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信用值多少钱?

最近一则新闻让人唏嘘,信用卡新开户数据按照0.5元一条出售,部分高端客户如金卡、白金卡持卡人信息每条售价为5元。一条条包括姓名、电话、地址、工作单位、开户行等完整隐私的信用卡开户数据,在网络上形同“赶集”公开贩卖。

说起来,信用数据这个东西,到底值钱不值钱?它又有啥用呢?

个人信用有啥用?

个人征信基本任务是帮助客户(金融等商业机构)判断、控制信用风险和帮助个人消费者进行信用管理的活动。在欧美国家,个人信用往往和消费联系在一起,有了信用标准化的信用评估,可以提高金融机构对个人借贷能力、还款能力的判断效率。

世界上第一家个人征信机构成立于19世纪早期的商业中心伦敦,从一般的商业征信服务扩展至金融征信。消费信贷发达的美国发明了信用评分,可以帮助实现自动化、批发的贷款审批流程,促进了消费信贷的发展。

对于每个人,信用好会带来很多便利和实惠,比如你可能凭信用就贷款,不需要担保或者抵押,而且信用好还可以获得更高的授信额度。相反,你的贷款成本可能比其他人更高,比如利率更高,需要抵押物等。

除了金融上应用广泛以外,个人信用还相当于你的第二张身份证,能够帮助你在社会生活中顺畅通行。比如,法国的火车票、地铁票等所有公共交通都无人查票,只有偶然会遇到查票,然而一旦被查到,会面临很重的罚款,大约60欧元,还会影响信用,影响未来的职业。

在德国,每个人拥有一份资信公司做出的信用报告,任何银行、公司或业务对象都可以付费查询这份报告。有过不良的民事记录,甚至刑事记录的,如诈骗、空头支票、欠款不还、破产等,在你要贷款、上保险和求职时,都比清白人麻烦得多,要多掏利息或保险费率。因此就拿乘车买票来说,德国所有的市内公共交通车辆内均没有固定的售票员,可是在这里你很少发现逃票的现象。原因很简单,如果逃票被查到,就会写入个人的信用记录,成为终身的污点。

其实,在我国有些地区,个人信用也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温州,市民信用行为被量化失信扣分守信加分,个人信用评估结果还可以作为“好市民”证明,用于人际交往中。在相亲、商务谈判等场合,双方可以将个人信用评估报告作为判断的依据。

个人信用数据,该如何保护?

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的信用情况都可以用多维度的数据表现,除了传统的央行征信数据以外,同样有周期性信用支付特征的账户(如房租、水、电、煤气、有线电视、电信服务等)信息,被业界称为“非传统信用信息”或“替代性信用信息”。

今年1月,央行要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等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六个月。以阿里集团新近推出的芝麻信用为例,每一个芝麻分数包含用户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身份特质、人脉关系五个维度,芝麻信用数据还涵盖了信用卡还款、网购、转账、理财、水电煤缴费、租房信息、住址搬迁历史、社交关系等。未来芝麻信用会被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作为招聘是否录用、贷款、奖学金是否发放、相亲对象是不是可靠等等问题的参考指标。

信用数据的广泛应用必然会涉及到信用数据如何被合理使用、个人隐私如何被有效保护这个问题。而且,信用数据的保护,并不简单指个人的金融信息,还涵盖各方面数据。从美国征信业的发展情况看,这些机构先是野蛮生长,然后理智整合,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

在美国,无论是立法、司法、行政机构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普通公民,都要把自己的有关信息,包括部分相对秘密的信息向信用服务机构公开,并实行有限披露,以供他人出于合理目的进行查询。

我国《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征信机构不得采集个人收入、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信息等,但明确告知主体提供该信息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并取得其书面同意的除外。目前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还在初期,各项措施并不健全,除了依靠征信机构的诚信经营和法律的强制力以外,消费者本身也可以有一些自我保护的做法。

一般而言,各类机构得到消息者的信息有两种方式,一是由消费者自身提供各类信息和数据项,填报自身的基本信息、传统交易信息和非传统支付信息、社交信息等;二是通过经消费者授权从相关机构获取信息。不管是哪种方式,提交信息之前消费者首先都要对平台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以及相关资料的用途有个清醒了解。其次,要有信息保护的意识,不要随意外漏信息给各种不确定的企业,像快递单不涂抹地址、姓名、电话的坏习惯应该可以改改了。

  • 发表于 2015-03-02 00:00
  • 阅读 ( 668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