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的尺度英语情结
当今中国最风行、最强势的说话生怕不是汉语,而是英语,因为象征着教化、身份、职业等等。然而,英语这片“林子”也不小,有美国英语、英国英语、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甚至是日本英语和欧盟英语,不是每一种英语都受人追捧。若是你问国人,我们应该进修什么样的英语,谜底十有八九是尺度英语。对于那些不“尺度”的英语,则冠之以“中国式英语”或Chinglish,将它们斩尽杀绝。尺度英语受到国人的如斯厚爱,很多人将它归因于尺度英语所具备的“心灵美”,说它语音美好,形式简单,表达丰硕。其实说话没有好坏之分,任何一种说话在表达本土文化的时辰都是充实的、完美的,但为什么中国人对尺度英语却情有独钟?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一点都不克不及错
尺度英语至少有三个版本,早些时辰等同于“皇室英语”(Queen’s English或King’s English),后来指英国的“公认发音”(Received Pronunciation)或美国的“通俗发音”(General Pronunciation)。这些英语变体颠末长时候的演化,发育充实,形态不变,又颠末说话学家的详尽描写,因而被看做是英语的底本。尺度英语的利用者在英美两国只占总生齿的3%—5%,大多来自皇室、教会、贵族、当局高层和社会精英,可谓“人少势众”。说话喜好“傍大条目”,恰是因为利用者的布景,尺度英语才可以或许威风八面,才能把别人当做矫正对象,而且经由过程矫正别人紧紧占有价值判定的制高点。
以纠全国之错为己任的尺度英语在中国是何其风光!它盘踞在由几亿英语进修大军堆叠当作的金字塔顶,居高临下地差遣着芸芸众生标的目的上攀爬,却少少给他们当作功的机遇。在尺度英语的陶冶下,国人养当作了一种“洁癖”。无论是听的、说的,仍是写的、读的,都十分讲究说话的“准确性”。一旦讲或写得不合语法,就感觉特没体面。一旦听或读出别人的“错误”,便认心猿意马对方的说话能力有限。成果中国人的英语被加工、砥砺当作玲珑剔透的“艺术品”,精巧有余,天然不足。中国的英语工作者,无论本身的程度若何,都习惯于纠错,这几乎当作为一种前提反射般的自我庇护办法。国人对英语既标的目的往又敬畏,一方面想经由过程英语获得当作功,另一方面又涓滴不敢冲犯尺度英语的清规戒律。很多人爽性自缄其口,从而当作就了一代人的“哑巴英语”。
笔者加入过多次高考阅卷工作,充实领教过阅卷教师对英语尺度的苦守。英语作文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说话能力,而在这些教员的眼里,它只代表学生的语法能力,一篇分值为二十五分的作文,只要呈现了近似“he go”之类的错误,得分绝对不克不及跨越二十分。其实,这也怪不得阅卷教员,《阅卷尺度》上明大白白地划定,一档和二档的作文“语法几乎无误”,而像he go之类的句子,那是“教员很生气,成果很严重”的。
对学生如斯,对那些已经“出道“的人又若何呢?水均益的英语“贼溜”了吧,可不时有“专家”指出其说话中有很多不规范的处所;李湘在本家儿持电视节目时,说了几句英语,此中有一句是“Which one you want to choose.”成果遭到网友恶评。但值得注重的是,固然国内网友多持求全谴责立场,但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荷兰的国外网友则全数持撑持立场,认为这样的英语再正常不外了。担水均益等人的刺也就而已,因为他们究竟结果代表中国人的国际“形象”,可我们连贵阳陌头的乞丐也不放过。一位老兄突发奇想,决议用英语当街乞讨,成果被别人逮个正着,说其英语存在着很多错误。电视上看到,某市工商局为了规范陌头上的英语招牌,专门请了几位外国留学生一路沿街放哨。当他们来到一个WC的标示牌前的时辰,洋人说在人家国度,茅厕不叫WC,而是叫toilet 或resting room,若是叫WC,外国人会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处所。于是,上来一人便摘了牌子。笔者感应纳闷,WC就像PK一样,是中国人对英语的进献,中国人之间经常会说“去一趟WC”,这跟外国有什么关系?若是说他们不知道WC是干什么的,那么,这位留学生怎么知道?与之形当作光鲜对比的是,我们几乎在任何一个城市,都能看见缺胳膊少腿的汉语招牌,它们似乎很少能引起有关部分的正视。
也许有人要问了,我们利用任何一种说话的时辰都要遵循必然的规范,莫非英语就不讲究法则了吗?莫非我们看到国人把孺子鸡译当作“没有性糊口的鸡”(a 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把贵阳译当作“昂贵的太阳”(Expensive Sun),能无动于衷吗?当然不克不及,可问题是我们强调法则的目标是什么?对法则若何把握?若是我们利用的英语不仅窜改了事物的原本属性,还弄得外国人一头雾水,达不到寒暄的目标,确实应该规范;但若是我们的英语固然不合适尺度英语的法则,但也能“你知我知大师知”的话,就没有需要吹毛求疵了。说话说到底是用来交流的,只要它能传情达意,就算是完当作了本身的任务,至于形式上的规范,“烂”一些又何妨?英语也在“以成长求保存”,即使国内当今最“尺度”的英语权势巨子,面临中古英语的时辰,良多人生怕也只有干努目的份儿。英语现在能当作为宿世界通用语,原因之一是因为它是一个开放系统,可以或许不竭接收一些外来用法。遵循规范是需要的,但若是把规范高高地供奉起来,让人们不敢等闲利用这种说话,那么,它还有什么存在的需要呢?
