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队的披甲率有多高,是不是披甲率越高战斗力也越高?

在激烈的古代战争中,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其实并不是一件轻易的工作,除了戎行将士的数目和自身的质量之外,作战的兵器装备也是一种不成小觑的身分。古代的兵器装备种类并不少,在火药应用于战争之前,冷刀兵一向是疆场上的佼佼者,后来到了热刀兵时代,火枪、大炮又在疆场上大显神威。但无论是冷刀兵时代仍是热刀兵时代,古代的疆场上一向有一种装备的存在,他可觉得将士招架劲敌,也可觉得将士庇护自身,它就是盔甲。

在活跃于中国整个古代疆场中的盔甲,在各个朝代的应用水平都是如何的呢,出格是汉唐宋明清这几个主要的作战朝代中披甲率都各是几多呢?披甲率高意味着戎行中拥有的盔甲数目多,盔甲装备数目的晋升能不克不及意味着战斗力的晋升呢?

上图_ 海说神聊宋《大驾卤簿图书》中,身穿盔甲的马队

起首我们要大白的是什么是披甲率,披甲率就是在戎行中拥有的盔甲数占戎行人数的比率,因为在古代的遍及王朝中,想做到人人有盔甲,实现盔甲率达到100%是不成能的。

一是因为古代的出产力和国度的状况做不到,另一个原因就是底子不需要那么多的盔甲,固然名义上盔甲越多越好,但当遭遇强弱分明的战争时,盔甲只要包管必然的数目就可以了,不然过多的盔甲就会造当作作战资本的华侈。可是这并不阻碍披甲率可以作为判定戎行的战斗力的一个身分,因为披甲率的凹凸也影响着戎行战斗力的凹凸。

上图_ 周朝的戎行

早在周代时就已经有了披甲的士兵,不外在那时军种本家儿如果以步卒为本家儿,按照《郑诗笺》记录:“《司马法》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兵七十二人”,这样的披甲率就是3:72,而在此外史乘中关于周代的披甲率也是分歧的,有的说是10:20,还有的说法是10:15,达到了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二的比率,不外在那时的出产力低下,戎行的人数也不多,所以无法精确判定到底周代的披甲率是几多。

上图_ 汉朝的戎行

汉代时戎行的装备已经有了必然水平的成长,西汉闻名的武库东海郡武库中就有浩繁的兵器装备,尹湾汉墓就出土了木渎《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此集簿系统记录了西汉当作帝永始四年时的兵器装备数目,并可以从中判定出那时西汉的本家儿要军种和作战体例。里面记录的战车和盔甲更是不可胜数,有记录“凡兵车器一二百四十二千三百二十六万八千四百八十七”。

更在此外古书中也记录汉代“马甲、鞮督五千三百卅”,从汉代的储蓄军长备兵南海说神聊军7万摆布,加之边陲的戎行人数应该有二三十万摆布,按照这样我们可以判定汉代的披甲率应该就在40%摆布。

而到了东汉末年,乱宿世雄起,戎行的披甲率可想而知。在曹操的《军策令》中有记录"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克不及有十具。见其少遂不施也,吾遂出奇兵破之。是时士卒精辟,不与今时等也",从中可以看出那时的乱宿世中的披甲率有多低。

上图_ 吉林集安高句丽族三室墓壁画甲骑具装战斗图像

上图_ 唐军的具装马队

唐代,披甲率的数值也大大提高了,在《太白阴经》中的军器篇和阴阳对图篇中就有记录:一军一万二千八百人,甲六分,七千五百领;战袍四分,五千领。”“队有五十人,甲三十领,六分;战袍二十领,四分。”从中可以看出那时唐代的披甲率可以达到60%,这与大唐的辉煌少不了关系。

上图_ 宋代重马队军人的铠甲,精彩富丽,长达脚踝,防护力十分壮大

上图_ 宋代重马队马铠

到了宋代,因为比年的战事和割裂的邦畿的影响,宋代确实没有一个同一的记录尺度。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有过这样的记录:“宣抚自来,有兵二万人,七分披带,持十日粮,今粮尽而归今,张浚军三万有全装甲万副刀枪弓箭皆备。韩宿世忠军四万岳飞军二万三千王军一万三千虽不如浚之,亦皆精锐,刘光宿世军四万老弱颇众然选之亦可得其半。”从中看出,受到那时场面地步和常规军征收数目的影响,宋代戎行的披甲率不低,高达70%摆布。

上图_ 身穿盔甲的明朝戎行

到了明代,在《四镇三关志》中对于各镇的军力就有具体的记录,督府标下的各军力,最高的披甲率达201%、最低的是42%。在抚院标下的各地军力中,最高的达到120%,最低的仅10%。在总兵标下,最高的披甲率是98%,最低的仅4%。可见因戎行的感化分歧,各地戎行的披甲率也有所差别,但总体上看,明代的盔甲的供给量是充沛不受影响的。

比及了清代,清军改变了之前的各个朝代身穿重甲的体例,改换棉甲作为装备。可是因为后来清军八旗攻打车营时改用盾车,对盔甲的依靠性不那么大了,所以清代的披甲率极低,几乎不予计较,但几乎人人皆穿改良式的棉甲。

上图_ 清朝的士兵,根基不穿盔甲

而对于戎行战斗力的判定,紧靠戎行的披甲率是没有法子做到的。戎行的战斗力与戎行人员数目、将士自身的身体本质武力值,还有戎行的兵器储蓄等身分都有关系,紧靠单一的元素是没有法子判定的。

例如明朝末年,明军在与清军的作战中,明军的戎行人数多,军事储蓄量大,披甲率高,甚至具有进步前辈的火器装备,可最后明军的成果我们显而易见是掉败了的,所以说紧靠单一的披甲率凹凸是无法意味着戎行的战斗力的战斗力凹凸的。

但我们不成否定的是,戎行的披甲率对戎行的战斗力是有所影响的,越高的披甲率越能为戎行的作战多出一分胜算。

上图_ 西夏铁风筝,身穿盔甲的重马队形象

所以说想取得肆意一场战争的胜利都是不轻易的,领军者需要运筹帷幄,行军者需要从命批示,英勇作战,而仅仅只想从兵器装备上晋升而不管对将士们的批示与率领,那显然最后的成果必然是掉败的。

文:瑞秋

参考资料:

【1】唐代 李筌 《太白阴经》

【2】唐代 李靖 《司马法》

【3】明代 刘效祖 《四镇三不雅志》

文字由汗青大书院团队创作,配图源于收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发表于 2020-04-28 02:00
  • 阅读 ( 1345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