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的今天(4月18日),爱因斯坦这个伟大的脑筋永远遏制了思虑。无论是他生前仍是死后,都有很多人对诺奖委员会没有因相对论而给爱因斯坦颁奖耿耿于怀,甚至被视为诺贝尔奖的遗憾。对爱因斯坦本人来说,诺奖委员会对相对论的立场也是令他不快的。
撰文 | 董洁林(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手艺政策研究中间兼职研究员)
经常听见一种说法,或人有超越本身诺奖之上的当作就。若是有人问那为什么没有两次获诺奖呢?回覆就是,诺奖委员会划定不给一小我两次奖,你看,爱因斯坦不也没有得两次奖嘛。
这种说法的逻辑显然有问题,用此逻辑套在任何一位诺奖获得者头上,都可得出该人与爱因斯坦并驾齐驱的结论,这当然是好笑的。别的,上面关于爱因斯坦为什么没有得两次诺奖的诠释也与事实相去甚远。若是用这样貌同实异的体例去拔高一小我,比直接踩他更为尴尬。
显然,汗青上简直有人不止一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如居里夫人于1903年获物理学奖,于1911年获化学奖;也有人在统一个学科内两次获诺奖,如巴丁(John Bardeen)于1956年和1972年都获得了物理学奖。可见诺奖委员会并无“一小我不克不及两次获奖”的划定。
至于爱因斯坦和诺贝尔奖的汗青纠葛,因为已经跨越50年,包罗提名、会商等所有细节,诺奖委员会都早已公开了,任何人都可以申请阅读这些汗青文献。一些列传作者已经做了这些功课,他们写的爱因斯坦列传都多几多少涉及了这段故事。

1921年,爱因斯坦在维也纳(来历:wiki)
诺奖委员会的纠结
我们知道,爱因斯坦是1922年(补缺1921年份诺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诺奖委员会秘书给爱因斯坦的获奖通知是这么说的:“在昨天的会议上,皇家科学院决议把客岁(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您,来由是您在理论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尤其是您发现了光电效应心猿意马律,可是没有考虑您的相对论和引力理论的价值,未来这些理论获得确认后再考虑。”这明白申明,等相对论被“确认”后,诺奖委员会愿意再次考虑给爱因斯坦授奖。
无论是爱因斯坦于1922年获奖前仍是获奖后,都有良多人因为相对论而提名他,但都被诺奖委员会一次又一次地否认了。那么诺奖委员会到底在纠结什么呢?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两部门,狭义相对论是1905年完当作的,而广义相对论是1915年完当作的。狭义相对论引入了两个道理,即狭义相对性道理和光速不变道理,经由过程洛伦兹变换扩展了牛顿活动学。广义相对论是关乎物质间引力和动力学的理论,发现了引力场和引力波概念,确立了等效道理和广义相对性道理,然后应用黎曼几何拓展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心猿意马律。
相对论诠释或预言了一系列很是有趣的现象,如水星近日点反常进动、光线引力偏折、光频引力红移,及引力波等。水星近日点反常进动是科学家们很早就不雅察到的现象,广义相对论很好地诠释了该现象。1919年光线在太阳四周弯曲的现象被发现了,而且其弯曲度根基合适广义相对论给出的数值,于是良多科学家都相信相对论是靠谱的理论,之后爱因斯坦敏捷进入公家视野,当作为宿世界级学术明星,人们等候爱因斯坦获诺奖的呼声很高。可是,此时的诺奖委员会对相对论仍然持有戒心,认为该理论的撑持证据不足,一方面感觉那时已有的证据精度不敷,别的对峙要先发现“引力红移”现象才考虑授奖。
佩斯博士(Dr.A.Pais)是一位优异的物理学家,在普林斯顿高档研究院工作时与爱因斯坦有多年的紧密亲密交往,他写的爱因斯坦列传《天主是微妙的》一书是比力权势巨子的。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他阅读过诺贝尔奖委员会有关爱因斯坦的档案。
佩斯博士认为,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理论获得1921年的诺贝尔奖是得当的。量子力学简直是一种革命性的理论,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不仅引入了光量子这种划时代的新概念,也有庞大的适用性。今天的太阳能财产,都成立在该理论的根本上。同时,爱因斯坦此次获奖和诺奖委员会的措辞,也反映了那时诺奖委员会在公家压力下的一种妥协。

1911年,32岁的爱因斯坦被Prague German University 聘为正传授。上图是爱因斯坦昔时在布拉格的住地。(供图:哈佛大学赵平传授,摄于2019年)

