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历:boing
公共心理学已经当作为我们社会的主要构成部门,以格言、真理和半真理的形式充溢着我们日常糊口的每一天,为我们供给了当作堆的建议,指导我们走过人生的坎坷。
因为在分辨心理学事实与虚构信息时缺乏靠得住的专业指引,公家只好任由自助巨匠、脱口秀电视节目本家儿持人以及自夸的心理健康专家摆布,而这些人傍边,有很多都是在传布不成靠的心理学信息和指导。
好比,下面这些遍及认同的不雅点就根基上或者完满是错误的:
大大都人只利用了全数脑力的10%。
爱情时,迥然分歧的两小我更轻易彼此吸引。
我们的大脑会像摄像机那样如实地记忆事务。
精力割裂症患者有多重人格。
只有抑郁的人才会自杀。
所有当作功的心理疗法都强迫人们面临源自童年期间的问题根源。
还有一些怪诞不雅念可能源于我们日常经验的强势诱导。例如,我们本家儿不雅上认为记忆是真实的,这种真实性毫无疑问。然而事实上,浩繁研究表白,我们的记忆会跟着时候的流逝而扭曲变形。而本文中揭露以下6个公共心理学谬论的本相:
谬 论 一 :发泄比压制更健康
人们老是认为发泄比压制更健康。在一项调查中,66%的大学本科生认为,把憋在心中的怒火发泄出来是节制进犯情感的一个好法子。公共传媒也使我们确信,愤慨是魔鬼,必需经由过程“排出怨气”、“大发脾性”、“泄出心中怒火”来抚平。曾有人建议,与其“憋着闷气,危险身体”,不如“一边打枕头或沙袋,一边高声叫嚷诅咒”。一些风行疗法鼓动勉励人们生气时尖叫、打枕头或往墙上扔球。然而40多年的研究显示,发泄愤慨现实上会增添进犯性。

在一项尝试中,受到别人冲犯之后,猛敲钉子发泄怒火的人变得比没有敲钉子的人加倍尖刻。其他研究显示,介入进犯性体育活动,好比足球,现实上增添了人们的敌意。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克雷格·安德森(Craig Anderson)和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心理学家布拉德·布什曼(Brad Bushman)颁发的一篇35项研究的文献综述表白:玩暴力电脑游戏,例如侠盗猎魔(Manhunt,玩家的刺杀品级以5分制来分级),会增添人们在尝试室以及日常社会情境中的进犯性。
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吉尔·利特雷尔(Jill Littrell)从一份已出书的文献回首中得出结论:只有提出了扶植性的解决方案,或者进行过意在削减挫败感的沟通,发泄怒火才有用。所以,若是因为火伴几回再三忽略我们的感触感染而感应不爽时,冲对方吼怒似乎并不会让我们感受好起来,更别说改善景况了。可是沉着而判断地表达本身的不满(“我感觉你可能不是居心的,但你这么做让我没法子和你兴奋相处”)凡是能平息本身的怒火。
谬 论 二 :“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教育体例
在比来的大大都教育理论和实践中,这一不雅点已被奉为圭臬。很多畅销图书,以及吸引浩繁教师和校长的讲习班都在对该不雅点大加颂扬。在一些黉舍中,教师们甚至起头给孩子们分发印有字母V、A、K的T恤,这三个字母代表着三种被普遍接管的进修体例:视觉型(visual)、听觉型(auditory)、动觉型(kinesthetic)。
然而研究表白,学生的进修体例很难被靠得住地域分,本家儿如果因为他们在分歧情境中经常显示出很大差别。好比说,一个孩子可能在美术课上表示出一种体例,而在数学课上表示出另一种体例。

20宿世纪70年月以来,大都研究没能证实讲授体例与进修体例相匹配能有用提高讲授质量,在大大都环境下也没能提高学生的分数。反而是一些不考虑学生进修体例的通用讲授法——好比对学生寄予厚望、为他们供给动力以及实现方针的技巧等——获得的结果更好。
至于“匹配式”讲授法鼓动勉励教育者对学生扬长避短进行讲授,现实上可能会拔苗助长。从久远来看,学生需要学会填补错误谬误,而不是一味逃避。
谬 论 三 :积极心态有助癌症治疗
在《霸占/预防癌症和其他疾病的9个步调》一书中,希瓦尼·古德曼(Shivani Goodman)认为,她的癌症就是消极心态导致的——因为她潜意识里厌恶做一个女人。古德曼称,自从发现本身的心态有害健康,她就把心态改变当作了可以发生“精神抖擞的健康”的治疗方式。大量自助类册本都表达了近似的不雅点:积极的心态可以阻止癌细胞扩散,至少可以或许阻止病情恶化。
大大都幸存下来的女性癌症患者似乎都赞成这一点。按照研究,40%~65%的康复者认为他们的癌症是压力导致的;60%~94%的人认为,癌症康复是因为他们积极的心态。
然而,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撑持乐不雅本家儿义是癌症救星这一不雅点。大大都研究没能在癌症风险与压力或情感之间找到联系。事实上,在几项调查中,研究者不雅察到,与工作压力相对较低的女性比拟,工作压力较大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更低。科学家也一向没能发现积极心态和癌症康复之间的联系。

