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孩子都是父母的折射」是否夸大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

图片:bingngu93 / CC0 Cecilia,前科研从业者/积极教化/正面管教注册讲师/家有两娃

原生家庭对一小我的影响是庞大的,但将本身所遭遇的不幸十足归罪于原生家庭,又走标的目的了另一个极端。

刚生下小萌时,我很奇异为什么师长教师会对孩子的「哭」反映过度。

每次孩子一哭,他第一反映就是暴喝一声:「不许哭!」即使我几回再三跟他沟通,哭是孩子的本能和表达诉求的体例,他每次都暗示承认和接管;但每当孩子一哭,他下意识地仍是那句话:「不许哭!」

直到我们将小萌带回公公婆婆家,小萌一哭,他爷爷立即很是暴躁地吼道:「别哭!你哭什么!」以很是不耐心的口气,比我师长教师的反映还要猛烈。

孩子原生家庭,会对他造当作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在将来的婚姻糊口中,大到价值不雅,小到糊口细节,也都折射出爸妈的影子[1]

我都真切地感应,本身被公公婆婆的糊口体例和价值不雅所折射的师长教师所影响着。有时辰我会跟师长教师恶作剧,说他像他妈,这时辰他又会有些生气,说我像我妈。

他说的也没错。

好比我妈喜好「推事」,但凡需要支出精神的事她都脚底抹油,这个不会、那个太难、这个不学、那个不做,最后工作都留给我爸;而我也经常会把家务事推给我师长教师,这个锅底我洗不清洁、那个晒衣服我不克不及徒手够到、这个搬工具我不可、那个买菜我不顺路。

好比我爸一向坚信「经济自力,才有人格自力」,所以我一向很是当真地看待工作,以至于我师长教师有时辰跟我恶作剧地埋怨道:「我如果你老板,必定也出格喜好你;可惜我是你老公,你经常把我放在工作的优先级之后。」

我对工作的立场,像极了我爸。

莫非,我就要对这些原生家庭的折射的影响置若罔闻吗?《亲密关系》一书中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话[2]

在所谓的爱情秘笈中总会呈现这样一条:「不要试图去改变对方!」这句话有点合情,但一点也不合理。若是现有的关系你并不对劲(这种环境几乎是全数的),你要做的只有:1. 降低本身的尺度 2. 换个关系 3. 用彼此都能接管的体例改变本身也改变对方,使两边达到或超出彼此的要求。  

现实上,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可能会分为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反复上一辈的不雅念和问题。

好比,那些从小遭遇家暴的人,可能也会当作为施暴者,对老婆和孩子大打出手——这一现象被称为家暴中目睹儿童的代际传递[3]

好比有的人会说,我从小就是被怙恃打大的,此刻不没怎么留下心理暗影?所以,打孩子也是一种管教体例,我的孩子若是呈现问题,我也会打他。

另一个极端,则是尽量避免上一辈的不雅念和问题。

好比,那些遭遇过家暴的人,可能当作为完全不合错误孩子脱手,甚至走标的目的娇惯和宠溺。

好比那些小时辰对怙恃极端限制物质糊口的人,可能愿意破费大量的金钱在后代身上,以填补本身童年时的物质匮乏。

我不想去谈「原生家庭到底如何影响了此刻的我们」,而是想切磋「我们若何做,才能超越原生家庭对本身的影响」。

这种超越,既不是复制原生家庭的模式,也不是走标的目的另一个阶段的模式,而是让童年的错不再延续。

原生家庭对一小我的影响绝非「独一的、决议性」的。

若是说孩子在三岁以前仅仅处于家庭情况中,那么家庭对他的影响,必然是庞大的。可是跟着孩子进入黉舍,开启本身的社交之旅,他会逐渐熟悉更多新的伴侣,教员,火伴,长辈——这些人和家长一路,配合影响着孩子的当作长。

古有孟母三迁,恰是认可非家庭以外的身分也可能对孩子的人出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亲密关系·通标的目的魂灵的桥梁》一书中,作者 Christopher Moon 曾写道[4]

