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慰一个悲伤的人?

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脆弱时刻往往是我们受伤的时刻,内心翻涌着无力,疲惫,痛苦,孤独等等复杂的情绪。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归属和爱的需求是人类本能需求之一,这种需求的满足可以使我们免于孤独和冷漠的侵扰,获得温暖和宁静。如同缺乏食物会感到饥饿一样,我们的身体进行了这样的生物设定。

我们体内有一个“依恋系统”,它的正常运转能够帮我们应对危险和压力。关于依恋,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刚出生的恒河猴们在面对用毛巾包裹的机器人妈妈和冷冰冰的可以喂奶的妈妈时,会喝完奶后紧紧地抱住比较温暖但不会提供食物的那个。科学家们发现不安全依恋的个体的心率和“压力激素”的水平高于安全依恋个体,就是说,对身边信赖人的依恋,以及来自他们的安慰能抚平我们内心的伤害。

安慰是一种能力,是心与心之间力量的传递

说到安慰,就不得不提心理学中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共情,这也是情商的核心能力之一。如果没有共情就没有安慰。共情包括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前者是对他人目的、企图、信仰的理解;后者指的是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感受。人人都有共情的能力,这是进化的选择。有共情障碍的人往往出现交往困难,甚至反社会行为。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那些缺乏准确了解对方观点和情绪的人已经在一轮又一轮的战斗中倒下了。他们或者不能找到盟友,或者不能很好的判断形势。

在脑成像的研究中,情感共情的发育很早,伴随情绪相关脑区的成熟而成熟,比如边缘系统和杏仁核。而认知共情则与顶额叶的发育一致,顶叶额叶是与高级认知功能相关的脑区。科学家们还在大脑中发现了一种“共情神经元”——镜像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会在我们看到他人悲伤的时候被激活,并且和我们自己悲伤时激活的脑区部位一致。

在安慰人这件事上,情感共情能够让我们对对方的情绪感同身受,认知共情则告诉我应该选择哪种方法去帮助对方。镜像神经元就是最小的共情单位。

共情让我们摆脱孤独,参与维系着人与人之间各种复杂的关系,不过,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天生具有共情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存在个体和性别的差异的。给予相同的情绪刺激,有些人的情绪相关脑区的激活程度明显要低一些。而且从日常经验来看,似乎女性更容易对人产生共情一些。因此,也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扮演安慰者的角色,当然,总不能给你做一个脑成像扫描再判断你适不适合安慰别人,可以想象一下,当你看到那些比你不幸的人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你是否能够感同身受而且完全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理解问题。如果内心有些幸灾乐祸或者觉得又到了展示自己高瞻远瞩英明神武的时候,内心好为人师的念头蠢蠢欲动。还是先打住,因为这可能会适得其反,让朋友离你更远。

好,现在假设我们的共情系统已经被激活,正在待命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从对方身上传来的浓浓的悲伤气息,而且打心底想要帮助他而不是想显示自己优越感的小火苗越烧越旺。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第一步,先判断他需要怎样的安慰:空间 vs 陪伴

在希伯来人的语言中,安慰是对心说话的意思。人伤痛时,未必需要听一番大道理,可能需要的是自己的心与自己说话,需要一个人走到空旷安静的地方跑步、思考,听一听内心最深处的细微话语。当你察觉出你的朋友突然不愿意说话,或者情绪有些低沉时,可以先试探性的问一下:“发生什么事了吗,需要我帮忙吗?”。表示自己的关心以及愿意提供帮助的意愿,但不要强求对方,更不要因为好奇而打探。如果他表现出回避的态度,或者没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意愿,那就克制住自己想要帮助他的心情。他可能仅仅需要一点空间来想清楚一些事情而已。

第二步,倾听与表达

心理咨询师的共情水平都非常高,我们可以向心理咨询师们借鉴一些小技巧,来学习如何在对方需要我们的时候合适的表达自己的安慰。陪伴和理解是安慰的基础,当然我们的最终目的,不仅仅在于“你的伤痛我都懂”,也可以尝试超越情感共情的水平实现成长的目的。

