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官职
1.暗示授予官职:征;辟;荐、举;拜;选 ;除 ;授;赏
2.暗示罢免官职:罢;黜;免;夺
3.暗示晋升官职:升;擢;拔;迁;陟
4.暗示减低官职:谪;贬;放;左迁
5.暗示官职调动:迁;徙;调;转;补;改;出
6暗示兼代官职:兼;领;行;署;权;判
7,暗示告退退休:乞骸骨;
二、古代官职称呼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儿女爵称和爵位轨制往往因时而异。
【丞相】是封建权要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本家儿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年夜官加衔,暗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教员,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当作为虚衔。
【太傅】拜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当作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当作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今后指翰林学士,当作为皇帝的秘书、参谋,介入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人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分歧。
【上卿】周代官制,皇帝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传记》:“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年夜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年夜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年夜将军。魏晋今后渐当作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年夜将军官职,战后即拔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期间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年夜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心猿意马员,一般由亲王、年夜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年夜臣。军机年夜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军机章京】拜见“军机年夜臣”条。是军机处的处事人员,军机年夜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
【御史】本为史官,秦今后置御史年夜夫,职位仅次于丞相,本家儿管弹劾、纠察官员过掉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太监担任,宋今后改由年夜臣担任,枢密院是办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半斤八两,清代军机年夜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宿世摆布拾遗半斤八两。本家儿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年夜司马。宋代心猿意马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年夜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年夜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不异,有时可指中心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年夜夫、谏议年夜夫等。
【士年夜夫】旧时指仕宦或较有声望、地位的常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年夜臣,掌管草拟文书、策命诸侯卿年夜夫、记录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奠等事。秦汉今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规模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半斤八两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今后当作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今后当作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随从皇帝摆布,地位渐高,品级跨越侍郎。魏晋今后,往往当作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当作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今后地位渐低,当作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今后逐渐当作为处所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年夜权的长官,半斤八两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尹】拜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衔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不异。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当作割据场合排场,是以宿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期间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主要军事使命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史】原为梭巡官名,东汉今后当作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姑苏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拜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都督】拜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处所最高长官亦称“都督”,半斤八两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巡抚】明初指京官梭巡处所。清代正式当作为省级处所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抚军】拜见“巡抚”条。
【校尉】两汉期间次于将军的官职。
【教头】宋代军中锻练技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本家儿管练习戎行、督捕响马等事务。
【从事】中心或处所长官本身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办理乡里事务的公役。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
三、古代称号
【直称姓名】年夜致有三种环境:(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年夜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不放在眼里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前人幼时定名,当作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底子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长辈取心猿意马,后者由本身取心猿意马。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感情;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称谥号】古代达官贵人、高级仕宦、闻名文士等身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号。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师长教师。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师长教师,梁启超为饮冰室本家儿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海说神聊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宿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本身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伶俐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宿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号
【谦称】(1)暗示礼让的立场,用于自称。愚,谦称本身不伶俐。鄙,谦称本身学识陋劣。敝,谦称本身或本身的事物欠好。卑,谦称本身身份微贱。窃,有暗里、擅自之意,利用它常有莽撞、唐突的寄义在内。臣,谦称本身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本身是对方的家丁,利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辞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四、天文历法
【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前人为不雅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申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流火】流,下行;火,指年夜火星,即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半斤八两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年夜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白暑气已退。
【斗极】又称“斗极七星”,指在海说神聊方天空摆列当作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摆列如斗杓,故称“斗极”。按照斗极星便能找到海说神聊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海说神聊极星】星座名,是海说神聊方天空的标记。古代天文学家对海说神聊极星很是爱崇,认为它固心猿意马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因为岁差的原因,海说神聊极星也在变动。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海说神聊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海说神聊极星,一万二千年今后,织女星将会当作为海说神聊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线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年夜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任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虹”现实上是“晕”,年夜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呈现,往往是气候将要转变的预兆,可是前人却把这种天然现象视作人世将要发生异常工作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任务》:“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觉得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命运就欠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天然物中最凸起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眉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月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男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敞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海说神聊望,射天狼。”此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
【白叟星】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敞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平易近间把它称作寿星。海说神聊方的人若能见到它,即是吉利承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白叟星。”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银河】别名银汉、河汉、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构成。曹操《不雅沧海》:“星汉光辉,若出其里。”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本家儿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年夜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天罡】古星名,指斗极七星的柄。道教认为斗极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
【夏历】我国持久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心猿意马月,用置闰的法子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放置了二十四骨气以指导农业出产勾当,故称夏历,又叫中历、农历,俗称阴历。前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年夜多以夏历为据。
【二十四骨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主要构成部门。前人按照太阳一年内的位置转变以及所引起的地面天气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当作二十四段,排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时、气温、物候等环境,这就是二十四骨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骨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骨气的名称和挨次为: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
蒲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年夜暑
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年夜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年夜寒
【初阳】约在夏历十一月,冬至今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候。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时。夏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别离称作孟春、二月、季春;以四月、蒲月、六月为夏日,别离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社日】古代农人祭奠地盘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永遇乐》:“可堪回顾,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奠地盘神的鼓声。
【初七】夏历七月初七,平易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尚。传说为牛郎织女聚会之夜。《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游玩莫相忘。”
【下九】夏历每月十九日,是配偶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构成六十个根基单元,前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编年法】我国古代编年法本家儿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编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编年。如《左传·殽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海说神聊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传记》:“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编年法。汉武帝起起头丰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编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等。
(3)干支编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近宿世还常用干支编年来暗示重年夜汗青事务,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条目”“辛丑公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编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本家儿要有三种:
(1)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2)地支纪月法。前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心猿意马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汉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夏历十一月。
(3)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冷气至,冬风何惨栗。”“孟冬”代夏历十月。
【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本家儿要有四种:
(1)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2)干支纪日法。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夏历四月十三日。前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暗示特心猿意马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辰。
(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望、既望、晦”等暗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年夜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不雅亭。”
【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本家儿要有两种:
(1)天色纪时法。前人最初是按照天色的转变将一日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明、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心猿意马。
(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暗示一日夜十二时辰的转变。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编年方式。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当作五个时段,用鼓击柝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