在进入一段新的亲密关系时,我们会把曩昔的旧痛旧伤也一并带去,小时辰我们会把没治愈的创伤埋在心底,以免感应疾苦。但这些令人心碎的疾苦,若是欠好好的面临和处置可能对我们将来的糊口造当作影响。例如关于疾苦的经验,经常会让我们发生对本身和宿世界的一些限制性信念。

好比,在我初一那年,我爸爸曾经很是当真严厉地端详了我的脸今后说道:

「这辈子你想要做个美男是不成能了,努尽力做个才女还行。」

直到今天,我依然记得这句话。

从那时起头,他将「你长得欠好看」这一种子埋在我的心底,之后我遭遇的近似经验则让这颗种子茁壮当作长。好比,每当有男生说我标致的时辰,我城市下意识的认为他们只是在子虚地奉承我,背后必然躲藏着什么不成告人的奥秘;好比当别人盯着我看时,我会认为本身的脸上或者身上必然是什么污渍——在很长一段时候里,我对本身的容貌都很是不自傲,甚至到了自卑的境界。

直到我进入了一段于我而言很是主要的亲密关系后,我才有机遇从头面临并治好旧伤,并改变了本身一向以来的设法。

我们有可能解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当作为想当作为的人。

比来我在读《超越原生家庭的养育》,作者塞西尔·大卫也认为我们可以打破复制的恶性轮回[5]。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他意识到本身底子无法回避童年履历和直觉,对养育的影响。只有将本身从童年的履历中抽离出来,连结距离,才有可能当作为一个更好的家长。

在历时 15 年的反思和实践中,她写出了这本书。

想要解脱原生家庭的影响,第一步就是「透析」我们的童年。

我们可以标的目的伴侣、亲密的伴侣或者心理大夫,诉说本身童年的履历。

先回忆童年中积极的部门,好比怙恃若何让我们接触到常识,以及帮忙我们抵御那些无理的进犯;然后是回忆消极的部门,包罗直接的凌虐,伪装的凌虐,甚至来自「伴侣般的怙恃」的危险等。这时,我们可以假装本身是那时的怙恃,去理解他们,以及安抚那时受伤的本身。

当我们行为呈现问题时,不仅仅是去改变,像那本书,而是要对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行会商,才能看清本身的潜意识,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心理学上闻名的 ABC 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正视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是超越这种影响的第一步。

我和师长教师在这个问题上沟通多次,也有过良多坎坷,但此刻我们经常能站在一种相对超脱的角度去对待原生家庭对于我们本身、对于我们的小家庭、对于我们养育体例的影响。

我很光荣的是,此刻小萌哭的时辰,即使师长教师依然听不惯这样的哭声,但他不会再吼着让小萌「不许哭」,而是告诉我:「你快来接手,我快烦死了」;甚至在贰心情好的时辰,还会蹲下来跟小萌说:「爸爸知道你难熬,可是哭解决不了问题,你要想让我们知道你要什么,就得清晰地说出来。」

我更光荣的是,此刻我和他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发生问题后,假装什么都没发生,继续过日子」的状况,而是能不竭地沟通一些价值不雅层面的分歧,然后求同存异,极力找到解决方案。

我相信孩子会被我们所折射,我也同样但愿他能有本身的思虑,更积极地糊口。

孩子会仿照怙恃的行为,也很轻易认为怙恃所做的就是对的。我的做法是许可他对我们的行为提出本身的不雅点。

有一次我很生气,对小萌说:「看毛啊。」

小萌立即委屈地跟我说:「妈妈我此刻很难熬,因为你方才用了一个不太好的字。」

这让我立即意识到本身言语不当,随后我也意识到我的怙恃有时辰也会在愤激时带几句不太好听的话——后来,我就会变得比力注重在小伴侣面前的用词。

若是我能尊敬孩子对我的评判,就能有可能让他解脱我对他的消极影响。

我们要警戒的,应该是那种无限放大,将所有错都归罪于「原生家庭」的不雅念——这种不雅念否定了人的本家儿不雅能动性,否定了人是会变的,更否定了关于幸福的可能性。

  • 发表于 2019-10-21 08:00
  • 阅读 ( 1158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