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家庭的“教育差”
我的两个儿子都是在加拿大出生的,一个8岁,一个5岁,但见过他们的很多伴侣都说,老迈更“中国化”而老外更“欧化”。
就拿进修来说吧,老迈各科文化成就都很不错,刚上到加拿大这边小学三年级,就能根基弄懂中国初一数学、物理讲义里大大都内容,英文、中文都不错,还有音乐和美术的先天,但他颇有中国孩子“敏于行而讷于言”的风采,不太长于表达和表示本身,以至于明明是“全校音乐本质最好的一个”(音乐教员离任时亲口所言),却连着两个学期仅得了方才合格的3分,若非上个学期末因为十分偶尔的原因作为同窗的替补登台吹奏钢琴技惊四座,生怕这个3分还要再得几个学期;而老二则否则,明明进修不怎么样,却出格长于当众表示,成果幼儿园教员和同窗家长都大赞他“伶俐勤学”、“能歌善舞”,其实他连一首能从头唱到从头至尾的歌都没有,进修也只能算敷衍了事。
教育的根本
两个孩子的进修习惯差别并非在家里、而是在分歧的幼儿园养当作的:老迈因未排到本地西人办的正规幼儿园,上的是华人办的小型幼儿园,接管的天然是和中国差不多的一套幼教陶冶;老二则很幸运地刚到春秋就进入正规幼儿园,所接触的教员、同窗大多是西人。华人讲究“从小好勤学习”,喜好提醒孩子“不招摇”,而西人则习惯让孩子“量力而行”、“欢快就好”,但鼓动勉励孩子长于自我表示,从我的两个儿子身上就能清晰看出此中的差别来。
西式教育很注重所谓“社会行为能力”,好比如何和人交往,若何与人互动等,而且将这些能力放到很是主要的地位,若是您的孩子在黉舍里伴侣不多,或和教员扳谈时不直视对方,都可能被教员甚至校长约谈,当当作天大的事,而这些在中国度长、黉舍或许底子不妥个事,即便有所注重,也最多在家长会上轻描淡写地口头提醒一番。相反,孩子讲堂文化成就糟糕,在中国度长、黉舍看来是甲等严重的问题,在加拿大这边的公立小学,往往连说都懒得去说,一句“本质教育”便带过了。
之所以如斯,是因为加拿大7年级以下都是所谓“打分制”,即没有测验,非论文化课或其它表示课,都是由科任教员按1-4分去打分,学生文化进修出格凸起非但没啥益处,甚至未必表示得出来(好比一个三年级学生,会算三位数进退位加减法和会解二元一次方程,得分都是3或者4),而“社会行为能力”却可以一目了然,黉舍资本有限的环境下孰轻孰重便不问可知。十年级以上的公立黉舍和大大都私立黉舍因为有了专门的文化测验,且资本充沛,其对学生文化进修的正视水平不亚于中国高中,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加拿大十一、十二年级每个学期的成就都影响升学)。
华人或西人只要有前提,城市用各类“课后班”把孩子的课余时候填满。但相对而言,西人家庭凡是城市让孩子本身选择学什么,而华人家庭往往会给孩子选本身感觉“有意义”的课。有一点比力有意思的是,西人家庭给孩子上课后班会量力而行,若是自感收入力有未逮就会当即遏制,不会让课后班的承担影响本身或全家糊口品质,而华人家长往往会竭力支撑,不吝本身节衣缩食。我的孩子在温哥华师从一名乌克兰裔钢琴家学琴,她的学生良多,此中华裔有穷有富,而西人则清一色的中高收入(她膏火未便宜)。
中国人的人情
曾有人说“华人喜好教育孩子守端方,西人比力放松”,照笔者的不雅感并不见得。现实上西人家庭往往从很小的时辰就起头不竭提醒后代的各类行为规范,好比餐桌礼节、在别人家里或超市里可以做什么、不克不及做什么,等等,若是孩子有出格的处所经常会当即改正,毫不讲人情。反却是一些华人、尤其年青一些的华人怙恃,在碰上这类问题时经常用“孩子还小”之类遁词为自家后代护短,以至于一些“老侨”对此皱眉,网上则有人戏言“这不是‘熊孩子养当作法’么”。
当然,西人也有“护短”的处所——黉舍。若是黉舍教员攻讦孩子,西人家长往往第一反映是为本身的孩子辩护,而华人家长则仍然习惯于先反省“我们孩子有啥不合错误”、“我们家长有啥欠好”,曾有家长跟我说,正因为这种教育不雅上的差别,导致一些黉舍教员学会了“看人下菜碟”,对华裔家长“出格看护”。这种现象是好是歹,只能说见仁见智了。
