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类的第一种语言?

音乐对人类生活、人类进化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重要,音乐构成了人类社会演化的前奏,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类物种的形成。如今,科学正在揭示音乐如何根植于大脑,改善人类的神经结构。

法国哲学家卢梭曾把音乐称为“人类的第一种语言”。音乐是人类进化的一条根本路径。在人类学会按照语法造句以前,或许就已开始歌唱了。歌唱也是一种语义沟通方式:获取关注、展示自己,人类甚至还可以用歌唱去欺骗他人、号召他人。可以说,音乐是一种社交力量,彰显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

我“歌”故我在

其实,人人都能演奏音乐,即便不是专家,也能哼个小调。音乐就像呼吸,无处不在,构成人生的重要体验,也反应人的认知潜能。音乐与人的基本需求息息相关,是千百年来神经系统演变的结果。人类的行为模式包含对音乐的癖好。这就像身体汲取养分,就像食欲与进食后的满足。

早在维多利亚时代,达尔文就通过研究,指出音乐与情感都属于人类的根本能力:情感来自适应,音乐参与进化,由物种的生物学构架决定。

2014年9月,《神经科学前沿》发表文章,简单描述了自达尔文以来科学对音乐的解释。

达尔文相信,音乐表达作为人类的普遍能力之一,与物种的沟通能力和性别选择相关,有证据显示,至少在四万年前,早期智人已拥有艺术和工具,或许包括音乐。人类利用艺术再现有生命的物质,给予他们神圣地位、超验意义。

乐器从根本上说,源自对物理对象的认知拓展。四万年前人类就开始敲击简单排列的石头,使之发出共鸣声。这种“声音工具”或叫“石板琴”,在四万年前的欧洲、亚洲、非洲都有所发现。可以说,制作音乐工具是人类头脑的延伸。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其生成过程、认知架构、多变的形式、对人类意义的展现,涵盖了人类表达范畴的几乎所有方面,值得艺术与科学深入发掘。音乐与艺术也代表了进化的重要阶段,关系着人类的交往能力和社会互动,对整个物种而言关系重大。

达尔文曾花了很多时间,研究歌唱现象,他认为人类先祖已具备歌唱能力。在两性之间开始使用言辞表达爱意之前,远古人就能利用音符与乐律吸引对方。达尔文相信唱歌属于长久进化所获得的交往能力,我们的社会本能也由音乐维系。人类个体的社会本能,统领着人类的社会演化,因此,作为人类本能之一的音乐,构成了社会演化的前奏。

音乐表达结合了各种身体机能:恰如其分的呼吸控制、优秀的运动调节能力,以及其他先决条件。因而音乐和语言一样,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类物种的形成。

音乐综合了各种认知能力:计数、语言、空间知觉;音乐连接了人与人之间的经验与意图,塑造“社会自我”;音乐也能跨越壁垒,让个人与他者沟通。

我们在淋浴时歌唱、在独行时歌唱,但大多数时候,音乐是交流、是表达、是社交,音乐指向他人。我们通过音乐接近他人,感知社会价值,也通过歌声感动他人,拓展社会环境。可以说,音乐奏响了人类适应性的凯歌,遍及各种文化,将群体的交流与个体的完善推向物种完美的高峰。

然而,音乐的普遍性依然是未解之谜:音乐如何形成?如何与其他进化而得到的能力一样,嵌入人类的本能。

与众不同的音乐大脑

让年幼儿童接触音乐能提高他们的亲社会属性。研究显示,同时歌唱和击鼓,能有效控制多样的人格与智性,促发亲社会行为。神经皮层与社交技能之间存在着有趣联系,如果一个人体验到更多的社交联系,他的大脑皮层便能得到拓展(cortical expansion)。从音乐上看,充满乐感的头脑、音乐交流能力、熟练地使用乐器,都有助于人类表达的灵活性,培养社交习惯。

中枢神经系统的两个重要部分,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某物在何处、可能是什么?这种能力也与音乐关联紧密。音乐离不开认知能力与运动技巧:前运动区神经元位于大脑前额叶,能指导运动方向控制,涉及音乐表现力与听觉接收;颞叶多个区域则长久以来被认为与社会感知相关,如眼神凝视、捕捉他人的视觉导向。

解剖证明,复杂且精致的运动协调能力,在数据上与声音的和谐度相关。声音节律和音程控制需要喉部的转调功能,研究者认为,喉部就像吹奏乐器中的簧片,是声音能量的源头。听觉感知系统依赖符号,编码并构建着音乐事件,最终拓展歌唱能力。皮质运动区则结合了认知与感觉功能,巩固唱歌与欣赏歌曲的能力。

