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宠物,为什么狗的样子千差万别?

自然界很难找到比狗更多样的动物——常见的宠物犬,如哈士奇、吉娃娃、牛头梗、杜宾之间长相差距极大,而长相相似的比熊犬和爱尔兰猎狼犬,前者的体重只有后者的2%,如此巨大的种内差异在哺乳动物中绝无仅有。很多宠物爱好者也许都有这样的疑问,同样是宠物,猫除了毛色外看起来都差不多,为什么狗的样子却千差万别?

狗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多样性?生物学的解释集中于狗的遗传学特点,如单基因性状多、重复序列多等,本来就具有很高的可塑性。不过,就连这些遗传特点本身,也大都是人类培育的功劳。


粗暴的选育

驯化之初,狗的长相就和它的祖先拉开了距离。

狗的学名是“家犬”(Canislupusfamiliaris),是犬科犬属物种灰狼(Canislupus)被人类驯养后形成的亚种。灰狼善于跟踪,性格机警,是狩猎的好帮手;强烈的领地意识和警戒性的嚎叫声也能提供警报;更重要的是它高度的社会性,为了成功捕食往往组成5到11只的小社群,习惯于服从命令。

但并非所有灰狼都能融洽合作,那些对人类富于攻击性的个体仍然会被杀掉,这在基因层面产生了强烈的选择压力——哺乳动物对人的畏惧与攻击受肾上腺素控制,而分泌这种激素的肾上腺髓质分化自游离的神经嵴细胞——它们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产物,面部头骨、牙齿,以及全身体表的黑色素细胞也都由它们分化而成。

于是,在驯养过程中,因神经嵴细胞发育障碍而待人温顺的个体就会被筛选出来,附带产生了头骨缩短、牙齿变小、体表花斑、尾巴卷曲等特点。另外,狗驯化后生存压力大幅减轻,原本不适合野外生存的基因突变此时已无关紧要,这让它得以积累各种基因突变。比如威尔士柯基犬、巴吉度猎犬和腊肠犬标志性的短腿,其实都是软骨发育异常的症状。

除了人类的庇护,狗的丰富功能也影响了它的体态。根据美国犬业协会的分类,狗的一级品种包括梗犬、枪猎犬、狩猎犬、家庭犬、工作犬、畜牧犬、玩赏犬7大类,为了让它们更好地工作,在遗传学出现之前世界各地就进行了简单的育种尝试。

不过,人类对生物性状的观察比自然选择粗陋得多,只有非常显著的性状才能被及时发现,于是越是遗传效应显著的基因越可能被筛选出来,尤其那些一出现就能决定一个性状的基因,如沙皮狗松垮的皮肤就是粗暴筛选的产物。据统计,现代家犬如此丰富的表型多样性,竟只需大约50个基因就能操纵——从理论上讲,腊肠犬只需改变少数几个基因就能在外观上变成杜宾犬。

不仅如此,人工选育还可以在多基因性状中筛选出压倒性的上位基因——狗的15号染色体上有一个独特的碱基突变,能削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功能,让幼年狗发育停滞,从而压倒其它基因,决定性地表现出小体型。这个基因很早就被无意识地筛选出来,塑造了如今绝大多数的小型犬,比熊犬与爱尔兰猎狼犬体型上的巨大差异就是这个原因。

杂交的纯种

狗的选育过程中,出力最多、影响最深的是欧洲的贵族们。

在近代欧洲,狩猎不仅需要昂贵的狩猎器材,还需要大片的猎场,是贵族身份的标志。英国人在17世纪《猎物法案》中明确规定,除非拥有足够的土地,任何人都不许狩猎野鹿、野兔;饲养猎犬也是这些人的特权,僭越者要被处以罚款、拘役甚至绞刑。

贵族常常为了具体的狩猎目标“定制”特种猎犬。他们在不同犬种身上找到需要的性状后,先通过杂交组合在一起,再对子代中行理想的个体近缘交配,以获得稳定的性状。而要保持这些优良性状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在同一个品系内部交配,这就是“纯种犬”的由来。

比如18世纪德国选育出的腊肠犬,杂交自英、法、德三国的猎犬和梗犬,名字“Dachshund”就是德语里的“猎獾”,每一个特征都为猎獾量身订做——小短腿方便钻进獾的洞穴里;修长的身形可以容纳更大的肺,长吻意味着更大的鼻腔,保证长途奔跑时的代谢速率;松软的皮肤即便被獾咬住也不会受多大伤害——还有一条强健的长尾巴,腊肠犬咬住猎物时,猎人可以把它们从洞穴中轻松拽出。

英国工业革命也导致了更多“纯种犬”的诞生——资本的迅速积累催生出大批没有爵位的新贵族,他们为了弥补家谱的缺憾,往往要用“纯种犬”宣示血统。由于当时鉴定狗的品种单纯依靠外观,性状独特就意味着血统纯正,各种长相新奇的狗大批出现。

