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行文化中,僵尸是指那些已经死亡并被复活的人,他们是无意识、几乎无懈可击的怪物,他们联合起来攻击活着的人。他们也被称为"活死人","行尸走肉",或者说"亡灵"。 有很多关于人们被僵尸恐吓的电影从恐怖电影、电视剧、电...
在流行文化中,僵尸是指那些已经死亡并被复活的人,他们是无意识、几乎无懈可击的怪物,他们联合起来攻击活着的人。他们也被称为"活死人","行尸走肉",或者说"亡灵"。

有很多关于人们被僵尸恐吓的电影从恐怖电影、电视剧、电子游戏,到海地伏都教民间传说,僵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在海地文化中,有数百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巫医死去并复活的故事;复活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谁,尽管他对其他人并不危险。

自1968年《活死人之夜》上映以来,僵尸一直是电影的主要内容然而,直到1968年乔治·a·罗梅罗的经典恐怖片《活死人之夜》(the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上映,僵尸才在美国流行文化中大行其道。这部电影以动作缓慢、暴力、食人的僵尸和许多评论家为特色相信它引发了恐怖电影制作的新纪元。罗梅罗执导了许多续集,都用僵尸来代表对社会的批判最近的一部英国电影《僵尸肖恩》(Shaun of the Dead)于2004年上映,是对罗梅罗(Romero)关于僵尸的电影的模仿,自称是"僵尸喜剧"(zom com)或"僵尸喜剧"(zombie Come)。其他著名的僵尸电影包括《指环王》(Lord of the Rings)导演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的《脑死》(Braindead),该片在美国上映时的片名为《活着的死亡》(Dead Alive),2004年翻拍的《罗梅罗的黎明》(Dawn of the Dead)。僵尸也经常出现在电视节目中,比如吸血鬼杀手巴菲(Buffy),并经常出现在许多电子游戏中,他和一大群僵尸变成了僵尸,并表演了一套舞蹈动作——这段14分钟的片段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音乐视频之一。僵尸在音乐中也有很强的影响力,像金属乐队《白僵尸》和60年代流行乐队"僵尸乐队"都以神话中的怪物命名自己;蔓越橘还有一首很受欢迎的单曲《僵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