凡事整点“尺度”的
对英语形式的偏好是尺度英语情结在第二个层面上的表现。碰到具体环境,总想“整”点尺度的。奥运吉利物“福娃”曾经被蹩脚地翻译当作Friendlies。一九八八年汉城奥运会的吉利物是“虎娃”,韩国人没有把它翻译当作Tiger Boy, 而是按照韩语发音翻译当作Hodori;一九七六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的吉利物是“海狸”,组委会没有利用现当作的英语词汇Beaver,而是选择了一个别现加拿大文化属性的印第安词Amik。我们的“福娃”为什么不克不及翻译当作Fuwa呢?它既表现了“福”字的文化内在,又发音简单,轻易上口,理应被外国人接管。而我们却牵强附会地把它译当作Friendlies,大要是在尺度英语的辞书里能找到这个词的缘故吧。中华平易近族的图腾是龙,可long 硬是没能进入英语,而dragon却当作了龙的象征。岂不知在西方文化里,dragon是一种凶猛残暴的怪兽,于是网上爆出有学者提出改变我们的图腾。还有人提出以“中国龙”(Chinese Dragon)代替Dragon,以做到“善恶分明”。换了头的扫帚仍是扫帚,无论是什么龙都是龙,生怕都难以抹去人家心头的“暗影”。
这种蹩脚的翻译还可以举出良多,“炕”进入英语酿成了bed(床),“稀饭”当作了porridge(粥),“包子”当作了 a kind of beamed pun with fillings(一种蒸出来的带馅的馒头)。饺子是一种地道的中国食物,可有些辞书中,它被翻译当作一种意大利食物ravioli。 对此杜瑞清和姜亚军等(《外语讲授》2003:39)发出质问:“英语既然能接管样子奇异的ravioli, 莫非就不克不及容忍jiaozi吗?”其实,英语无法容忍的不止jiaozi。 noodles半斤八两于中国的面条,笔者在日常交往中所碰见的老外都管面条叫noodles,可国人在美国的超市里转了一圈之后发现,人家底子没有noodles这个工具,面条的英语名字是pasta 或者spagheti,而这两个词仿佛也是从意大利语中淘出来的。 “二胡”本来被翻译当作Chinese violin,但这种传统的中国乐器与小提琴风马不接,后来仍是被音译当作erhu;Tai chi(太极)进入了英语,可我们硬是要把它赶出英语词汇的行列,用shadow boxing取代它,具有嘲讽意味的是近年来英美出书的辞书里却毫无破例地收录了Tai chi这一音译词。“气功”一词在商务印书馆一九八二年版的《汉英辞书》中有两种译法:qigong 和a system of deep breathing exercise(一套深呼吸的体操),一种音译,一种意译。令人不解的是,外研社一九九七年版的《现代汉英辞书》中竟没有收录这个词条。想必编译人员也有本身的苦处,若是翻译当作qigong,英语中没有这个词,有诬捏之嫌;如果翻译当作a system of deep breathing exercise,那又和“月季是一莳植物”的诠释没什么两样,这显然会让人思疑编者的能力。所以,最平安的法子就是认为这工具不存在。
以上现象的呈现,显然不克不及简单归罪于译者能力有限,他们中不乏精晓英语的学者,但为什么仍是呈现这样的翻译呢?谜底是:非不克不及也,实不为也。姜亚军在《为跨文化寒暄设路障》(《念书》,二○○○年十月期)一文中就谈道:中国人喜好意译而隐讳音译,每次碰到一些中国特有事物时,总想方设法把它“弄”当作英文,即使在英语里找不到的也要“靠”一个。恰是这种“傍”英语“大条目”的心理使得我们一切从本本出发,尺度英语里有的就是准确的,没有的就是错误的。所以,一些代表中国特有事物的词汇,一旦进入了英语,要么“缺心”,掉去了它的素质特征,要么“少肺”,变得功能不全。反不雅外国人在这方面则“随意”得多。guanxi (关系)、hukou(户口)等词都是先从他们的口中讲出来,然后才进入了英语,甚至连“绕口令”、“相声”等有固心猿意马英语对应的词汇他们也用音译。“师傅”想必应该翻译当作master或者什么的吧?但在《功夫熊猫》中,它就是shifu。
