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习惯为什么这么难?

你是否听过或是说过这样的话:“都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为什么每次都这样?”

又或者你有这样的感慨:“我也知道晚睡不好,也尝试了很多方法想早点睡,可到了晚上时,就是舍不得睡?”

或者是:“我真的很想要瘦身,可我就是坚持不下去,该怎么办啊?”

想要改变真的有那么难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来看一下我们大脑的结构:

根据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我们的大脑分为三个层次:

一、爬行脑、边缘系统与新皮层

如果把人类的大脑比做一家公司的话,那么,“爬行脑”就是最早出来创业的元老了,当我们的祖先还在海洋里面的时候它就存在了。它主要负责一个人最基本的本能和欲望(如,吃饭、睡觉、性等),它呆板、冲动、缺乏远见并渴望立刻得到满足。你可能会觉得它既原始又粗暴,但因为它出来“创业”最早,所以它是“老板”,掌管着一个人大部分的决策。!

“创业”到了一定的阶段,就需要找一个帮手了。所以,人类慢慢进化出了我们的“边缘系统”。它控制着一个人的情绪、情感和长期记忆,它决定了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它是情绪化的,用来规避风险。它就像是“老板娘”!

而新皮层是最后才进化出来的,它就像是一家公司请的“职业经理人”,它负责控制思维、语言、想像力等所有“高级”的功能。

根据进化的顺序,先是由“老板”出来创业,然后找到了“老板娘”,最后才请了“职业经理人”。但在决策的权力方面,顺序是刚好相反的。

知道了大脑的这三个层次,我们就可以了解,为什么每次想要改变都没有成功了,那是因为虽然“职业经理人”懂的东西最多,但是它决策的权力是最小的。

所以,如果你想要有所改变的话,那就需要征得“老板娘”,特别是“老板”的同意。这里分享一些让“老板”、“老板娘”同意“职业经理人”建议的方法:

1. 创造适宜的环境

一个人的行为除了受到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影响之外,还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我在广州的时候,我像是一个上紧发条,拼命工作的“工作狂”。而当我回到老家时,我就过上了像“猪”一样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你懂的!)。

在广州时是想停停不下来,而在老家时是想动动不了。这就是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而在90年代的米国,纽约市为了降低犯罪率,市长曾下令大力清除各种地铁、街头涂鸦,让人感觉“这个城市很规范”,从而有效降低了城市的犯罪率。

前几天看到新闻里说,在北京的某个姓尹的歌手(“妹妹你坐船头”那位),因为吸毒第二次被抓进去了。从戒毒所出来后,为何他会再次吸毒?我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所处的环境没有改变。

这些例子都说明环境对一个人行为改变的重要性!

在微信里有一个朋友的签名是这样的:“如果不改变你所看的书,和你所交往的人,五年后你还是和现在一样。”我觉得这句话挺有道理的。改变所看的书和所交往的人,其实就是在改变我们内在和外在的环境。

所以,如果你想在某方面有所改变,那就为改变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吧!

2. 降低改变的门槛

我们的“老板”它是懒惰的,害怕困难的,所以,一下子如果改变的幅度太大,难度太大,那它就不干了。那“职业经理人”可以采取的策略就是“降低改变的门槛”。

例如,你原来每天都晚上一点多睡觉,现在想要在晚上十一点前睡觉,这个改变幅度太大,不太现实。比较现实的做法是,比平时提早15分钟睡觉。等到习惯了以后,再提前15分钟。慢慢地,就会越来越早睡了,而这个晚睡的习惯就改掉了。

3. 短期激励

在微信上,经常看到好友把头像换成身体超好的美女或帅哥做头像。不用问也知道ta为什么这么做,ta在实行健身计划呗!那成功的人多吗?呵呵,承认吧,成功的人不多。

为何?因为拥有一个倒三角或是前凸后翘的完美身材,那是比较长期的目标,至少也得一年吧!而我们的“老板”它是比较短视的,比较实际的。坚持了两三个月,如果没有什么效果的话,它就坚持不下去了。

所以,除了要有远期的激励(拥有完美身材),短期的激励要更重要。

设想一下:假设你是单身男青年,有两种激励,一种是“为了梦想而早起”,另外一种是“有个身材超棒的美女约你早上7点一起跑步”,哪一个更你激励你早起呢?

4. 改变驱动力

有一个女孩子,经常受到情绪困扰,经常对别人生气、发脾气,她问我该怎么办?我建议她可以去上一些情绪疗愈类的工作坊,或者找一个教练支持她改变。她听完后,并没有把这个建议当一回事。

过了一年多以后,我发现她非常精进地在改变自己,上很多的工作坊,看很多的书。为何她会有如此大的改变?原来,她快当妈妈了。

她原来改变的动力是:“我要做一个温和有教养的人”,这个动力只是为了自己,所以,当她要为此付出一个相对比较大代价时,她就没动力了。

而当她怀孕了以后,她的情绪问题就不是她一个人的问题了,更是关系到她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题。驱动力的改变造成了她前后行为的改变。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在一只老鼠面前放了一块奶酪,但是中间有一个电网隔着。当老鼠要过去吃奶酪时,它就会遭到电击。经过电击后,老鼠就不再尝试了。

而第二次的实验在老鼠面前放着的就不是一块奶酪了,而是它的幼仔,中间依然隔着一个电网。这次老鼠虽然还是会遭受到同样的电击,但老鼠还是克服了电击的疼痛,穿越了那个电网。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改变的话,那就挖掘一下内在那个更强的驱动力吧!

5. 改变对身份的认知

当一个人认同了某个身份时,他就会呈现出与此身份相对应的行为。

斯坦福大学的前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他在1971年的时候做了一个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这个实验还被拍成了电影叫《死亡实验》)。

实验由12个人扮演狱警,另外12个人扮演囚犯,他们都是身心健康,没有入狱前科的学生。而这12名扮演狱警的学生,在那样的环境下,当他们认同了狱警的身份后,就会呈现出极端的暴力行为。

这个实验说明环境和身份对一个人行为的影响。

例如,有个著名的自媒体人自称“罗胖”,我想,当他有了这样的身份认同时,他想要瘦身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了。

又如上一条提到的例子,当那个女孩子的身份认知是:“我是一个女孩子”与“我是一位妈妈”时,她的行为就完全不一样。

所以,当你想要某种改变,就先建立与之相匹配的身份吧!

最后,总结一下让“老板”同意“职业经理人”建议的五个方法:

1)创造适宜的环境;

2)降低改变的门槛;

3)短期激励

4)改变驱动力

5)改变对身份的认知

我觉得,以上五点不管是改变自己或是改变他人都是适用的。

当然,改变的方法还很多,因为篇幅的关系,今天就先分享这些。


(文:林宗凯)

  • 发表于 2015-11-27 00:00
  • 阅读 ( 1004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