下面这些技巧,是心理咨询师在面对来访者时常用的倾听技术。

1.耐心而积极的倾听。所谓积极倾听,即指有明确的目的定向,不断获得信息作出判断、决定反馈,并且保持有持续的高度注意。直接表达积极倾听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语言和非语言方式。

(1)语言方式:补充说明、提问、提出共同点、简单重述对方谈话的内容、表明自己的见解、尝试性地以完全符合或相似的语言反映对方的陈述内容。

(2)非语言方式:点头、手势、目光接触,身体前倾,伴随非语词性的“嗯”“哦”、“噢”等。

2.情感反映。它是指咨询师理解并反馈来访者所表达的情绪情感,是一种重要的参与技术。情绪情感以言语或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言语主要是指言语表情,而非言语则主要指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即体语)。言语表情是指通过词语(名词、副词、形容词、动词等)、语气语调等方式表达的情绪情感,如“美好”、“可爱”、“伟大”、“向往”、“战斗”、“伤害”、“厌恶”等。面部表情是指肌肉变化、眼神变化而表达的情绪情感,如高兴时,嘴角上扬;烦恼时,眉头紧锁;吃惊时,眼睛瞪大等。身段表情在日常生活中是人们识别情绪的重要方向,如愤怒时,身体僵硬;害怕时,全身颤抖;沮丧时,摇头叹气等。

咨询师反馈来访者表达的情绪情感,有助于增共情和双方感情疏通,有助于来访者对情感的自我理解和对问题的深入探索,有助于咨询师对来访者表达的准确理解。

3.总结和探索。简短总结谈话要点,引导对方的注意力,保证谈话按一定方向进行,同时也有利于从更深层次、更新角度分析对方所处环境。

4.自我表露。从对方需要出发,与其分享自己的个人情感、态度、观念、经历,即心理学上所说的“自我开放”或“自我暴露”。“自我开放”(self—disclosure)在心理咨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使来访者感到晤谈中双方地位的平等可以使来访者感到咨询师的真诚、坦率,从而增强对咨询师的信任;可以增加来访者的自我开放程度。

5.解释。它指咨询师运用某种咨询理论或自身的经验,观察、描述、分析来访者心理问题的实质、原因和发展过程。运用解释时应注意要适度,解释方式要因人而异。咨询师解释的理论依据应尽量与来访者已有的理论取向吻合,这样有助于来访者对解释的理解和认同。

6.对质。它是指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感觉、经验与行为深刻了解后所作出的反应。咨询师就来访者言行中的矛盾、歪曲及逃避的部分,通过询问技术,向其提出问题,协助来访者觉察自己的感觉、态度、信念和行为上不一致或欠协调的地方。对质技术强调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咨询师采用对质式询问时,应注意,①对质应在高度共情的基础上进行,②对质应该用投入的态度,③对质应该是试验性的,即要用假设的态度,用和缓且具有弹性的语气来提问,④对质要用渐进的方法,从来访者能接受的层面开始,再缓慢导入更深的层面。

总之,安慰这件看似简单的事也是需要练习的,但基本的原则不外乎尊重、共情、理解和支持。更多时候也是一种人格魅力的自然流露。

本文只是简单地介绍朋友之间的相互支持的策略,不能完全等同于亲密关系中的支持,因为后者要涉及到不同的依恋类型。

心理咨询师认为,助人其实也是一个自助的过程。我们对自己理解的越深刻的同时也会对他人的处境有越深刻的理解,而通过对身边人事的理解,又能反过来帮助我们理解自身。互助的过程是一起成长的过程。而我所能想象的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就是,这些年来,我们彼此陪伴,共同成长,从陌生到熟悉到分离也不再使我们恐惧。相互的安慰和支持,是我们行走四方的力量。

(撰文:余舟)

  • 发表于 2014-06-28 00:00
  • 阅读 ( 860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