《文摘周报》(二○○七年三月六日)报道:中国因为经济增加的影响,此刻对英语的冲击比英语国度还大。“全球说话监视”机构本家儿席帕亚克说,一九九四年新增的英语词汇中,中式英语进献了5%到20%,跨越任何其他来历。这些“中式英语”的词汇大部门就是经由过程音译手段进入英语,并被普遍接管的。这原本是活着界交往中传布中国文化、扩大中国影响力、晋升平易近族自傲心的一种极好手段,只可惜它此刻“墙内开花墙外喷鼻”,外国人甘愿答应接管,而中国人却不承情。
不入异乡,也随他俗
尺度英语情结的第三个表示层面就是对英语所代表的价值不雅的一味适从。说话学家有一种近乎自然的情愫,总想以一种“科学”的方式研究说话。当然,说话有其科学的层面,但从素质上来讲,它是一种文化现象,而文化不成能不受意识形态、价值不雅念和保存情况等身分的影响。所以,说话这工具看似客不雅,却“内置”有丰硕的文化习俗、道德情趣和价值判定。尺度英语颠末一千多年的“开辟”,从发音到词汇,再到说话行为体例,都被付与了充实的价值内在,表现着尺度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在必然水平上,尺度英语就是尺度文化、尺度人,是可能导致他国文化城池沦亡的特洛伊木马。
说话是文化,要想学好尺度英语必先学好英美文化。这几乎当作为国内学者和教师的共识。某位外语界权势巨子认为:文化讲授的目标之一就是“帮忙学生跨越本身的文化,以方针文化当作员的体例对待事物”。事实上,我们对本身文化“跨越”得如斯爽性,以至于中国的英语讲授没有中国,学生所接触到的材料与他们的实际糊口无关,表述的全数是英美国度的风土着土偶情,这甚至被当做教材编写过程中判定说话材料“真实性”的主要尺度。尽管进修内容与实际糊口相差十万八千里,但我们所学、所用、所思必需是西式的。若何降服本土文化的“干扰”,更好地顺应方针语文化甚至当作为外语讲授范畴一个主要的学术课题,相关的论文在外语类学术期刊上到处可见。这样的英语讲授培育出来的对本身文化一知半解、却能“以方针文化当作员的体例对待事物”的下一代能真正胜任跨文化寒暄吗?这令人思疑。谁知道他们会不会把我们建筑青藏铁路看做是对藏族的汉化,把我们冲击“东突”可骇势力看做是加害人权,把中国的成长看做是对宿世界的威胁?这是外语讲授决议计划者们应该当真思虑的问题。
当今,英语全球化给其他国度所带来的“文化入侵”已经当作为一个宿世界性难题,为领会决这一难题,很多国度都在切磋促使英语的本土化,将英语同它所承载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剥分开来,使其当作为表述本土文化的东西,这意味着列国的英语利用者已经当作为英语的新店主,正在缔造性地利用英语,从而导致了各类各样具有地域特色和平易近族特色的英语变体的呈现,这此中就包罗日本英语、欧盟英语等外语型变体,它们和其他母语型变体和二语型变体一道获得了平等的学术地位,而且被利用者认同。在列国英语纷纷“自力”的今天,连英国女王都知道,尺度英语不再母范全国了,而中国人呢?
作者: 李少华
来历:《念书》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