爱因斯坦在布拉格常去的咖啡馆,在此和同僚会商问题,此时他正在构想广义相对论。(供图:哈佛大学赵平传授,摄于2019年)
当然,良多列传作者对诺奖委员会没有因相对论给爱因斯坦颁奖耿耿于怀。有人认为诺奖委员会不喜好爱因斯坦的政治偏好,一些人甚至认为诺奖委员会有种族歧视倾标的目的。一位瑞典科技史传授Aant Elzinga写过一本名为《爱因斯坦的诺奖:幕后一瞥》的书。作者发现从1910年第一次被提名到1922年授奖,约60人次提名爱因斯坦,大都出于对相对论的推崇。
Elzinga传授认为,爱因斯坦有三项工作都是诺奖级的,光电效应的量子理论、布朗活动统计理论及相对论。但他的问题无关爱因斯坦得几回奖,而是问为什么诺奖委员会几回再三决然拒绝因相对论授奖给爱因斯坦。
对此,Elzinga传授研究后的诠释是:1、诺奖委员会必需忠厚于诺贝尔的遗嘱,该遗嘱但愿奖励与“发现或发现”有关的科学;2、诺奖委员会对一些弘大的科学理论出格警戒和排斥;3、诺奖委员会是保守的,他们要求新理论获得充实的验证后才考虑授奖。还有,他认为那时诺奖委员会的委员们也有小我的常识局限和成见。
我相信Elzinga传授的结论是中肯的。近几十年在公共中享有盛誉的宇宙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W. Hawking)也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估量也是诺奖委员会不喜好这种太宏伟旖丽的科学理论所致。但英国最终以它本身的体例赐与天才最高声誉,把霍金埋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永远与牛顿和达尔文为伍。
在1922年爱因斯坦的科学名声如日中天的时辰,诺奖委员会一方面要对峙本身的“原则”,一方面要对公共有交接,实属不易。
直到爱因斯坦归天前后,“引力红移”现象才起头呈现比力有意义(但不敷精确)的测量成果。2015年,宿世界各地的千余位科学家合作发现了引力波,这是对相对论的最终确认,该团队的三位本家儿要当作员2017年便获得诺奖,这也算是诺奖委员会标的目的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一份致敬吧。此时离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已经百余年,爱因斯坦也已作古60余年。
就诺奖委员会对相对论的立场,爱因斯坦应该是颇为不快的。1922年正在周游宿世界的爱因斯坦固然表达了对获得诺奖的欣慰,但并未去瑞典领奖。1923年爱因斯坦的诺奖演说,讲的是相对论而不是光电效应量子论。别的,按照他三年前与米列娃离婚时的商定,这笔奖金属于前妻。

1921年,爱因斯坦与他的第二个老婆艾尔莎(来历:wiki)
幸得一良知
值得一提的是,爱因斯坦从一位科学配合体之外的专利局员工,到在四、五年时候就登顶宿世界科学之巅,除了他本身出众的才调和不凡当作就,普朗克(Max Planck)是他当之无愧的“贵人”。
后人都把1905年算作是爱因斯坦的古迹年,这一年他转正当作为专利局的正式员工,完当作了博士论文,还颁发了光电效应量子论、布朗活动理论、狭义相对论和质能关系等多范畴的论文。此刻看这些当作就都长短凡的,但那时很少有人存眷。
昔时爱因斯坦的文章在闻名学术期刊颁发之后,年青的专利局三级手艺专员满心等候着学界强烈热闹的会商和读者雪片般的信件,但这种状况并未发生。不仅没有任何公共媒体报道,在同业内部,那时对这位专利局人员的奇思妙想存眷也不多。几个月后,他才收到了第一封读者来信,这位读者就是普朗克。
多年今后,我相信爱因斯坦会感慨“有一位良知足矣”。比爱因斯坦年长20明年的普朗克时任普鲁士科学院院长。他看出了爱因斯坦关于光电效应的量子诠释与他本身的黑体辐射理论一脉相承,但他出格赏识的是狭义相对论这篇文章,他给爱因斯坦的第一封信就是关于狭义相对论的一些问题。后来普朗克提名爱因斯坦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再后来又提名爱因斯坦为德国物理学会会长,并多次提名爱因斯坦为诺奖候选人。无独有偶,普朗克于1918年获诺奖,提名人恰是爱因斯坦。精确地说,他们同病相怜。

1931年11月11日,(从左到右)能斯特、爱因斯坦、普朗克、密立根、劳厄出席劳厄在柏林置办的晚宴
最幸福的思惟
爱因斯坦若何对待本身的几项当作就呢?
他相信量子力学是真正革命性的,这场革命的启动者是普朗克,他本身做了一些经验性原创理论,包罗光电效应的量子理论、量子比热理论等。其实爱因斯坦平生花了大量时候思虑量子力学的问题,良多底子性的概念(如波粒二象性等)困扰着他。他像苏格拉底一样不竭地刨根问底,挑战本身也挑战别人。在这个过程中,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进献是无与伦比的。直到生命的最后,他仍然认为量子力学是贫乏根基道理的经验理论调集,但愿用“同一场论”把相对论、电磁学、量子力学等都编织当作一幅伟大的科学画卷。

1935年5月4日,《纽约时报》刊发的新闻题目(来历:wiki)
爱因斯坦认为狭义相对论只是一种有趣的活动学,是基于前人的当作就对已有理论的一种完美,这些前人包罗牛顿、麦克斯韦、玻尔兹曼、洛伦兹、庞加莱等理论物理学家,以及迈克尔逊等尝试物理学家。这并非过度谦善,而是他对前辈和同时代同业的朴拙承认。他对本身一手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很是高傲,他说“这是我平生中最幸福的思惟”。
我也认为广义相对论真正奠基了爱因斯坦千年科技史地位,从狭义相对论走标的目的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是一只率领人类思惟翱翔的“头雁”。很是遗憾,那时诺奖委员会没有熟悉到这一点,那一代评奖人和爱因斯坦都没有活到相对论的所有预言当作真的一天。于是,诺奖与几百年才遇的伟大理论就这么鬼使神差地永远当面错过了。
若是说构建狭义相对论时爱因斯坦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么创立广义相对论的过程中,他逐渐从巨人的肩膀上走下来,本身酿成了巨人。
本家儿要参考文献
1.A. 佩斯(A. Pais),《天主是微妙的》,科学手艺文献出书社,1988年。
2.Aant Elzinga. Einstein’s Nobel Prize: A Glimpse Behind Closed Doors. Science History Publications. 2006.
版权声明:本文由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子栏目《返朴》原创,接待小我转发,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未经授权转载和摘编。
《返朴》,致力好科普。国际闻名物理学家文小刚与生物学家颜宁联袂担任总编,与几十位学者构成的编委会一路,与你配合求索。二次转载或合作请联系fanpu2019@outlook.com。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