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热衷于惊悚故事?

近日,美国著名歌手凯蒂·佩里一首名叫《黑马》的新歌很火,其中有句歌词:“她会吃掉你的心,就像杰弗里·达默那样。”达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名连环杀手,以吃掉受害者著称,1994年死于监狱。20年过去了,为什么达默依然存活于当代文化中?那些黑暗故事究竟有何吸引力?为什么有些杀手成为“名人”,另一些却被遗忘?

连环杀手和家庭暴力,哪个更危险?美国联邦调查局报告显示,连环杀手制造的谋杀案从未超过当年谋杀案总量的1%,而2012年,因家暴导致的命案却占总量的12.5%。然而,家暴命案很少引起公众关注,连环杀手的故事却能长久流传,甚至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黑暗是人生的一部分

美国犯罪学家司考特·伯恩博士在其新书《我们为什么热爱连环杀手》中尝试解开上述之谜。他说:“我的问题是:我们能从杀手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我们对自己又有多少认知?人们热衷于了解黑暗一面,而黑暗是人生的一部分。”

探寻连环杀手的内心世界对不少人而言具有强烈诱惑。在美国国家犯罪与惩戒博物馆,59岁的游客乔安娜·马弗尔描述了他们一家人对犯罪案件的浓厚兴趣:她的祖父是犯罪类杂志的忠实读者;她的父亲声称曾在芝加哥见过黑帮教父阿尔·卡彭;而她本人则热衷于探究杀手的童年对其一生的影响。

“我想很多人都是这样,对杀手何以变成杀手更感兴趣,而不是他们做了什么。”马弗尔说。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连环杀手警示信号:尿床、虐待动物和纵火。这源自1963年一个名叫约翰·M·麦克唐纳的精神病学家基于100名有暴力行为病人的研究,又称“麦克唐纳三要素”。但后来的研究驳斥了这一说法,认为麦克唐纳的研究设计不够合理,且样本太少,上述童年表现不足以预示长大后会有暴力行为。

目前,尚无一个简单办法来确定一个人是如何成长为连环杀手的。联邦调查局的报告指出,有很多因素影响到人的行为,就像你无法枚举一个人决定结婚的所有理由,也不可能穷尽一个人变成杀手的所有原因。

极端暴力极端刺激

拉德福德大学连环杀手数据库显示,美国自1900年以来共出现过2600多名连环杀手,居全球首位;英国次之,有142名。美国布法罗大学研究连环杀手和犯罪文化的教授戴维·施密德说,因为美国连环杀手的数量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所以每当提及连环杀手,人们往往不由自主认定他是美国人。

美国之所以多产连环杀手,与其高暴力犯罪率休戚相关。其中一些杀手作案手段残忍离奇,很容易“吸睛”,从而一举成名。试想,当每天的新闻充斥着枪击事件报道,如果再发生一桩新案件,受害人依然为枪所伤,人们的反应势必趋于麻木;而如果杀手是持刀捅人,对受害人实施折磨、强暴,甚至吃掉受害人,那一定会“脱颖而出”,成为公众话题。

美国国家犯罪和惩戒博物馆经理蕾切尔·彭曼说:“我对枪支暴力已经‘免疫’,但如果有人持刀行刺,我的身心都会感觉受到惊吓。这是不同的感受。两者虽是同种性质的犯罪,但实际感觉不一样。”

施密德教授也说:“我们已经基本丧失被惊吓的能力,现在需要非常非常极端的犯罪才能让我们恢复那个能力。”

而出名的连环杀手恰恰因极端而出名。有的因为作案手段凶残,比如,著名的杀人狂魔丹尼斯·雷德自称“BTK”杀手,意即“绑、虐、杀”;有的因其疯狂程度,比如“十二宫杀手”每次作案后,都会向媒体寄一封信,留下密码和线索,向警方挑衅。这些耸人听闻的细节深深吸引着公众,而对答案的渴望又能让热度持续。

真实、虚构彼此交融

除对公众生理和心理产生强烈刺激外,连环杀手的故事还能极大调动人们的想象力,因为他们拥有畅销小说的基本元素:危险、神秘、英雄、恶棍、因果报应。

“有时你很难在现实和虚构之间迅速画出一条实实在在的界线,”施密德说,“犯罪真人秀常常使用小说技巧来凸显戏剧效果,而小说常常基于真实事件以增强现实感。”

这就是为什么对阅读连环杀手报道或观看电影《沉默的羔羊》,公众可能感觉并无多大区别。“他们同样耸人听闻,同样娱乐百姓。”伯恩在其书中写道。

事实上,小说和现实确实彼此交融:《沉默的羔羊》中收集人皮的角色布法罗·比尔,其原型部分基于真实杀手埃德·盖因,他喜欢收集女人的肢体;杰弗里·达默无数次被拿来和食人的汉尼拔·莱克特做比较,尤其是在《沉默的羔羊》公映之后。

甚至连新闻报道也出现以故事手法描述连环杀手的倾向。伯恩阅读了1995年至2013年间《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所有提及连环杀手的报道,发现35%的文章用到“恶魔”、“怪物”、“邪恶”等词汇。

当连环杀手逍遥法外时,为回应公众对真相的渴望,媒体和执法部门往往依据固有的道德指引说:“恶魔已经来到我们的城市,但不用担心,我们会战胜恶魔。”这种善恶对决、猫捉老鼠的故事架构大大简化了真实的案情,淡化了杀手背后的复杂动因。结果是,所有细节具化成一个拥有超人能力的连环杀手,并最终成为畅销小说的主人公。

一切只是娱乐

公众对连环杀手的着迷有时显得颇为无情,尤其是面对真实案件的时候。但研究表明,人们热衷于惊悚故事可能出于各种原因。

1995年一项针对青少年观看恐怖电影的调查显示,那些所谓的“嗜血观影者”,即承认喜欢血腥画面的人,表现出不够有同情心、追求冒险刺激的强烈需求;那些所谓的“惊悚观影者”,即为了感受惊吓而看电影的人,则表现出既渴望冒险刺激,又有高度的同情心。前者对杀手而非受害者存有一定认同感,后者则既不认同杀手,也不认同受害者,他们只是因为刺激和神秘感而被电影剧情所吸引。

伯恩说,唯有当真实的连环杀手来敲门时,你才会有真实的恐惧感,在此之前,“一切都只是娱乐”。

施密德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人们为何对连环杀手津津乐道:他们对罪犯怀有一种复杂心理,既恐惧又羡慕,因为罪犯们仿佛生活在另一个“自由”世界里,不受法律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并非我们希望到处杀人,只是好奇,如果我们随心所欲,生活将会怎样?”施密德说。

(作者:唐昀)

  • 发表于 2014-11-17 00:00
  • 阅读 ( 801 )
  • 分类:其他类型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