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内向、玻璃心,觉得自己很特别?你可能是隐性自恋者

比来,演员杨紫复工的动静窜上热搜,大师才发现这位新生代小花已暗暗停工了两个多月。但复工后,杨紫回应的第一件事,居然是网友嘲讽的“杨紫又胖了”:“我确实胖了,胖了良多。可是我一点也不为此感应自卑与难熬。”

网友评论道:对表面这么敏感这么在意,一有攻讦就感觉被针对、被危险,必需立即回应……还特意强调不自卑,到底是自傲仍是自卑?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带着诸如“内标的目的”、“低自负”或者“敏感”这样的标签,可一旦深切接触,就会发现他们心里其实感觉本身很是“出格”、“主要”。

心理学家JonathanCheek开辟了一套测题,列出了一系列这小我群典型的心里独白,此中包罗:

  • 我很轻易就陷入本身感乐趣的宿世界,健忘了他人的存在

  • 我感应本身的气质和大大都人都分歧

  • 当我走进一间房子时,我总感受其他人都看我

  • 我很轻易被其他人的攻讦危险

  • 我经常感觉别人在针对我

  • 当其他人来诉说他们的懊恼,占用我的时候并期望获得我的同情时,我会暗地里感应麻烦

  • 我老是以本身的体例来解读他人的评价

  • 我并不想与他人分享本身的当作就和声誉

  • 我不肯意待在一个集体里,除非我知道里面良多人都赏识我

若是你发现以上陈述道出了你的心声的话,你可能恰是我们今天要会商的这类人:隐秘自恋者。

今天的文章,请自恋但纷歧心猿意马自知的列位捂好玻璃心,系好平安带,因为你对本身的认知可能会自此被倾覆。

说到“自恋”这个词,我们更轻易想到的,可能是声张、强势、自吹自擂的这样一种典型的形象。但事实上,还有别的一种类型的自恋者,他们固然披着内标的目的、羞怯的外套,丰硕的心里戏却完全不输那些高调的自恋者。

“隐秘自恋者”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20宿世纪30年月,《科学美国人》上颁发了一篇关于“恬静的自恋者”的文章。加州伯克利大学的PaulWink进一步提出,自恋者其实应该分为两种类型:自豪表露狂(Grandiosity-Exhibitonism;也叫显性自恋)和懦弱敏感型(Vulnerability-Sensitivity;也叫隐性自恋)。

来一路看看两者之间的配合点和分歧之处。

哈佛医学院的心理学传授CraigMalkin指出,所有的自恋者身上城市表示出三个特点,他将其称为“3个E”。

1.充实操纵(exploitation):自恋者会做一切让本身感受到“我很出格”的工作。为此,他们会不计后果地操纵方圆的资本和人。是以,他们凡是也都很会操控他人,只是两者利用的策略可能有一些不同。Malkin认为,越是对追求“我很出格”这件事上瘾的人,自恋水平就越高。

2.特权感(点击查看相关推送?是什么阻碍了你获得更高的当作就?|测试:你心里有没有一种隐秘的“特权感”)(entitlement):他们都相信本身是头角峥嵘的。显性自恋会较着地表示出来,而隐性自恋虽不会如斯直白,但却会在行为和言语中表现出一种莫名的“别人/这个宿世界都欠我”或是“我懦弱所以理应被呵护”的感受。当本身的特权感触感染到威胁时,他们会表示出极强的敌意和进犯性。

3.共情匮乏(empathyimpairments):自恋者并不真的关心他人。若是他们表示出共情,多半是为了营造本身的人设,或者事务自己也与本身的好处挂钩。自恋者素质上是冷酷而自私的。在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中,他们只想谈论本身的事,只关心本身的懊恼和好处。当话题与本身无关时,他们凡是会表示得很对付,但愿本家儿题尽快回到本身身上。

除了两种自恋者的一些共性,自豪型自恋和懦弱型自恋者在更多方面是很纷歧样的。

研究发现,在大五人格测试中,显性自恋者的“外标的目的”(Extraversion)水平很高,而在“神经质”(Neuroticism)和“宜人道”(Agreeableness)这两个维度上得分出格低(Miller&Campbell,2008;Paulhus&Williams,2002)。外标的目的包罗了热情开畅、自傲、喜好和人接触等特点。神经质程度代表一小我的情感不变性,以及个别体验消极情感的倾标的目的。而宜人道则与社会亲和力,合作能力,以及人际协调度有关。

显性自恋者其实情感比力不变,但社会人际关系很差。而隐性自恋的人则揭示出了很是高的神经质程度,但在外标的目的和宜人道上得分很低(Hendin&Cheek,1997;Milleretal.,2010)。隐性自恋者反之,情感波动很大、敏感易受伤,但他们在社会人际关系中也一样会显得不协调。

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城市显得刻毒、有进犯性且多与人不睦。但Miller等人(2010)的研究指出,在这一点上,两类自恋者依然有着分歧的表示和内涵原因。

