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作的《春秋》,两千年来在各朝代的地位如何?

少时读三国演义最爱此段:关云长胯下赤兔马、手中青龙偃月刀,战阵厮杀,勇猛无俦,战后暂歇后却手不释卷,月夜孤灯,帐中夜读《春秋》。《春秋》真有如斯魅力,引的忠义无双的关二爷如斯沉迷?后宿世之人只见其忠义无双,无不争相仿照,却落了个东施效颦,却不知武圣人的忠义源泉,正在孔夫子作的《春秋》!

一、《春秋》的原本脸孔

那什么是《春秋》呢?《春秋》为儒家“六经”之一,所记二百四十余年的春秋期间列国大事,现存全文一万余字。那《春秋》是若何创作的呢?

上图_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等,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

距孔子时代较近的汉代史讼事马迁在《史记? 儒林传记》写到“西狩获麟,曰「吾道穷矣」,故因史记作春秋”;《孔子宿世家》说“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孔子是依据鲁国的史乘而修订创作的独一作品。

孔子作《春秋》,据实写史,不褒不贬,但“微言大义”,《孔子宿世家》说 “春秋之义行,则全国乱臣贼子惧焉”。武圣人夜读《春秋》不倦,恰是读出了“微言大义”,知而行之,故此得“忠义无双”的赞誉!

由此可见,《春秋》真是一部神书。

上图_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二、亚圣孟子的圣光加持

亚圣孟子说“《春秋》,皇帝之事也”,《孟子》一书说孔子作春秋后,“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罪我者其惟《春秋》乎’。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可以理解为:

1.孔子开创私家修史先河,生怕后来私修史乘的人歪曲汗青;

2.孔子作《春秋》是为“贬皇帝,退诸侯,讨医生,以达王室罢了矣”,以平民白身行修齐治平的“素王”功业;

3.为全国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立“不逾矩”的儒家端方。

上图_ 《公羊传》别名《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

三、《春秋公羊》:汉儒的热血

汉代尤为正视经学,经学大儒多皓首穷经,宿世家代代传承儒家经典。《春秋》传至汉代,以孔子原本为“经”,各家注释为“传”,合称“经传”。有史料可查的注释多达五种,传播后宿世的本家儿要有《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尤以《春秋公羊传》影响最大。

《春秋公羊传》多以问答体例解经,本家儿要论点有三:

1.推崇“大一统”、“拨乱归正”等政治大义;

2.提出公羊三宿世说,阐述汗青变异不雅点;

3.专讲“微言大义”。

公羊派大儒董仲舒作《春秋繁露》,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学说,汉武帝将春秋公羊学说作为汉代治国方针,尔后中心集权,逐匈奴于漠海说神聊,凿空西域,付与大汉平易近族侵略如火的朝上进步之心!

上图_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

四、宋代办署理学的《春秋》义理说

宋朝是继春秋战国后,华夏学术又一文化的最岑岭。海说神聊宋学术璀璨灿艳,以“海说神聊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为代表。二程中的程颐提出“体用一源”学说,以道德和儒家经典作比方的话,可以诠释为:六经为道德之体,孝悌忠义为道德之用。

程颐进一步说《春秋》除褒善贬恶外, 更是“经宿世之大法”,大大的厉害!所以他呼吁儒者应对《春秋》等儒家经典深切研究,以发现宋代办署理学的经宿世致用。

宋代办署理学之集大当作者的朱熹,说“圣人作《春秋》,不外直书其事,善恶自见”,认可孔子亲作《春秋》,但否决汉代公羊学。朱熹学识赅博,遍注群经,注释的《四书章句》最为有名,然而独于《春秋》未有当作书。因为朱老汉子曾经直言不讳的说,固然他写的书是后宿世经典的科举测验尺度教材,可是春秋博大精湛,完全搞不定啊!

作为朱熹的闻名论敌兼战友的陆九渊,则与朱熹分歧,非分特别正视注释《春秋》,曾作《大学春秋课本》,强调“发现本意天良”和“先立乎其大”, 注重“实理”的经学不雅,同时维护“礼义”的《春秋》经说,说出振聋发聩的“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从而开创宋代的“心学”。

上图_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

五、阳明心学的《春秋臆说》

自元代起,官便利指定朱子学为科举测验的敲门砖,明代时陈腔滥调文鼓起,自此念书人苦读四书五经,莫不以念书仕进为“人生第一等事”,元、明两代注释《春秋》者,以明代的阳明师长教师最为怪异。

阳明师长教师龙场悟道后作《五经臆说》四十六卷,此中《春秋臆说》有十卷。阳明师长教师另出机杼以心学注释《春秋》,视其为“正人心”之书,不掉为堪比《春秋公羊传》的另一家注释,可惜师长教师亲手焚毁《五经臆说》,钱德洪清算的《五经臆说十三条》中, 涉及《春秋》有三条:“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 鲁隐公之元年”、“郑伯克段于鄢”。

阳明师长教师曾言“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将心超出于《春秋》等儒家经典,本家儿张以心学的不雅点从头诠释《春秋》。

上图_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别号阳明

六、《春秋》不外故纸堆

明亡清兴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代表的儒者将明朝衰亡的本家儿要原因归罪为:明代学术多高交心性,流入王学末流,夸谈仁义道德,却不为实事之故。说白了就是爱吹法螺皮不干实事,认不清成长才是硬事理。所以清朝学术推崇训诂考证学,桐城学派为其代表,并且疑古反古之风大涨,逐渐否认儒家经典的价值。

清人学者袁谷芳说《春秋》只不外是孔子剽窃鲁史罢了,底子不是亲手写作的独一作品。那么“经亦史,史亦经”之说不再布满神秘感,并且 “微言大义”大多牵强附会。

总之,汉代不胫而走的《春秋》在清朝逐渐褪去经典儒学色彩,从头回归史学著作的行列。

上图_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

七、《春秋》的汗青虚无论

清末平易近国时代,中华平易近族正逢古今未有之大变,救国图存是那时学术最凸起的热点课题。

以《春秋》为代表的四书五经,因陈旧古板、缺乏适用,被称为旧学。

西学以坚船利舰完美展示科学的适用和犀利,以“平易近本家儿”“科学”为大旗冲击儒学,被称为新学。

以陈独秀、鲁迅、蔡元培、胡适等常识分子所倡议的新文化活动,革新旧文化,传布新文化,以达到“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目标,可惜抗日战争爆发后,新文化活动功亏一篑。如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春秋》本是鲁史本文”“孔子不曾点窜”,建议将《春秋》科学的视作一份史乘来看待。

八、结语

两千年雨打风吹,《春秋》等六经之义,已经融入名族血脉,《春秋》不朽,血脉长存。春秋仍在,《春秋》仍在!忠义仍在!

文:姚约之

参考资料:

【1】《史记》 汉朝 司马迁

【2】《孟子》 战国 孟轲

【3】《朱子语类》 宋朝 朱熹

【4】《陆象山全集》宋朝 陆九渊

【5】《传习录》 明朝 王阳明

文字由汗青大书院团队创作,配图源于收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发表于 2020-05-24 02:00
  • 阅读 ( 944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