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存不住钱?

很少有人希望自己能当个穷人,于是我们向往财富。但存着钱不花,我们即使有钱,也依旧过得清苦,有人说,别学乔帮主,有命赚钱没命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钱,就应该通过消费的方式转化为生活质量的提升。于是,存钱和消费的拉锯战就开始了……

花钱的感觉:让“女屌丝”把自己幻想成“白富美”?

假如有两个妹子,一个是“白富美”,一个是“白穷美”,一般人都会更羡慕前者。心理学研究发现,拥有金钱的多少会影响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也就是对自己评价更高或更低),而自我评价的高低就影响了一个人的自尊。

还有专家认为,对于后现代社会中的消费者来说,消费不再只是消耗、破坏和使用物品的过程,也不是经济活动循环的终点,而是产生消费体验与自我想象的过程。我们用所有的感官体验生活质量的提升,沉浸在对消费之后的生活,以及消费之后的自我状态的想象中。

也就是说,我们喜欢的其实不是买到的东西本身,甚至也不是消费这件事本身,而是消费这件事使我们的感官产生的愉悦感,而是当我们拥有了新东西后,我们自身状态的变化。

赚着女屌丝的钱,却向往白富美的生活,所以便模仿着白富美的品味,在自己能消费得起的价格上,购买品味相似的产品或服务。前阵子淘宝上,韩剧女神千颂伊同款的衣服、唇彩、包包卖疯了,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当我们只需付出极小的代价,就能幻想自己和女神有某些共通之处。这感觉,确实挺美!

每月赚着刚刚过税线的工资,却向往五星级的生活,所以便模仿着富豪们的品味,热衷于用团购的价格享受高品质的服务。当你幻想你能用富豪的一半价格就能吃到同样美味的牛排、泡上同样温度的温泉时,简直就像已经过上了富豪的生活。这感觉,确实挺美!

于是,就在这一次一次的“精打细算”中,钱包君的体重一去不复返了~

更不用说那些连“精打细算”都不肯,就爱花大钱,好像不花钱就没法证明自己有钱的人了。

说实在的,有钱的人很多,但陷入“不得不花”的泥潭中出不来的人,并不是全部。明明能不花却偏要花,而且是花给别人看,这其实是内在的自卑心理在作祟:虽然有了钱,但仍觉得自己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所以便产生一种失落感,于是就要用花钱来弥补自尊心的缺口。(心理学研究也确实提到,当自尊和钱这两样东西缺了任何一样的时候,另外一样就会及时地补上,用这样的方式来取得心理平衡)

明明不想花钱,却还是花掉了不少钱?教你看透商家的伎俩!

1. 靠营造感官体验来打动你

① 颜色促销法:你是否觉得坐在快餐店里会越坐越饿?研究表明橘红色调的快餐店装演使人感到饥饿、移动速度加快,这是因为颜色能够影响人的情感,店家用了橘红色调,使你饿,又使你快点吃完走人。我们所获得的信息有80%以上是通过视觉进入人脑的,因此利用色彩来促发消费行为的例子不胜枚举,如蓝瓶的钙、蓝色包装的脑白金等(尽管有专家曾爆料脑白金的主要成分其实是激素)。蓝色调会让人感觉更专业,蓝色还能让人脉搏减缓,情绪也沉静下来。

在一片火红的保健品柜台中,蓝色格外醒目,在一堆棕甁的口服液中,“蓝瓶的钙”格外醒目,在吸引注意力的同时,用蓝色调传递着专业的形象,让你产生更多的信赖。

② 听觉促销法:苹果公司为其每款产品均度身打造广告曲,每次产品推出后该广告曲在互联网的搜索量均会激增,这就是一种听觉营销。其实我们身边的例子也有很多,好比在咖啡馆会播放舒缓的音乐,让顾客得到更好的放松,对店铺产生更好的印象;过年的时候超市会播放喜庆的音乐,让我们在节日气氛的影响下多买年货。

③ 嗅觉促销法:在小时候你更喜欢带香味的文具吗?这就是嗅觉促销。

④ 味觉、触觉促销法:当我们品尝或是触摸产品后,可能会增加购买欲望。俗话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

2. 用行为主义的方法给产品增加附加值,让你产生更多联想,更多渴望

你知道巴普洛夫的狗吗?巴普洛夫他老人家每次给他的狗喂食儿之前,都会在狗面前摇铃铛,狗渐渐明白原来摇铃铛之后就要喂食儿啊!于是乎,有回他老人家给狗摇铃,先不给狗喂食,看狗馋不馋,只见大狗口水直流。

聘请名人作为其代言人,并增加广告的曝光率,你就像是巴普洛夫的狗一样,会自然而然地把该产品与该名人联系起来,把对该名人的好印象嫁接到产品上,就像狗把对食物的喜爱嫁接到铃铛上,于是产品就“沾光”了。当这个产品被做大做强之后,它就从铃铛变成了食物,当它开发出附属的新产品时,就轮到新产品沾旧产品的光了。

同样的,持续在令人兴奋的体育节目中宣传某种产品时,则该产品本身也能令人兴奋。想起电影院的爆米花,你的脑中是否会联想到刺激好玩的大片?

