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枪、矛的演变过程

矛的前身来自于原始社会长木棒顶端削磨成尖锐的“锋”,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锋”由绑在长木柄上的石质、骨质矛头替代。冶炼技术的发展促成了金属矛头的出现,并一直沿用至冷兵器时代结束。商代就已出现了青铜矛头,并且大量地用于战争。战国时期又出现了铁矛,使矛的杀伤力更强。矛成为作战双方得心应手的一种利器,逐渐成为历朝历代军队长期装备的主要兵器。

槊在《说文》中锋为:“矛也,亦作矟”。分为马槊和歩槊两种。马槊比一般的矛长很多。《释兵》说“矛长丈八尺曰矟,马上所持,言其矟便杀也”。根据换算,汉尺的丈八,约合四米多、矟头一般约80厘米左右、加上三米多的长柄,应该是相当沉重。车兵在车战中使用矟时可双手持握,因此应该会达到这种长度。但骑兵用矟多为单手持握,这样的长度及重量就难以让使用者承受了,武器一旦超过使用者身高的三倍、不但丧失了灵活性,而且难以使用,还会危害到自身,因此,当时马矟的实际尺寸应该在二三米左右。

随着三国时期中原骑战的升级、经过战争洗礼的槊在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槊和弓箭成为身披两招铠的重装骑兵的标准配备武器,槊刃的长度和分量使其具备很强的攻击性、与训练有素的战马和全副甲胄的骑兵组合后、威力不亚于一辆奔驰的战车,成为冷兵器时代超强的单兵武器。由于其杀伤效果巨大,槊一直到唐代仍被统治者视为禁兵,不许民间私藏,而严格实行武器禁令的宋代更是严禁平民拥有和使用马槊,可见统治者对集成力的敬畏。

汉代出土的长矛尺寸普遍较长,而且外形狭窄,刃部一般是套筒部分的两倍至三倍,这种结构首先是因为炼铁技术在汉代已经日臻成熟,钢铁兵器比青铜兵器更加坚固并有韧性,兵器可以做的更长且不易折断。同时,马镫在汉代还未发明,骑兵在作战冲杀无法做出有马镫时才能做出的灵活动作,冲杀以刺击为主,对侧面及后面的目标无法顾及,步兵也因较少受到骑兵来自侧面和后面的威胁,而把精力集中在前方,作战多以正面进攻为主。所以,在那时,不论骑兵还是步兵,其所持的矛、槊之类长兵的金属部分均较长。这种细长的结构对当时没有马镫固定双脚的骑兵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槊头的重量来保持兵器的平衡以刺准故人、并增加了冲击力、使其更容易刺穿敌人厚重的铠甲,而且不至于国巨大的着了单力使骑手意外落马。


增加金属部分长度的长兵还可以有效避免步兵冲锋时被对手在盾牌的掩护下将插进盾牌阵缝隙中的长兵前端木杆砍断,从而导致其丧失战斗力。较长的刃部也使致人难以抓握,无法夺取兵器,除了刃部均较长方便刺杀外、套筒的结构也使金属部分与木杆的结合更为牢固,并且一旦长兵木杆被砍断,也能方便及时取下金属部分进行更换及维修,从而大大提高了长兵的作战性能。套筒的末端采用燕尾式,能让金属部分与木杆紧密地结合并与对应凸起部分形成榫卯结构,目的是使持槊者在将槊头插入对方体内用力旋转增加创伤面的同时,不会因巨大的旋转力使金属部分松脱。

十六国时期,马镫被发明并广泛使用后,骑兵在作战时的灵活性越来越强,冲入敌阵的骑兵同样可以给近旁的故人步兵造成多方位的打击,过长的兵器已经不能适用于这样的近战。原因是刃部较长,马槊的动作较为单一,多用于刺杀,为增强使用时的灵活性,马槊的柄与刃也相应缩短,很多如槊般的长兵越来越多地成为马刀之类短兵的辅助兵器,以至于后世的长矛多成为骑兵在冲锋时使用的“一次性”武器。

与马槊相比,歩槊也有较大发展,其种类不仅更丰富,功能也相对更加复杂,主要是用来与步兵的其他兵器配合来使用。其尺寸一般较长,有些甚至超过骑兵的长度,要求持步槊者身高力大,武艺高强,主要功能是冲锋及对付同样手持长兵的骑兵。步兵行动较骑兵缓慢但动作灵活,彼此很容易收到对方步兵多方位袭击。与欧洲长矛方阵对长矛的使用要求不同,中国步槊在使用时,不但要像欧洲士兵一样持矛冲锋,还要应付冲锋后的近战,所以,一些步槊的尺寸有所缩短,同时还要有己方手持短刃兵器的战友掩护作战。唐代以后尺寸较长的槊逐渐被尺寸较短、灵活性更强的枪所取代。

(作者:彭鹏)

对刀剑感兴趣可加龙泉铸剑师沈师傅的私人微信:LQLSSFA,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也可锁定我们的微信公众号:LBQYJS

  • 发表于 2016-04-29 00:00
  • 阅读 ( 845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