音乐能激活大面积神经。人的认知结构也为接受、理解、生成音乐提供基础。音乐在头脑中演奏,神经环路控制着音乐的演奏和倾听。认知系统的许多活动并不都是有意识的,人的思维也并不总是明确的。乐器的演奏者无法对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思维状态,都投以明确意识。可以说,认知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音乐也是这样:推断、期盼、预料声音的许多过程,都属于无意识行为。

人类的想象力也可以通过音乐,嵌入神经系统。在一个感知案例研究中,受试者通过耳麦接收的单词声音,之后,同一批受试者通过读唇,再次辨认出听过的单词。聆听声音类似于想象声音,音乐能激活听觉感知系统的大部分区域。

这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贝多芬的天才之处。他失聪已久,但创作乐曲时,仍能通过音乐进行想象,由此可见贝多芬晚年的认知能力异常复杂。很多像贝多芬一样失聪的人也常出现音乐幻觉,听觉与运动前区皮层之间的关系意味着它们能相互激活。

研究也显示,音乐家与非音乐家的大脑并不相同。音乐促进了从脑干至皮质不同区域的信息编码过程。早期音乐训练能影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对新生事物更为敏感,也有利于多感官综合能力的形成。音乐训练有利于皮层与皮层下区域的发展,提高听觉综合能力。

在音乐家与非音乐家实验对照组中,两组人在灰质的运动、视觉、听觉皮层都有所不同。音乐家拥有更大的脑胼胝体(位于大脑的两个半球间);拥有绝对音准概念的人,颞叶连接性也得到增强。此外,多个小时的专门练习,能让音乐家头脑不同区域都发生改变和扩张。这说明,反复操练音乐能促进神经的连接性。科学家认为,大脑左半球,尤其是上部区域和颞叶表面,与语言相关,右半球则更多涉及音调、音色。在表达音乐时,前运动区、听觉系统、运动输出系统的神经活动也非常广泛。

多巴胺:练习、练习、更多的练习!

为了研究音乐对神经的影响,研究者将关注点放在了一个酷爱音乐的特殊人群身上——威廉姆斯综合症患者。威廉姆斯综合症患者是这样一群人:他们的智商总测验往往低于普通人群,特别是数学能力极差,空间能力也很弱,语言表达通常很好。患者的运动能力虽称不上完美,但也相当不错。

威廉姆斯综合症患者有着“鸡尾酒晚宴”性格:他们总是极度快乐,和陌生人交往毫无障碍,社交时格外关注眼神交流。虽然智力有所缺陷,但他们的表达能力相当完整,能进行深入交流。威廉姆斯综合症患者普遍非常喜欢音乐,比平常人更懂得如何表现音乐、辨别音准。患有威廉姆斯综合症的儿童脑容量收缩、杏仁缩小,颞叶则比平常儿童大。

与孤独症患者相比,威廉姆斯综合症患者的大脑和旧小脑体积偏小,新小脑则偏大。在社交上,威廉姆斯综合症患者具有高度亢奋的亲社会性;孤独症患者的社交性和移情能力较弱。在音乐上,威廉姆斯综合症患者和常人相比更加喜爱音乐,更倾向于参与到音乐当中;孤独症患者在接触音乐时,情感知觉都有所降低。

音乐能激活威廉姆斯综合症患者的颞回和右贺希尔氏回,表现出更为丰富、更具播散性的活化作用,涵盖杏仁体和小脑。患者的高亲社会性与高音乐参与度重叠,涉及寻求音乐、演奏音乐、聆听音乐、表现情感。

在研究音乐对大脑的相互作用时,研究者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物质——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可以追溯到百万年前的古老分子,在脊椎动物运动神经系统管理中起关键作用,它也关系着人对音乐的想象、预期与表演能力。多巴胺可以帮你体验李斯特音乐的运动模式,或尽情欣赏他的精湛技艺。多巴胺也是成就感的基础——练习、练习、更多的练习,它帮助我们理性地选择优先目标,在积极和消极条件下都能被激活。当某人接近他想要的东西,或躲避令他反感的事物时,多巴胺都在其中发挥作用。

多巴胺还能被音乐体验激活,面对有益事物,多巴胺神经元会释放更多的递质,帮助个体预测具有回报性的事物。练习、练习、更多的练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成就音乐家,能够经受起平日不间断练习的辛苦,以享受音乐的回报,并获得长久满足。

(编译:逢原

  • 发表于 2014-11-18 00:00
  • 阅读 ( 846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