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曲谱的形式本家儿要有两套系统:一种是律谱系统,它按照乐律音名记录有对应音高,并用辅助符号表白节奏;另一种是文字谱系统,它用文字描述吹奏乐器时的指法,进而用划定的吹奏动作还原音乐。前者在当下仍然利用的是工尺谱,后者是减字谱。
中国今朝可以或许看到最早的曲谱是记录冲击乐节奏的鼓谱。《礼记·投壶》中有关于“鲁鼓”、“薛鼓”这两种处所分歧的打鼓节奏。
鼓谱
汉代郑玄对此注释道:“此鲁鼓、薛鼓之节也。圆者击鼙;方者伐鼓。”
中国现存最早的琴谱是唐人手手本的《碣石调·幽兰》,传自南朝梁代丘明,据传为孔子所作。该谱的是今朝保留的独一一个在减字谱呈现前用文字谱记实的古琴谱。这个琴谱用文字记写音阶及操琴手法,共四千九百五十四字。
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碣石调·幽兰》琴谱
可是文字谱的的错误谬误也是显而易见的:用文字描述吹奏手法,复杂冗长,不轻易把握。于是古代乐工在此根本上发现了减字谱。
所谓减字谱,就是将各类吹奏指法指定独一名称后,用响应字的偏旁组合当作一个符号来暗示某个音的吹奏体例。减字法传为唐代曹柔。根基的道理是“四指八法”,即按照右手左手除小指外的其他八指对琴弦做标的目的内或标的目的外的拨动动作,别离定名为:即大拇指的尸(劈)、乇(托),食指的木(抹)、乚(挑),中指的勹(勾)、剔(易),无名指的丁(打)、倽(摘)。到了宋朝,进一步用数字规范琴弦名称,以及在四指八法根本上衍生其他复杂指法。
以下面三个指法为例:
第一个减字,是“勾”字的外框,暗示是用勾的指法,“四”暗示第四弦,“勾”就是将右手轻轻搭在桌子上,天然弯曲,中指轻轻标的目的掌心“勾”一下的动作。同理,第二个减字,是“挑”的简写,是末一笔的“匕”字去失落一撇,上面的“二”暗示第二弦用挑的指法。挑的动作是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相搭,其他三指天然下垂,做兰花指外形,食指外挑。第三个减字暗示右手挑第七弦,上面的“艹”表是这是散音,左手不做动作。
《碣石调·幽兰》的减字谱
当然,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期间即起头利用五音十二律的名称来标示音阶和调子,所以前人也用阶名或律名来记谱,形当作了“宫商字谱”和“律吕字谱”,近似此刻的简谱。
“宫商字谱”就是以宫、商阶名记实音乐曲调中各音的音高的—种记谱法。如清代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所颁《丁祭旋宫之乐》。以此中“终献奏叙平”第—段为例,记作:
自羽古宫在角昔商,先徵平易近角有宫作商;
皮角井徵祭宫菜羽,放徵论角思商乐宫。
原文中诗句与音名的文字巨细一样,每个字后面都用一个音阶名标示音高,这里加粗区分出来便利阅读。可是整个曲谱并没有节奏、轻重,最后呈现结果完全看吹奏者和讴歌者的自由阐扬。
同样,“律吕字谱”是以十二律的律吕名称记实音乐曲调中各音音高的记谱法。较早的例子有朱熹《仪礼经传通解》中存录的宋代赵彦肃传谱——《唐开元十二诗谱》,音名用律吕名称首字,高八度者,在律名后加“清”字。以此中《关雎》的首段为例,记作:
关黄清关南雎林鸠南,
在黄河姑之太洲黄,
窈林窕南淑黄清女姑,
君黄清子林好南逑黄清。
曲谱中音名用字比诗词字小一号,但仍没有节奏、轻重的标示,自由阐扬水平一样很大。
以上两种记谱体例多用于庙堂雅乐。到了唐代,平易近间娱乐音乐起头茂盛,这种乐律文字谱并不适合吹奏,起头呈现乐工、伶人利用的半字谱,以及由此成长当作型的工尺谱。
唐代的燕乐(宫庭宴会所用音乐)因利用“一”、“レ”、“ス”、“マ”等不完全的文字记载音高,故名“半字谱”。在中国敦煌发现不少琵琶谱,此中〈倾杯乐〉、〈西江月〉等曲调恉皆有运用燕乐半字谱。
唐代敦煌曲谱中的半字谱
工尺谱就是用比力简单的汉字来标识表记标帜音高,并用其他符号辅助标识表记标帜节奏、轻重的一种曲谱。
以下是工尺谱和简谱以及西方唱名的对照:
工尺谱、简谱、西方唱名对照
工尺谱没有精确的音长记号,但会以“板眼”符号标识表记标帜拍子的位置。传统来说,工尺谱就像文字一样,由右至左分行,每一行从上到下作直行书写,而“板眼”凡是标识表记标帜在每拍的第一个音的右侧。“。”或“×”代表板,“ · ”或“、”代表眼。
至于每一拍之间的字和节拍若何分派,则每一位演唱者和乐工都有本身的习惯演绎方式,并没有固定的尺度。但每一拍中所包含的字数、字体的巨细、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可以粗略地暗示音的长短。
《琴学入门》中《阳关二叠》的减字谱与工尺谱并列,同时可以或许显示吹奏指法和对应音高、节拍
晚清国歌的工尺谱与歌词
此外,宋代亦有所谓“俗字谱”,取工尺谱音名之上半截或下半截而当作,如“合”作“亼”,“尺”作“ス”,半音用本音加圆圈,清声于本音上加“一”等。
文|齐群
大象公会|常识、见识、见闻,最好的饭桌谈资,知道分子的进修基地。微信搜刮「大象公会」(idxgh2013),领受更多好玩内容。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