新贵族急于炫耀的心理让狗获得了空前的影响力——1859年,世界首次正式狗展在纽卡斯尔召开;美国纽约在1877年开创了延续至今的威斯敏斯特狗展,超过1200条狗参与评选;1891年,克拉夫特狗展开幕,囊括所有家犬品种,有2500条名犬登记在册,时至今日已成为全球最盛大的狗展。

与狗展伴随出现的是犬业协会,它们为犬种评比制定了非常精细的标准,例如1886年对苏格兰牧羊犬就规定到:“头部楔形;脸从耳到鼻逐渐变细;双耳3/4直立;杏仁眼,大小适中。”这导致许多原本不被重视的性状成为品种划分的依据,直接丰富了狗的品种。

苏格兰地区的梗犬原本用来清理狐狸和老鼠之类的害兽,只根据毛发长短粗略地分为两种,但到了19世纪,良种的凯恩梗被认为应当具有深色的毛皮,育犬师就将白色幼犬全部“处理掉”,又偏有人喜欢收集白色凯恩梗,于是培育出了西部高原白梗。

由于犬业协会有认定新品种的资格,育犬师为了注册入会,往往加倍努力地组装新奇样式。典型如牛头梗,该品种最初亲本是英国白梗和牛头犬,为了提升体态和动作,融入了大麦町、灵缇、西班牙指示犬、猎狐犬和惠比特犬的血统,为削弱眉弓融入了苏俄牧羊犬和柯利犬的血统,深色和杂色的个体又因毛色被淘汰,在此基础上获得了外观接近牛头犬、梗犬和大麦町的三个类型,通过近缘杂交获得了平衡的性状。

牛头梗的选育再一次证明了人工选择在基因层面的强大压力——比较它们一个世纪以来基因的变化,会发现编码现代牛头梗成骨特异性转录因子2的基因比70年前少了一个重复单元,导致上颌骨的上表面生长迅速而强烈下弯。

精细的评选标准刺激育种商不断繁育更加“完美”的犬种,与之相关的交易、配种、饲料、用具、美容、训练、医疗、殡葬等被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家犬品种选育的强劲动力。同时,对“纯种”的追求也导致了大量的“犬道灾难”——除抛杀幼犬以外,有些育犬师为了满足品种标准,还会给狗修剪耳朵、切掉脚趾和尾巴,比如伊丽莎白二世钟爱的“彭布罗克”型柯基犬就没有尾巴,直到2007年断尾行为才在英国全面禁止。

纯种的尴尬

割耳断尾只是一时之痛,纯种狗更大的悲剧是强行杂交带来的基因缺陷。

为获得稳定性状,育犬师大都采取近缘交配的方法,造成了致病基因的富集——在人类身上发病率只有千分之几的遗传病,“血统纯正”的家犬品系内却可能覆盖百分之几十的个体。几乎所有纯种狗都有独特的遗传病,拉布拉多的髋关节结构不良、德国牧羊犬的脾脏肿瘤、吉娃娃的脑积水都是宠物主人常常面临的难题。

遗传病并非无法解决,现代遗传学和医学为人类弥补过失提供了丰富手段。迪士尼电影《101忠狗》中闻名于世的大麦町,所有纯种个体都因基因缺陷不能合成尿酸酶,成年后会出现痛风、高尿酸血症和各类肾病,对此,美国医生罗伯特·沙伊伯勒启动“大麦町—指示犬回交项目”,杂交出了外表与大麦町毫无差别的健康品种。

但纯种狗的基因缺陷并不仅仅体现在遗传病,体现纯种特征的身材样貌同样能带来痛苦,比如纯种的英国斗牛犬脑袋巨大、屁股窄小,甚至无法自然交配,只能靠人工授精,生育时更是无比困难,绝大多数都要靠剖腹产。

2008年BBC播出纪录片《纯种狗曝光》,披露了基因缺陷给纯种狗造成的种种悲剧,当年年底,BBC宣布中止转播全世界规模最大的Crufts赛狗会,以避免通过电视画面强化对“纯种”特征的认同。舆论压力之下,英国纯种狗协会修订了209种狗的培育标准,其中斗牛犬的脑袋缩小,四肢增长,身材也苗条了很多。

“纯种”特征的淡化自然会使狗的体貌不断趋同,不过,中国仍在为狗的多样性做出努力。

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出现养狗潮,目前仅北京一地每年养狗费用就达6亿元,犬业协会也在2006年成立。大量名犬品种引入国内,动物立法却一直空白——欧美国家被兽医判断有遗传病和明显缺陷的犬只禁止交配,而中国的犬只配种完全自由,这导致中国可能不但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犬种,也会有最多样的犬类疾病。

(作者:刘大可)

  • 发表于 2015-07-24 00:00
  • 阅读 ( 1106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