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需要清洗吗?

大家从超市买回鸡蛋,都会放到冰箱中。在美国,这甚至是“标准流程”——不这么做,鸡蛋可能会很快坏掉。但是,自然界的鸡下了蛋,总要攒够了一窝才开始孵——等到开始孵化,第一颗已经在自然环境下放置两三个星期了。那些常温下放了两三个星期的蛋依然能孵出小鸡,说明应该是没有坏的。

为什么天然的蛋和超市的蛋之间,存在这么大的差别呢?

原来,蛋壳的表面有一层胶状的薄膜(图中的Cuticle)。这层薄膜由85%的蛋白质以及少量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矿物质构成。而鸡蛋壳是有碳酸钙组成的,上面具有几千上万个细小的孔穴。鸡蛋从母鸡体内出来,这层薄膜均匀地覆盖在蛋壳表面,把那些空穴“封闭”了。这样,外面的细菌就难以进入鸡蛋内部;而在鸡蛋内部的水也不会散失,从而保持鸡蛋的初始状态。

虽然组成那层膜的蛋白质主要是不溶性的,如果对鸡蛋进行清洗,同样会对它造成破坏。那层膜被破坏之后,外面的细菌就会穿透蛋壳进入内部。另一方面,蛋壳内部是蛋白部分,蛋白部分虽然看起来很粘稠,其实含水量高达87%左右。那层膜被破坏之后,蛋壳就成了一个通透性很好的“架子”,水分很容易散失——蛋白失水导致浓度增加,蛋白胶的会急剧增加,打开之后甚至让人怀疑是“假鸡蛋”。

那层膜很容易被破坏。实验显示,蛋壳完好的鸡蛋在水中浸泡1到3分钟,就有微生物可以穿透蛋壳。这也是为什么不打破鸡蛋,就可以让盐进入鸡蛋成为咸蛋,让碱进入鸡蛋成为皮蛋的原因。

因为清洗可能破坏掉这层膜,从而导致鸡蛋易被外界的细菌感染,或者失水导致品质下降,以欧盟为代表的国家反对清洗鸡蛋。除了极少数例外,欧盟的A级鸡蛋不允许进行清洗。

但是,鸡蛋是一种很容易染上细菌的食物。尤其是走地鸡,自由活动的空间大了,鸡蛋染上污物的可能性也就增加。沙门氏菌影响鸡蛋安全的一大风险因素。它有两种途径进入鸡蛋:一是通过感染母鸡,把沙门氏菌“传进”鸡蛋或者“沾染”在蛋壳上;二是鸡窝中,沾染到鸡蛋表面。总而言之,鸡蛋一生下来,表面就可能带着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一种致病细菌,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每年有上万人次受到感染,鸡蛋是一大途径。

沙门氏菌不耐高温,但生存能力也很强。即使是蛋壳上的那层膜保持完好,它们依然能够穿透蛋壳进入鸡蛋内部——那层膜,只是提高它们穿透难度而已。所以,美国、澳大利盐和日本等国采取了先破后立的战术——对鸡蛋进行清洗,直接去除蛋壳上的沙门氏菌等微生物。虽然打开了细菌进入鸡蛋的通道,但是先把蛋壳上的细菌尤其是沙门氏菌杀灭,也就算是釜底抽薪了。虽然环境中可能有其他细菌进入,但危险性不如沙门氏菌大。再把鸡蛋放置在冰箱中,即使有细菌进入,在低温下的增殖也受到很大抑制。从安全的角度说,这也就比不清洗要好。

美国农业部有鸡蛋清洗的操作指南。比如,清洗鸡蛋时,需要水温高于90华氏度(约32 °C),而且比鸡蛋温度高20华氏度(约11 °C)。否则,低的水温可能让鸡蛋收缩,导致吸入水和微生物。但是,水温也不能高过鸡蛋温度40华氏度(22 °C),以避免蛋壳破裂。合理的清洗流程,加上适当的洗涤剂,能够让鸡蛋表面的细菌数降低到十万分之一,相当于牛奶巴氏灭菌的效果。

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是这种要求清洗的代表。未经清洗的鸡蛋,是不允许上市销售的,这跟欧洲正好相反。

这两种规定的出发点都是为了鸡蛋的食用安全。虽然要求针锋相对,但各自都有理论上的支持,都能自圆其说。至于“哪种规定更合理”,也就一直没有争论清楚。不过,2011年《食品保护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显示在研究所使用的清洗方式下,蛋壳外膜并没有受到明显破坏。这至少说明,对外膜造成多大的破坏,跟如何清洗有密切关系。

其实,两种方案的理念也可以通过增加流程来兼顾到——先清洗去除细菌,然后在蛋壳上喷涂一层食用油脂来弥补被破坏的膜。这种方案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只不过在美国,鸡蛋从鸡场到超市再到餐桌,流通时间比较短,也就没有必要去弥补那层被破坏的膜。

目前,我国的养鸡行业规模化程度还不是那么高,生产、收集、储存、运输、分销中如何通过规范来减少食品风险,也还没有被足够重视。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越来越多,鸡蛋产业必然会越来越规模化、规范化。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是采取欧洲的“不许洗”政策,还是美澳日的“必须洗”政策,或许又是一番争论。


来源:科学松鼠会

  • 发表于 2016-01-11 00:00
  • 阅读 ( 804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