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大觉醒是1790年至19世纪40年代美国宗教复兴的一个时期,它是继殖民地美国第一次大觉醒之后,这一时期的特点包括广泛的皈依、教会活动的增加、社会行动主义和新基督教教派的出现被认为是随着美国内战而结束的,尽管它...
第二次大觉醒是1790年至19世纪40年代美国宗教复兴的一个时期,它是继殖民地美国第一次大觉醒之后,这一时期的特点包括广泛的皈依、教会活动的增加、社会行动主义和新基督教教派的出现被认为是随着美国内战而结束的,尽管它的遗产一直延续到今天。

犹他州盐湖城的摩门教寺庙盐湖寺作为对启蒙时代后宗教信仰缺失的回应,一些传教士引发了美洲殖民地的第一次大觉醒。例如,传教士乔纳森·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的布道《愤怒的上帝手中的罪人》,强调上帝可能在任何时候把邪恶的人下地狱。其他的传教士在17世纪30年代和17世纪40年代加入爱德华兹,以生动的形象向广大听众进行布道。他们在情感上与普通人联系,而不是推进神学辩论的讲道风格被广泛模仿。"大觉醒"一词受到质疑,但大多数人都认为,在这段时间里,教会的活动在许多领域都有所增加。

第二次大觉醒的标志是激烈的布道社会激进主义,尤其是在北方各州,是第二次大觉醒的一个组成部分。禁酒运动的倡导者批评了酒精在公共生活中的各种影响。其他积极分子开始推动妇女的权利,包括选举权,在此期间,还有人推动监狱改革。最后,废奴主义者聚集在一起讨论奴隶制问题,并呼吁在美国结束奴隶制。第二次大觉醒也是建立许多新的基督教教派的时期,许多人渴望宗教独立和政治独立,他们认为在新的美国土地上建立社区是一个建立没有欧洲腐败的教会的机会。耶稣基督末世圣徒教会,俗称摩门教,可以追溯到第二大教会觉醒。同样,在这一时期,浸信会和沙克派得到了显著的发展,美国历史受到了第二次大觉醒的显著影响,废奴主义的加强加剧了南北之间的紧张关系美国内战的高潮是各州。禁酒运动的发展最终导致宪法修正案,禁止制造、销售,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第三次大觉醒将国际传教士的工作加入到其他形式的宗教活动中,这在更广泛的大觉醒的早期阶段就已经出现第二次大觉醒据说是随着美国内战的开始而结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