他们发现,显性自恋的低宜人道本家儿要表现在他们在人际中自豪、膨胀的立场,他们喜好本家儿动倡议进犯,贬低或不放在眼里他人,而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自我拔高(self-enhancement)。

但,与隐性自恋的低宜人道最相关的身分,是他们对宿世界和他人的不信赖。因为他们的低和谐内标的目的,这类自恋者不仅很少显得自豪,甚至可能看起来是礼让的。而隐性自恋者在人际中的进犯性则本家儿要表示在他们极高的防范心。

因为他们极其敏感,并倾标的目的于过度解读他人的言语和行为,他们很轻易认为别人在进犯、针对本身,然后立即对此作出回应,好比对他人进行还击。这种对他人念头的曲解和妖魔化,是隐性自恋者身上常见的一种敌意归因误差(hostileattributionbias)。

是以,从研究成果上来看,显性和隐性自恋者确实是看起来性格完全分歧的两种人。

隐性自恋者时常被拿来和内标的目的、高敏和低自负人群一路会商。简直,隐性自恋和这几类人存在一些近似的特质,但他们素质上又是完全分歧的。

·隐性自恋、高敏感和低自负的“玻璃心”:固然都对外界的声音和评价敏感,但低自负和高敏动人群在面临求全、危险或挫败时,更多的是感触感染到悲伤和丧气,并倾标的目的于标的目的内归因(认为是本身的问题)。

而隐性自恋者却会感应愤慨和怨恨。他们完全无法接管他人说本身任何欠好,且倾标的目的于外归因(认为都是别人或情况的问题)。隐性自恋者抱有一种“宿世界对我不公允”、“我应该被更好地看待”的执念。

·隐性自恋者与真正的内标的目的者:真正的内标的目的者享受内涵状况,真心的喜好独处。而隐性自恋者更像是一种“伪内标的目的”,因为他们其实很是巴望存眷,也并不克不及从独处中获得欢愉。

隐性自恋者最大的疾苦,在于他们身上那些显性自恋者所没有的懦弱、纠结和矛盾。

1. 自恋与低自负,是他们身上分不开的两个面

在针对自恋和自负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中,隐性自恋和自负始终呈负相关关系。(Miller&Campbell,2008;Pincusetal.,2009;Sedikidesetal.,2004)。也就是说,隐性自恋与低自负往往是共存的。

所以,懦弱的他们一面无法采取本身,感觉本身一无可取;另一方面,又隐秘地怀揣着“我其实很怪异”的幻想。好比,他们可能一边为本身不讨人喜好而diss本身,一边又抱着一种“是那些通俗人都不克不及理解我”的孤芳自赏。但事实上,他们无法像显性自恋那样毫不心虚地自吹自擂,也是因为他们在心里没有那样的自傲和勇气。

2. 他们在关系中让对方疾苦,也让本身疾苦

一方面,因为隐性自恋者并不像显性自恋者那样轻易辨识,所以往往越是亲近的人,才越能感触感染到他们身上冷酷、自私、敏感和布满进犯性的一面。另一方面,隐性自恋者自身的敏感、懦弱,以及无法信赖他人的特点,也会给他们本身带来疾苦。

相较之下,显性自恋则要“幸运”很多。纵使他们也会给身边的人带来疾苦,但他们本身却安然无事,因为他们在关系中老是安靖地以自我为中间,既不敏感,也不多疑,更不会感触感染到对方的疾苦。

3. 他们饱受情感问题的煎熬

前文提到,隐秘自恋者的神经质人格,使得他们的情感经常处于不不变的状况。他们比其他人更轻易情感化,且轻易感触感染到更多的“负面情感”——焦炙、担忧、害怕、挫败……都是他们的日常体验。Miller等人(2011)的研究进一步指出,这些隐秘的自恋者真的更轻易被诊断出焦炙症、抑郁症等和情感有关的心理疾病。

自恋型人格的研究者们暗示,隐性自恋的形当作可以追溯到童年(Milleretal.,2010;Otway&Vignoles,2006)。从研究成果上来看,只有隐性自恋与童年凌虐和负面教化模式呈现出了显著的相关关系。

隐性自恋的形当作,被认为与怙恃的完美本家儿义和不不变的教化模式有关。一种常见的环境是,怙恃对他们有极高的、不切现实的要乞降等候。当达到尺度时,怙恃会将他们“捧到天上去”——“我的儿子/女儿公然是最棒的”,并喜好在外人面前将孩子作为谈资,说一些夸张的话(e.g.“我们家XX,是他们全班最伶俐的”)。

而当他们未能知足怙恃的要求时,就立即会被贬低得一文不值——“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孩子”。在这样的教化模式之下,隐性自恋者身上往往简直存在着一些比力出众的、可以或许为之骄傲的处所。但同时,他们并没有成立起健康的自负感。他们的履历告诉他们,“错误谬误”是欠好的、不被接管的,只有“长处”有存在的价值。

前面提到,隐性自恋者的进犯性更多的源于对宿世界的不信赖。当隐性自恋表示出进犯性的时辰,他们不是在为本身争夺好处,而是在“庇护”本身。即使他们对他人的恶意测度大都是错误的,但他们依然会如斯来去。而这恰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一向在避免回到曩昔熟悉的人际模式中——生怕本身哪一点没有做好,就被质疑、被否认、被进犯的日常。