都说“西人更注重孩子脱手能力培育”,其实倒不见得,在这方面华人和西人相差不多,但相对而言西人更“端方”些,好比他们凡是不会让12岁以下的孩子去碰微波炉和灶具(中国度长有些在孩子很小时就教他们做饭做菜,严酷说这是不许可的),又好比他们给孩子买“乐高”之类玩具,一般城市严酷照包装盒上标注的适宜春秋去买,而华人家庭凡是喜好买超龄的或零件数更多的。
较着的价值不雅不同
相对于华人家庭,西人家庭更注重孩子的体育熬炼,更喜好亲子勾当,加拿大西人家庭的周末(尤其周日)几乎是雷打不动的亲子勾当日,而华人家庭在这方面就差得多了。
华人家庭遍及有择校的习惯,排名靠前的公立中、小学四周老是住满了华裔,这种“学区房”的租、售价钱也被华人炒得火爆异常。相对而言,大大都西人家庭对此显得满不在乎,“住在哪就让孩子上哪里的黉舍”、“哪里便利就去哪里念书”是很遍及的思维。
华人家庭非论贫富,遍及有“学历越高越好”的思维习惯,热衷于让本身的孩子上大学、最好上名牌大学。而在西人家庭中则存在较着的“品级分化”——收入越高、怙恃学历越高的西人家庭,在这方面的思维习惯越接近华人,反之则显得越来越“无所谓”。
西人家长逢年过节也会给孩子黉舍教员送礼,但讲究“礼轻面广”,即礼品不妨轻些,但最大好人人有份(凡是就是卡片),而华人家长则很多仍保留“礼重、择人”的习惯,即礼品凡是较珍贵,但往往专挑“主要人物”去送。
西人家长经常有“凑假”的习惯,每逢年底、新生节前或暑假前的公司休假岑岭期,中小学非结业班的西人学生经常会“减员”不少,多半是家长本身要休假,就趁便替孩子告假一路去玩。而华人家长除非因特别原因姑且决议回国投亲,很少会因为本身的原因“迟误孩子功课”。
在交伴侣方面,西人家庭更喜好“筹措”,好比介入黉舍的各类义工勾当(会餐时做饭或当办事员,孩子郊游时当义务司机,在家长会里担任职务或倡议家长勾当),帮本身的孩子本家儿办生日聚会(可以在本身家,但更多是在专门的贸易场所),或邀请孩子的同窗、伴侣来家里玩(在加拿大低龄学生本身不克不及邀请同窗、伴侣来家,要由家长出头具名邀请并欢迎),而华人家庭在这方面则显得较为消极、被动,虽也注重让孩子“多交伴侣”,但并不习惯这样亲力亲为地去筹措。
相对于华人,西人家长出格注重对孩子的“契约性”灌注贯注,西人孩子很少承诺别人一件事,一旦承诺就会尽可能做到,且相对于口头承诺,书面承诺显得加倍郑重。西人家长也会出格正视“责任划分”,哪些是本身能负责的,哪些是不克不及的,城市交接得清清晰楚,曾有一次,一位西人家长邀请包罗我大儿子在内的很多同窗去家里玩,邀请函随附一张“免责声明”(即赞成“本身孩子在某某家游戏时代平安责任自大,邀请家庭概不负责”),愿意本身孩子去玩的家长必需同时在“免责声明”上签字交回。很显然,这种习惯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后代。
相对于文化进修,西人家长、黉舍都更正视给低龄孩子传授更多适用性常识,如如何拨打“911”应急德律风,若何应对目生人,若何分辨街上交通标记等,大温哥华地域曾有7岁女童在母亲昏倒时拨打“911”叫来救护车救了母亲一命,和9岁男孩在做客时对溺水小伙伴当作功施行人工呼吸的事例,不克不及不说这种教育思绪有其独到之处。
“亲兄弟、明算账”这种因美剧等文艺作品而广为国人所熟知的海说神聊美西人教育模式,简直长短常风行的,孩子未当作年时就习惯于用帮手做家务换取零花钱,当作年后若是还需要住在家里,往往会本家儿动交房租、水电费。这种习惯在某种水平上也有黉舍指导的影子,好比大温哥华的一些小学就给低龄学生家长发函,要肄业生每帮家长做一件事,家长就给黉舍某个慈善捐献项目捐1毛钱,这显然会促使孩子很早就养当作“帮手干活能换钱”的思维心猿意马势。
不外作为多元文化社会,加拿大一些族裔杂居的城市,西人和华人家庭的教育习惯也起头互相融合、混搭,如不少中低收入的西人家庭也起头讲究“学区房”,督促孩子好勤学习、未来升学,而很多站稳脚跟的华裔家庭也经常在年末给学龄后代告假,全家一路去加勒比、夏威夷去享受“亲子阳光”。
(余煜玺荐自《宿世界博览》)
责编:小侧
作者:陶短房
来历:《今日文摘》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