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十六年。
中国夏历庚寅年。
生肖虎年。
满清治下,京津雨灾;全国规模内,也发生了同类的灾情。
此处,先看一看正史对灾情及相关措置的文字记录。
据《清史稿》卷二十三·本纪二十三《德宗本纪一》记录,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
“(夏历六月)辛亥(十三日),近畿霪雨当作灾,京师六门外增设粥厂,命拨京仓米万五千石煮赈,并发内帑五万充赈需。壬子,永定河决口。……丁巳,拨奉天运京粟米,并留江海说神聊漕米,备天津灾赈。”
也就是说,这一年的夏历六月十三日,清廷京师近畿霪雨当作灾,面临天然灾难,满清官方的处置办法是:
一、在京师六门外增设粥厂;
二、号令调拨发京师官仓米计一万五千石煮粥,施助受哀鸿众;
三、发放内帑银计五万两,弥补赈灾亟需;
四、夏历六月十四日,永定河决口;(永定河,在今河海说神聊省西海说神聊部。上游桑干河源出山西省海说神聊部管涔山,东海说神聊流至河海说神聊怀来县境称永定河,东南流经海说神聊京市西部,至天津市入海河。)
五、夏历六月十九日,调拨奉天(今辽宁辖内)输送进京的粟米、临时截留江海说神聊漕运的米,以备天津赈灾之用。
“(秋七月)……诏责李鸿章堵合永定河决口。己卯(十一日),发帑五万两,大钱五十万贯,米十万石,赈顺天各属灾。壬午(十四),谕严惩领放赈条目侵冒剋扣。庚寅(二十二日),分拨部库及海关银凡三十万,济永定河工。……赈湖海说神聊、广西、陕西、云南水患。”
也就是说,到了今年的夏历七月,那时的雨灾还在延续,对此,清廷依然进行救助:
一、下发谕旨,责当作李鸿章堵合永定河的决口;
二、夏历七月十一日,发放内帑白银计五万两、大钱计五十万贯、米计十万石,施助顺天(京师地域)各属地的水灾灾难;
三、夏历七月十四日,下发谕旨,严惩赈灾过程中领取、发放金钱时的侵冒剋扣;
四、夏历七月二十二日,别离调拨部库及海关银共计三十万两,以助济永定河堵决工事;
五、施助湖海说神聊、广西、陕西、云南的水患(由此看来,看来,那时的久雨当作灾,已经波及多地)。
“八月壬寅(初五日),再拨京仓米十万石备顺天赈需。……丁巳(二十日),留漕米五万石,拨库帑十万,备山东赈。壬戌(二十五日),以顺直水灾,谕王公各府京旗庄田并减租。是月,免陕西、江西逋赋。赈陕西水患雹灾,云南水患,台湾风灾。”
也就是说,今年夏历八月,清廷的施助工作还在持续:
一、夏历八月初五日,再调拨京师官仓米计十万石,以备顺天赈灾之需;
二、夏历八月二十日,临时截留漕运米计五万石,调拨内库帑银计十万两,以备山东赈灾之需;
三、夏历八月二十五日,因为顺天直隶的水灾,下发谕旨:王公各府京旗庄田一并减租;
四、免去陕西、江西未缴交的钱粮;
五、施助陕西水患、雹灾,云南水患,台湾风灾。
“(夏历九月)丙子(初九日,重阳节),赈珲春、宁古塔潦灾。……永定河决口合龙。甲申(十七日),赈甘肃雹灾。……癸巳(二十六日),拨部帑及仓米于顺天备赈。”
也就是说,今年夏历九月,灾难渐弱,清廷的救赈继续:
一、夏历九月初九日,施助珲春(今吉林辖内)、宁古塔(今吉林辖内)的水潦灾难;
二、永定河决口合龙(工程历时两月有余);
三、夏历九月十七日,施助甘肃的雹灾;
四、夏历九月二十六日,调拨部帑及仓米于顺天,以备赈灾。
“(冬十月)辛亥(十五日,下元节),再拨京仓米五万石备顺天赈。免奉、直、鲁、豫商贩杂粮税捐。”
也就是说,今年夏历十月,清廷的赈灾还没有竣事:
一、夏历十月十五日,再次调拨京师官仓米五万石,以备顺天施助之用;
二、免去奉天、直隶、山东、河南商贩的杂粮税捐。
“十一月乙亥(初九日),赈湖南被水州县灾。”
到了今年的夏历十一月,清廷的赈灾根基竣事:
一、施助湖南蒙受水患的州县。
以上为正史中对今年灾难的记述及清廷对灾难的处置环境。
下面,继续看一看那时人在笔记中记述今年灾难及清廷相关措置的文字。
清人吴庆坻《蕉廊脞录》卷一《光绪十六年京津久雨当作灾》中,关于此事,着墨甚浓。
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夏历六月初五,因为京师久雨、庄稼受灾,光绪帝亲诣大高殿拈喷鼻,祈求晴和。
大高殿,始建于明宿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称“大高玄殿”;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毁于火;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重建。清代时,因避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帝讳,更名“大高元殿”,后又改名为“大高殿”,并于清宿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狷介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年重建,后又有多次修葺。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大高殿受到严重粉碎,后修复。大高殿位于京师皇城之内,海说神聊海之东,景山之西。沿中轴由南往海说神聊依次为大高道教、大高玄殿、九天万法雷坛、乾元阁等本家儿体建筑,其摆布安插有配殿、钟鼓楼及值房等建筑。大高殿在明代作为道教祭奠场合,在清代为祈雨、雪之坛。
