中?”“中中中!排场!”
“你帮我个忙,中不中?”“中中中!放置!”
你要1分钟内学好河南话,这宋朝的尺度通俗话,是有诀窍的:
用通俗话念“一把旧伞”,你就学会了河南话的“1893”;
用通俗话念“1893”,你就学会了山东话的“一把旧伞”。
学好1893,河南话山东话两不误。
河南人一边大气包涵,一边谦善低调,见谁都喊老糁儿(教员)。
打车时,“教员儿,火车站走不走?”
买工具时,“教员儿,拿包烟。”
华夏的“中”,是中间,中心,中庸,是不偏不依,方才好,河南将这份不偏不依的富有心态活在了糊口方方面面。

05
中华5000多年汗青,河南占了3000多年朝代国都史;
中华24个朝代,422个皇帝,河南实地见证了20多个朝代兴替,300多个帝王更替。
所以,江湖传说风闻,河南人手一把“洛阳铲”,在盖新房前,都要拿洛阳铲挖一挖土,自行辨别一下,土下有没有千年陵墓。
河南,一铲子下去满是祖宗。
一旦辨别有墓,那就再找一处新地盖房,省得竹篮吊水一场空,也省得惊了祖宗的千年好梦。
老话说得好:“若问古今荣枯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盛产古墓,见识多了,洛阳人平易近也就发现了洛阳铲,供全国的考古学家利用,也供河南地铁局利用。

究竟结果,作为千年古都,河南和西安一样,哪里有地铁和地产,哪里就有考古队。
一边修地铁,一边考古;一边建房,一边考古,这都是古都绑缚在一路的三大天团。
更况且,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就占了四座:
洛阳,十三朝古都;
开封,八朝古都;
安阳,七朝古都;
郑州,夏商古都。
看来,河南三大天团的工作难度要比西安天团更难些。
现在,这把铲不仅能挖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也在互联网普遍利用,好比,现在一个小影迷喜好一个演员,那么就筹办用洛阳铲挖偶像的“千年资料。”



图片来历 | @最甜辅助 @1lios @碧live
宿世间万物,都有蝴蝶效应,要不是华夏文明的第一任老迈——黄帝的口头禅“中中中”,传给了儿女子孙,那么河南地底下就不会藏有那么多宝贝:
黄帝一句“中中中”,华夏文明在河南冲积平原飞必冲天,降生了;
中华缺文字,黄帝一句“中中中”,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在河南安阳出土;
中华缺经济,商朝王帝一声“中”,商人、商品、贸易的第一次开蒙,开在河南;
中华缺科技,河南科学家们一声“中”,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在全宿世界沸腾,中华四大发现,河南占了三个。
“河南并不是中汉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但它是最主要的孵化器。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一把洛阳铲,足以证实这个孵化器的神奇之处。中汉文明恰是经由过程它的孵化,造山造水造中华。

图片来历 | @大洛阳的人
06
河南是中华的长者,当之无愧,但时代不饶人,骤然间,它当作了令人唏嘘的长者,受尽各式曲解。
1938年,为了阻碍日本戎行南下,国平易近党扒开了黄河大堤,万万河南人平易近陷于洪涝饥馑中。
1942年,河南大旱,万万人受灾。
河南流离失所了800多年,来到近代,依旧躲不外战争和洪灾。
但这位看尽荣辱兴衰的长者,正以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追赶时代的节拍,默默地回复着,正如那碗五味杂陈的胡辣汤,越熬越有味。
这个百年来被饥饿困扰的省份,现在产粮1300亿斤以上,蜕酿成了中国人的大粮仓,实现了“河南熟、全国足”。
河南每10碗中国粮,有一碗产自河南;每4个馒头,有一个用的是河南面粉。
河南以一省之力出产了全国85%速冻水饺,75%汤圆、50%火腿肠以及33%便利面。
华夏的“中”,被河南演酿成了中国的中心粮仓、中心厨房以及中国劳动力资本的中心仓库,合称中心大仓。
中国有姓氏共11969个,此中三分之一的姓氏出于河南;中国前100生齿大姓里,有83个出于河南。也就是说,大都中国人,其实都是河南人。

所以,河南不只是一个处所,而是代表着华夏文明。
河南文明像蒲公英种子,生根抽芽的处所,就是华夏文明繁衍生息的处所。
仍是那句老话,当经济海潮撤退时,城市文化的力量便会浮出水面。
每个城市都有它的节拍,有它的性格,不该该陈旧见解。
在期待着文化力量浮出水面的过程,这些蒲公英种子,正在以固执的生命力,在大江南海说神聊扶植着,然后下班到馆子里喝一碗热腾腾的胡辣汤,便已知足。
当然,除了胡辣汤和烩面,这片华夏大地还有更多好吃的,如下图:

图片来历 | @河南-百度
最后,豫见中国,老家河南,华夏必将崛起。
参考资料:
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
凤凰网:《刘震云:河南人最诙谐,诙谐是人的最高境界》
虎嗅网:《中国靠什么养活14亿人?》
谁最中国:《老家河南》
CCTV7农业节目:《农安全国的河南担任》
河南省统计局、国度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河南六十年》
陈琳:《论《一句顶一万句》中“河南人”的性格特征》
记载片:《舌尖上的中国3》第二集:喷鼻 闻着就让你垂涎的小吃
央视记载片:《考古中华》·河南篇
BBC记载片《Amazing Henan-Where China Began 》
星球研究所:《什么是河南?》、《河南将去往何方?》
地道风景:《河南人的酸甜苦辣都烩在了这碗面里》
Feekr观光:《这一碗胡辣汤跟河南人一样,被人曲解太多,吃过的人才晓得它的甘旨》
/今日作者/

图片来历于收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国馆原创,转载请注明
封面来历 | 《清明上河图》局部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