病患脸上的乐不雅脸色没有起到积极感化,这使人们对援助小组的医疗价值和他们供给的感情援助发生思疑。早期研究似乎显示,加入援助小组有助于耽误生命。不外,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心理学家詹姆斯·科因(James Coyne)和同事回首了近期科学靠得住的研究,他们发现这些研究表白,尽管心理干涉干与(包罗援助小组)可以提高癌症患者的糊口质量,但不克不及耽误他们的生命。
经由过程追求高质量的药物和心理治疗、联系伴侣和家人、时刻寻找糊口的意义和方针,癌症患者可以减轻心理上和心理上的重负。他们还可以从此刻已经确认的科学发现中获得抚慰:他们的心态、情感和压力履历并不是致病原因。
谬 论 四 :戒失落酒瘾的人,终生不克不及再沾
旧日的酒鬼最终可否不平服于曾经的酒瘾而适度喝酒?在一项3000多人的调查中发现,只有29%的美国人认为他们可以。这一观点正吻合了嗜酒者互戒协会(Alcoholics Anonymous,AA)的标语:“一旦再碰,立马当作瘾。”我们熟知的AA12步法鼓动勉励会员认可他们对酒精无法抗拒。基于这12步法的治疗方案的康复率高达85%。但有一个问题:多达2/3的酒徒在插手AA后不到3个月就退出,AA只帮忙了1/5的人彻底戒酒。
认为曾经酗酒的人可以或许平安地“节制喝酒”(controlled drinking)的论断激发了一场论战。2001年-2002年,美国国度酒精滥用与酒精中毒研究所调查了40000多人,成果显示18%曾经酗酒的人可以或许适度喝酒,不再酗酒。这一调查成果挑战了公共遍及接管的一个假说:完全戒酒是酗酒者的需要方针。此外,研究者还发现,以适度喝酒为方针的行为便宜练习程序,结果不比12步法差。在这些以便宜为中间的治疗程序里,治疗人员练习人们监控本身的喝酒量,为酒精消费设限,节制喝酒频率,并奖励前进。练习程序还教人们对于酒瘾的技巧,帮忙他们捱过酒瘾勾起的强烈欲望,避免卷入引诱他们喝酒的情境。
谬 论 五 :越老越不高兴
早在童年期间,人们就起头接触由媒体描绘的各种靠不住的老年人形象。在一项对迪斯尼儿童片子的调查中,调查者发现42%的老年脚色都具有不敷乐不雅、健忘以及想入非非等特征。如斯不招人待见的形象在青少年片子中也很是遍及。一项对青少年片子的研究显示,大大都老年脚色都闪现出消极的心态,此中有1/5的人让人极其厌恶。

现实环境并非如斯。一个科研小组调查了21岁~40岁的当作年人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本身的幸福感的评估,以及对他们本身当前春秋段,即30岁和70岁人群 平均幸福感的评估。年青人展望人越老越不幸福。而现实上调查中的老年人要近年轻人幸福感更强。人群调查显示,25岁~45岁之间的人患抑郁的比率最高,总体来说,最幸福的人群是65岁以上的男性。65岁~70岁时代,甚至70岁以上,幸福感都在不竭加强。
谬 论 六 :接管灭亡的五个阶段
很多和上了年数的人打交道的心理和心理健康专家,都熟记这一组首字母缩略词:DABDA。它代表着瑞士裔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Elisabeth Kubler-Ross)在20宿世纪60年月后期推广的、人们走标的目的灭亡时履历的五个阶段:否定(denial)、愤慨(anger)、讨价还价(bargaining)、沮丧(depression)、接管(acceptance)。
这些阶段描画了人们将近达到生命终点时必然履历的一系列改变过程。按照库布勒-罗斯的说法,当得知本身将死,我们起首会告诉本身那不是真的(否定),然后当意识到事实简直如斯时就会变得愤慨不已(愤慨),接下来再徒劳地追求推迟灭亡的法子,好比说还要在世完当作一个未了的心愿(讨价还价),再之后当意识到我们正在一步一步走标的目的灭亡,就会感应很哀痛(沮丧),最终理解这是不成避免的终局,并镇静安然平静地接管(接管)。
尽司库布勒-罗斯的理论很风行,但它缺乏科学依据。研究表白,很多人都跳过了一个或多个库布勒-罗斯界说的阶段,甚至挨次倒置。例如,一些人最初接管了本身将要灭亡的事实,随后又死力否定。也没有研究能证其实哀痛情感中也存在这五个阶段。

按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乔治·博南诺(George Bonanno)和同事的研究,并不是所有人在本身所爱的人,包罗配头和亲人逝宿世后,城市陷入沮丧或者显著疾苦的状况。此外,2007年的一项研究显示, 在美国康涅狄格州233位方才丧偶的居平易近中,接管是人们得知丧偶动静时最初的本家儿要反映,而不是否定。库布勒-罗斯的阶段理论之所以可以或许抓住世人的心,或许是因为它能让人们感受对无法掌控的事务具有预知能力。
我们大师城市被心理谬论愚弄,因为大多谬论都与我们的直觉、预感和经验紧密亲密吻合。是以,细心审阅公共心理学断言,可觉得我们的精力宿世界供给一个新的视窗,使我们可以或许做出更好的糊口决议计划。古生物学兼科学作家史蒂文·杰伊·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提醒我们,击碎荒谬之词必然可以揭去埋没本相的面纱,从而让我们更公道地调整本身的期望,使之更切近实际。
来历 | 举世科学
撰文 | 斯科特·O·利林菲尔德、史蒂文·杰伊·林恩、约翰·鲁肖、巴里·L·巴耶尔斯坦
翻译 | 郑雯文
审校 | 李虹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家号“举世科学”(ID:huanqiukexue)。如需转载,请联系“举世科学”。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