在光绪帝拈喷鼻祈晴的当日,还同时调派贝勒爱新觉罗·载濂、贝勒爱新觉罗·载漪、贝子爱新觉罗·奕谟、辅国公爱新觉罗·载泽等,别离亲诣时应宫、昭显庙、宣仁庙、凝和庙拈喷鼻,配合祈请晴和。
西苑时应宫,亦称中南海时应宫,位于紫光阁之海说神聊,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建,有前、中、后三殿。其前殿祀四海、四渎诸龙神像,工具为钟鼓楼,中为正殿,祀顺天助畿时应龙神之像;后殿祀八方龙王神像。
昭显庙位于西城海说神聊长街,建于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以祀雷神。坐海说神聊朝南,外垣门东标的目的。中轴线上有影壁,长22米,高约3.5米,绿琉璃瓦硬山调大脊。
宣仁庙位于东城海说神聊池子大街,俗称风神庙。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敕建,以祀风神。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重建。其规制仿中南海时应宫,赐号“应时显佑”,庙曰"宣仁"。前殿祀风伯,后殿祀八风神。
凝和庙在东城海说神聊池子,俗称云神庙。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敕建,祀云神。庙以云雾可固结为水而得名。山门坐东朝西,殿宇均坐海说神聊朝南。
宣仁庙与位于其南、并排而坐的凝和庙,与位于紫禁城西侧、海说神聊长街大街路西的昭显庙,与位于中南海紫光阁海说神聊面的时应宫,归并为清代皇城祈雨庙。
夏历六月初八日,清廷发布谕旨,内容大体如下:
步军管辖衙门的上奏中,有京城表里因为雨后衡宇倾圮,该衙门的死伤环境。现经查报的摆布翼长及中营等处的现实,共计死伤人员十六名,著该衙门酌情赐与死伤者必然的奖赏和抚恤。此外,后续若是还有查出人员伤亡,可参照本次奖赏和抚恤的尺度,进行处置。所有事项,均需上奏清晰后打点。
夏历六月十一日,光绪帝再次亲诣大高殿及宣仁庙拈喷鼻,祈求晴和。
夏历六月十三日,清廷发布谕旨:
前此,因为京师雨水过多,居平易近的禾稼受到毁伤。朝廷多次谕令,要求顺天府府尹等查明其属下处所蒙受水患的情景,敏捷具奏。现按照潘祖荫等人上奏所称:
“京师近畿一带,东、西、南三处偏远地界,蒙受灾难最为严重。现按照宛平、固安、良乡、房山、通州、顺义等州县以及南路厅同知的勘测上报,其所属处所,有的田产衡宇被洪流冲垮,有的全村被淹,死伤人员良多。各处所已经别离委派专人,普遍延纳绅士,想方设法进行施助,而且筹算添设粥厂,请求朝廷调拨银两粟米。”
小平易近突然遭遇水灾,飘零离析,无处住居。看完奏折之后,朕深为悲悯痛侧,著按照上奏所请,进行打点。
先在六门之外酌情添设粥厂;并于孙河、定福庄、采育镇、黄村、庞各庄、卢沟桥等六处,一律添设粥厂;加恩赐给京师官仓米一万五千石,当即发放到遍地煮粥,并散放给哀鸿,以资急速赈救。
著调派志颜、李端遇、胡聘之、胡隆洵、景沣、徐承煜等人,别离前去孙河等六处,进行稽察,节制场合排场,监视发放事宜,妥为处置。
受灾各镇开设粥厂所需经费,共计白银二千两,著户部照数拨发。
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懿旨:
“畿辅水患很是严重,本太后虽处深宫,但对死伤公众怀有沉痛的表情,顾虑甚殷,著发去宫中节流的内帑白银五万两,作为赈灾抚恤之用。并当即著潘祖荫等,遴选委派稳妥的官员,分投散放,以振救受哀鸿众。钦此。”
顺天府尹等,务必仰体圣怀,当真打点,必然要让慈恩广泛受灾穷困的各家各户,严酷不准吏胥在赈灾过程中侵夺剋扣,滋闹事端。
密云、怀来以及还没有呈报灾情与处置事宜的州县,并著迅即查勘覆奏。
另片有奏:“东安、武清等处,朝廷已委派官员,携银前去打点施助事宜;右安门、永定门外所借用通惠河运米的船只,并扎制木排,助济越渡。’等事。顿时著督办整饬的官员切实经管处置,不要让哀鸿流浪掉所,无处下落。其余事项,著照所议打点,并布告该部知道。
胡隆洵很快就因病出缺,清廷改派李鸿逵前去施助打点。
六月十九日,清廷谕旨:
前因天津等处蒙受水患,经李鸿章奏请,朝廷已经拨发白银六万两,先就蒙受水患最为严重的地域急速优先打点施助抚恤。因念及此次雨水过多,灾区泛博,受灾饥平易近嗷嗷待哺,灾难弥平尚需时日,惟恐后续施助不够,朝廷加恩,著将奉天运入京师的粟米一万二千七百余石,并在今年江海说神聊河运的漕米中截留三万六千石,拨付该处,以备施助之用。此中,随漕的轻赍银(元明以来,税粮﹑漕粮﹑马草等折收银两的部门,叫"轻赍银"。清代漕粮加征的耗米,除随船给运四斗外,其余耗米折征银两,并按兑运远近划定数额。见《清史稿.食货志三》。)等金钱,著查寻参照往例,审定后,解送至直隶,作为赈灾粟米运费的津贴。李鸿章应遴选稳妥的官员,分辩清晰灾难的轻重缓急,核实后依序进行发放,果断禁止吏胥有任何的舞弊与蒙混,以副朝廷轸念灾区有加无已的深意。
(全文竣事)
0 篇文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