对于隐性自恋来说,认可本身自恋是坚苦的。他们往往可以或许隐约察觉到本身一方面以自我为中间,另一方面又出格虚弱,但也凡是会压制对本身的自恋的认知,选择不去相信和面临。

但若是,你已经意识到,且愿意面临真实的本身了的话,我们想将以下几条建议分享给你:

1. 把注重力从本身身上挪开,培育对他人的关心驯良意

Raposa,Laws和Ansell(2016)的研究发现,与没有做出利他行为的自愿者比拟,那些被要求标的目的他人释放善意、帮忙他人的自愿者在过后暗示表情变好了,且这种好表情会持续较长的时候。此外,针对那些处于高压状况的人的尝试成果显示,为他人干事尤其有利于缓解焦炙、抑郁等情感。

Roposa等人指出,本家儿动帮忙他人可以加强一小我的意义感和自我效能感,并促进催产素和多巴胺的排泄,实时地晋升我们的幸福感。所以,经常感应焦炙和表情降低的隐性自恋者,若是学着把对本身的过度存眷分给他人一些,可能反而会变得比力轻松和欢愉。

2. 将他人放到和本身平等的位置上,操练说出本身的感触感染

隐秘自恋者难以与他人亲近,表达本身的感触感染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时刻都想表示出一种“我比你厉害/我比你出格”的感受。一旦在他人面前显露出本身的弱点或懦弱,他们就会有一种“这样我就输了”的感受。

但事实上,不管是与伴侣、伴侣仍是家人的关系中,恰当地表露本身的懦弱,朴拙地表达本身的感触感染,都是成立真正的联络不成少的一部门。放下心中那种“别人都在等我犯错,等着冷笑我”的预设,操练鄙人意识地想要率先倡议进犯来“庇护”本身时,先告诉对方你此时的感触感染。这样做并不代表你的虚弱,而是在标的目的对方传达:我想尽力和你好好相处。

3. 进修真正的、健康的自负

自负与自恋的区别在于,自负是指在清楚地熟悉到本身的长处与错误谬误的环境下,依然喜好本身,采取本身。而不是靠着没有依据的、浮泛的“我很出格”、“我很厉害”来支撑本身。自负和自傲的来历不是优胜感,也不是关于自身完美的幻觉,而是从心里必定自我的价值。

当你真正可以或许面临并接管,你像每小我一样,有闪闪发光的长处,也有不那么讨喜的错误谬误,是这些特质配合构成了你。错误谬误没有让你显得更虚弱,也不会让你当作为一个不再值得被爱的人。能这样想,或许才是真正的喜好本身。

以上。

KY作者 / 咯咯

编纂 / KY本家儿创们

References:

Hendin,H.M.,&Cheek,J.M.(1997).Assessinghypersensitivenarcissism:AreexaminationofMurray'sNarcismScale.Journalofresearchinpersonality,31(4),588-599.

Malkin,C.(2017).What’stheSingleGreatestDangerofCovertNarcissism?PsychologyToday.

Miller,J. D., & Campbell, W. K. (2008). Comparing clinical and social‐personality conceptualizations ofnarciss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6(3), 449-476.

Miller,J.D.,Dir,A.,Gentile,B.,Wilson,L.,Pryor,L.R.,&Campbell,W.K.(2010).Searchingforavulnerabledarktriad:Comparingfactor2psychopathy,vulnerablenarcissism,and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JournalofPersonality,78(5),1529-1564.

Miller,J.D.,Hoffman,B.J.,Gaughan,E.T.,Gentile,B.,Maples,J.,&KeithCampbell,W.(2011).Grandioseandvulnerablenarcissism:Anomologicalnetworkanalysis.Journalofpersonality,79(5),1013-1042.

Otway,L.J.,&Vignoles,V.L.(2006).Narcissismandchildhoodrecollections:Aquantitativetestofpsychoanalyticpredictions.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32(1),104-116.

Paulhus,D.L.,&Williams,K.M.(2002).Thedarktriadofpersonality:Narcissism,Machiavellianism,andpsychopathy.Journalofresearchinpersonality,36(6),556-563.

Pincus,A. L., Ansell, E. B., Pimentel, C. A., Cain, N. M., Wright, A. G., & Levy,K. N. (2009). Initial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PathologicalNarcissism Inventory.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21(3), 365.

Raposa,E. B., Laws, H. B., & Ansell, E. B. (2016). Prosocial behavior mitigates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tress in everyday life. Clinical PsychologicalScience, 4(4), 691-698.

Sedikides,C.,Rudich,E.A.,Gregg,A.P.,Kumashiro,M.,&Rusbult,C.(2004).Arenormalnarcissistspsychologicallyhealthy?:Self-esteemmatter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87(3),400.

Wink,P. (1991). Two faces of narciss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61(4), 590.

  • 发表于 2019-04-18 12:00
  • 阅读 ( 1247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