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怎么保护自己的陵墓?

1983年6月,广州市北郊一座称为象岗的小山上,几十名民工伴着推土机的轰鸣正在凿石刨土。海拔高度为49.71米的小山包,已被凿掉17米。正干得起劲,民工们突然发现那风化得有些零碎的花岗岩石块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一块又一块整齐排列的砂岩石板。每块足有5平方米大,3600公斤重。动用吊车吊起石板后发现下面有一条神秘的通道,共用750多块红砂岩石块砌成,上盖28块大石板,估计当年建造开挖土方3000立方米,450多吨,可见工程量之浩大。

广州市文管会考古队得到消息,很快派考古人员赶到现场。经勘查,这是一座石室古墓。考古人员感到事关重大,迅速向文管会作了汇报。20分钟后,广州市文管会副主任、著名考古学家麦英豪来到了象岗山。他掏出装有五节电池的大号手电筒,从缝隙中向下窥视。随着手电筒光柱不断移动,麦英豪先是看到用石块砌垒的墓壁,硕大的石制墓门,墓室中一堆凌乱不堪的器物。在这堆零乱的器物中,一个大号铜鼎和几件陶器格外显眼。麦英豪将手电的光柱停驻在这几件器物上,上下打量,从形制、特色等多方面观察判断,这应是2000多年前汉代的一座石室墓葬。

为了进一步弄清情况,当天晚上10点钟,麦英豪率领几人悄悄来到象岗工地,令考古队员黄淼章拽着一根绳索从裂隙进入墓穴探个究竟。借助手电的光亮,黄淼章穿过一条过道,跨入厅堂的一个耳室,眼前的景物惊得他目瞪口呆(葫芦娃被亮瞎眼之类的表情):只见硕大的铜壶、铜缸、铜提桶、铜钫和无数的玉饰零乱陈列于一层辨不清质地的零碎器物之上。这些器物光芒四射、灿烂夺目。十几分钟后,黄淼章根据麦英豪的指示,怀抱一件大玉璧、一个铜编钟、一个陶罐,来到了墓室的裂缝之下,先让上面的考古人员把文物小心翼翼地用一个布包提了上去,然后自己借助绳索钻出墓穴。

广州方面随后又派专人到北京向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详细汇报,最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广东省博物馆联合组成象岗汉墓发掘队,经过考察和发掘,证明这就是在地底埋藏了2100多年的第二代南越王赵眜墓。这是岭南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完好、随葬品最丰富的一座汉代彩绘壁画石室墓。


任何朝代的帝王都会想方设法避免自己的墓葬被人盗掘。如果说赵眜在治国方面没有多大能耐的话,那么他在防盗方面则可以说是堪称楷模了,因为他的墓历经2100多年而完好无损,不能不说是一个帝王陵墓中的奇迹。

赵眜采用了什么神奇的方法能够逃过盗墓贼的搜寻?他的墓室结构是不是本身就有防盗功能?

研究赵眜的地宫时会发现,即便是盗墓贼找到赵眜的墓葬,要想盗取墓中的东西也绝非易事。因为墓的形状有点像个“甲”字,头北脚南。那个“田”字是墓室,伸出来的一竖是通向墓室的墓道。墓道是长方形的,填满了黄土和大石块,大概是在封墓以后再填进去的,防止有后来者靠近墓门。

整个墓葬的最外围是一条斜坡形的墓道。狭长的墓道尽头,是两扇石头门,门上安有青铜铸的“铺首”——两个口衔门环的兽头。兽头纹样狰狞,颇有几分威严。


跨过一道石门坎,来到一个四方形的石屋子里,这是前室,它的四面都有门。进入前室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满屋子的图案。这种像卷曲云彩一样的图案,用红色和黑色颜料绘成,布满了四面墙壁和顶上的石质“天花板”。

前室南面是墓室的第一道门,北面是关得死死的两扇石门。东、西两面的“门”,严格说来只是两个门洞。东、西两“门”各通向一个狭长的石室。东边为东耳室;西边的叫西耳室,也是石头砌的。东边一间盖顶的石板已有一块掉了下来,就像开了个“天窗”。借着暗淡的光线,可以看到室内地上靠墙放着一列青铜钟,还有石头制的打击乐器——磬。室内还有其他大型的青铜器皿以及一些小件玉器、铜兵器和一个殉葬人。第二道石门后,是安葬墓主人赵眜的地方,第二道石门下的门槛是用两段石条接成的;门槛就砌在地面的泥土上,是可以拆移的。打开第二道石门后就进入墓主人——赵眜的地宫。

地宫本身是长方形的,全部石砌,不过没有前室那些美丽的图案作装饰。在东、西两面也各有一个门洞,显然又是通到旁边的墓室去的。墓室的后部还用石柱隔出一个小小的隔间,那里头堆满了大大小小的铜器、铁器和陶器,像个储物室一般拥挤。抬头向上看去是盖顶的石板,石板下面,是压在石墙上的两排挑檐石。

在墓主人所在的地宫两侧和后端还各有一个墓室。东边的那间墓室里有4个殉葬人,还有许多精雕细刻的玉饰和一些铜器、陶器做随葬品,此外还发现了4枚印章。墓主所在石室西侧的墓室有7个殉葬人,殉葬人的随葬品少得可怜,除一两件简单残破的玉器外,每人有一面或两面铜镜。

这是一个庞大的地下宫殿,也是揭开众多不解之谜的关键之所在。因为了解清楚了赵眜墓室的结构,才能理解要盗这个墓有多难。

据曾任广州市考古队队长的黄淼章介绍,在全国,汉墓99%被盗,长沙马王堆、南越王墓没有被盗,因此更显得非常宝贵。南越王墓这座墓堪称地下宝库,共出土各类文物达1000多件(套),内涵非常丰富,尤以铜、铁、陶、玉四者所占比重最大。而“文帝行玺”金印是中国考古发掘首次发现的“皇帝”印玺,最为珍贵。


(作者:孙建华,“我们爱历史”授权转载)

  • 发表于 2016-01-13 00:00
  • 阅读 ( 731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