另外,心理实验中发现,当人们的某些情绪唤起之后,人们的行为倾向也可能发生改变,因此你会发现,在礼品商店中播放祝福和歌颂友谊的歌曲能引发消费者对朋友的感情,增加购买倾向。

3. 给你更多、更多、更多……让你眼花缭乱

iPhone虽好,但不是每个人都需要iPhone所有的功能。我们最初对手机的要求,只是需要它能打电话和发短信,但近年来它却已经快成了掌上电脑了,价格也越来越多样化。

这恐怕是因为,我们每天都在追求最酷炫的东西,商家也深知这一点,因此他们开发出更酷炫的东西,然后让我们心甘情愿地掏钱。

4. 用低价来打动你,用赠品和奖品制成糖衣炮弹

中国人最受不了低价的诱惑了。研究表明,同一商品在中国内地促销效果永远是最火爆的,在新加坡则反应冷淡,他们往往觉得便宜的东西没必要买,而香港消费者反应则居中。有些商家会利用这一点,先打个虚高的高价,再弄个超低的折扣,形成“货很不错,但现在可以便宜买”的假象。

同时,人们还青睐有赠品的商品,尽管赠品本身可能并不值什么钱。

商家还会用奖品来激励老顾客,并且随着购物数量的增加奖品也不断增加。

5. 迎合你的常识来营销

消费者在品牌上,会觉得销量大的就是好产品;在购物地点上,觉得专卖店的销售人员更具备专业知识;在价格上,会觉得大降价的商品是划算的;包装上,则通常认为大包装产品的单价要比小包装产品单价低。这些都会让我们更坦然地购买自认为实惠的产品。

我们还往往被一些特殊的购买点所刺激,如天美时手表曾被摆放在金鱼缸中售卖,许多消费者被这种营销方式所刺激进而进行了购买——而不见得是因为他们真的缺少一块手表。

6. 勾引你的馋虫

在我国的消费结构中,“吃”的消费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许多超市卖场在设计商品陈列的时候,将食品柜台面积变大,以作出本土化的调整。

吃货们,淹没在茫茫一片食物中,你想不想买一点塞牙?

7. 用得寸进尺技术一点一点说服你

得寸进尺技术,即推销员只要能说服顾客把门打开并开始交谈,消费者就有更大的可能购买些什么,这是因为当人们答应了一个小的要求,就可能答应一个更大的。

因此,从小的要求和改变开始慢慢宣传,消费者最后会发现原来自己的态度已经被改变和塑造了。

简单三步,拯救钱包君!

0. 没想好缺什么时,绝对不去商品多的地方闲逛——以免被商家的宣传诱惑,被售货员盯上,然后被洗脑。

1. 万一不小心起了购物欲,别图便宜也别求贵,只买需要的,而且是当下需要的,否则就慎买。

千万别被打折诱惑,也不要为了充面子而只买贵的。即使你再想买,也请你立刻板起脸来,严肃地打算一番。

买前五省吾身:

① 价值:“它给我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吗?我清楚这些功能都能带给我多少实际的价值吗?是否我只能用到其中几个功能,却需要付全部的钱?我需要的是更简单的东西吗?”

② 急迫性:“我现在就需要,必须现在买吗?以后买不行吗?错过了是真的没有了吗?别的地方能买到吗?”

③ 性价比:“即使没有了,明天、明年会不会有更好的?在别的地方或者别的时间,我能以同样的价格买到一样好的或者更好的吗?”

④ 使用体验和维护成本:“方便使用吗?买了之后我会经常使用吗?我会使用多久?它确实够耐用吗?如果它旧了、坏了,或者我不想要了,我如何处理它?”

⑤ 风险:“买了它,或者不买它,我在财务、健康、时间、人际等方面产生亏损的风险有多大?如果亏损了,我能应对吗?”

2. 管住嘴,为了钱,为了身材,更为了健康

买前三省吾身:

① “我最近要减肥吗?”

② “我买它仅仅是因为它勾起了我的馋虫吗?或者仅仅是因为它看上去很高档?”

③ “它能让我更健康吗?”

3. 决定不买后,彻底说服自己

你要相信自己,可以克制住购买的欲望,你就真的能克制住;

你不需要刻意让自己的消费水平符合自己的身份,没有人规定有钱人就必须花钱。国外的有钱人在衣食住行上其实并不奢侈,许多人看到比尔盖茨女儿照片的第一印象,是“完全不像个白富美”。钱其实只是花在自己身上,不必花给别人看,更何况,别人并没有你以为的那么注意你;

你也不要因为失去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而后悔,人生是活在当下,而不是活在对未来可能性的幻想中。至于抵用券失效就更不用伤心了,因为花出去的钱才是东西真正的价值,抵用券都是障眼法,商家绝不会做亏本生意;

不要怕别人说你纠结,一定要思考清楚再买,他们若是不动脑筋地买了,也许日后纠结的是他们。

  • 发表于 2014-07-29 00:00
  • 阅读 ( 822 )
  • 分类:其他类型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