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种不良心理,我们都难以抗拒?

任何人都不是完人,也不是机器人。因此,人类就有一些难以抗拒的不良心理。如果大家一起来讨论,我们就知道某些心理导致的行为有问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就难以摆脱这些心理的掌控。

1 破窗效应

无论是人还是物,我们都采取“外貌协会”的方式来对待。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破窗效应。如果一幢房子有一个破窗没有及时修补,很快其他窗子也破了,被附近的成人或小孩打破了。同样,一个地方很干净没有人丢垃圾,那这个地方会一直很干净。如果一条街道上有人随手丢垃圾而不被及时清扫,别人也会“学样”,结果随手丢垃圾的人也会越来很多,街道越来越脏。一个穿着肮脏的人会受到别人的轻视,而穿着干净的人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在心理学上,那扇没有及时修补的破窗就是一个“爆破点”,会引来更多的损失。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及时修补各种各样有形无形的“破窗”,这样才能截断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多损失。

2 责任分散效应

在人来人往的公共场合,如果发现有人呼救,你会不会伸出援手?在一条偏僻路段,如果有人呼救,你又会不会伸出援手?研究发现,在偏僻路段伸手救人的概率要高得多。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责任分散效应。也就是说,如果有很多人都可以承担某个责任时,这个责任就被分散了,人群越大,责任越被分散,人们承担责任的可能性反倒变得更小。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况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都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3 晕轮效应

俗话说:一俊遮百丑。这在交朋友或者恋爱时尤其如此。恋爱中的男女往往迷恋甚至沉溺于对方的外貌,而忽视了对方不适合自己的种种特点(或缺点),结果让自己伤痕累累。这种效应在心理学上叫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不单单是外貌,可能是某个优点),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4 习得性无助效应

很多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加于它的电击。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且不可控制的电击(如电击的中断与否不依赖于狗的行为),当狗后来有机会逃离电击时,他们也变得无力逃离。而且,狗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等。

狗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状况,是由于在实验的早期学到了一种无助感。也就是说,它们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在每次实验中,电击终止都是在实验者掌控之下的,而狗会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外界的控制,从而学到了一种无助感。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家境贫寒,或者是在成长过程中遭受重大打击,也可能形成习得性无助感,总是逆来顺受,任人欺负,悲观绝望,破罐破摔,等等。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要挖掘他们习得性无助的根源,通过一些积极有效的手段让他们走出悲观绝望的境地。

5 虚假同感偏差

虚假同感偏差,指的是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它是人们坚信自己信念、判断正确性的一种方式。我们总是高估自己行为的普遍性。我们通常都会相信,我们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当遇到与此相冲突的信息时,这种偏差使人坚持自己的社会知觉。人们在认知他人时总好把自己的特性赋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例如自己疑心重重,也认为他人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际也认为别人好交际。

以前,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有一个木匠带着孩子在地主家干活,木匠干活干得大汗淋漓,就一件一件把自己的衣服脱掉了。这时他想起了孩子,生怕他热着,也一件一件把孩子的衣服给脱掉了。后来孩子被冻死了。可见,如果我们不克服虚假同感偏差,可能会带来致命的危害。

6 投射效应

与虚假同感偏差类似的是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由于人有一定的共同性,有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别人做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与人之间毕竟有差异,不考虑个体差异,胡乱的投射一番,就会出现错误。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去对待别人和对待自己,是克服投射效应的良方。

7 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种偏见,人们不仅对接触过的人会产生刻板印象,还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例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经商的;英国人是保守的,美国人是热情的;农民是质朴的,商人是精细的等等。

克服刻板效应的具体方法是:一是要善于用“眼见之实”去核对“偏听之辞”,有意识地重视和寻求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二是深入到群体中去,与群体中的成员广泛接触,并重点加强与群体中有典型化、代表性的成员的沟通,不断地检索验证原来刻板印象中与现实相悖的信息,最终克服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而获得准确的认识。

8 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去打破现状,而是继续从事不值得的工作或行业。

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适合我们的个性与气质,并能让我们看到期望。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备这三个因素,你就要考虑换一个更合适的工作,并努力做好它。对个人来说,应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奋斗目标及价值观中挑选一种,然后为之而奋斗。“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才可能激发我们的奋斗毅力,也才可以心安理得。当然,我们有时也会高估自己的能力,把自己值得做的事情认为是不值得的事情,这时我们应该认清自己,从所做的事情中挖掘出它的价值。

9 惯性思维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鸟笼逻辑。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惯性思维的益处是,能够帮助我们迅速快捷地认知和适应周围世界。然而,过犹不及,如果把惯性思维扩展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就会成为一种刻板思维。

10 刺猬效应

刺猬效应来源于西方的一则寓言,说的是在寒冷的冬天里,两只刺猬要相依取暖,一开始由于距离太近,各自的刺将对方刺得鲜血淋漓,后来它们调整了姿势,相互之间拉开了适当的距离,不但互相之间能够取暖,而且很好地保护了对方。

在社会实践中,不少人没有意识到刺猬效应的重要性,而是一味地强调朋友或亲人之间的亲密无间,结果可能导致双方的“刺伤”,甚至反目成仇。美学上有句名言:距离产生美。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如果想保持和谐相处,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

(撰文:阿碧;本文来自《科学画报》)

  • 发表于 2014-11-19 00:00
  • 阅读 ( 865 )
  • 分类:其他类型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