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片儿警总要管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在正式切磋犯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两张照片。

以上两张照片是美国真实存在的两个社区,一处年久掉修,一处清洁整洁,此刻有两处都有一辆不异型号的车停在路边,您认为哪一辆更轻易被人粉碎?我想应该不会有第二种谜底。大大都人给出判定的原因可能是破败的社区更可能存在游离在法令边缘的不良青年。不外,您有没有想过,到底是破败吸引了犯警分子仍是犯警分子的入侵导致了破败?这或许又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但它并不是没有谜底。有人经由过程尝试给出的他的解答——犯罪的滋生与情况有关。换言之,无序的情况诱发了犯罪,而并非是犯警分子本家儿动选择作案地址。

1969年,现在赫赫有名的社会意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才方才插手斯坦福大学,那个闻名的“斯坦福牢狱尝试”要在两年后才会登场。这一年他也做了一个尝试。津巴多打算把没有派司汽车放在陌头,不雅察分歧地域的人对汽车的行为。为了对比,他选择了两个很是有代表性的社区。

第一个位于美国纽约的布朗克斯(The Bronx),这里的社区生齿密度大,那时栖身着大量移平易近,包罗来自欧洲、加勒比地域、美国南部非裔等等,在60年月末起头呈现住房前提和糊口质量的下降,算是那时比力紊乱的一个社区。另一个位于加州的帕罗阿尔托(Palo Alto),这是闻名的硅谷富人区,是美国糊口最昂贵的五个城市之一,良多高科技公司的总部都在这里,这些公司的员工根基都栖身在帕罗阿尔托,他们遍及接管过高档教育,算是社会精英阶级。尝试的过程合适大大都人的预期,放在布朗克斯陌头的汽车很快就被摧残浪费蹂躏了。最先脱手的是一家子,他们打开了车子的策动机盖,卸下并偷走了里面的冷却水箱和电池。

接着更多人都介入到粉碎步履中来,几个小时后车上几乎全数有价值且可以或许被顺走的工具都不见了。拿完工具还不算完,最后是肆意的粉碎,车窗被人打破,内饰被扯烂丢弃,这辆原本无缺的车最终沦为了孩子们的游乐土。另一边,停在帕罗阿尔托的一辆近似汽车开初很是平安,放了一个多礼拜也无人问津,更没有呈现任何不法的行为。然而,这并不是最终的成果,在津巴多的团队敲破了车窗后,这辆停在中产富人区的车子也落得了被粉碎的宿命,而且粉碎车子的人并非流窜人员,而是衣着得体的美国白人。

这个尝试的成果证实了很是规的行为与诱导性的情况有必然的联系关系性。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粉碎车子的行为与情况中的紊乱有关,而不是纯真只与居平易近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程度相关。津巴多的这个尝试给了后来的研究者很大的灵感,1982年,两位学者在《大西洋月刊》颁发了一篇文章《破裂的窗户:差人和社区平安》,被认为是“破窗理论”的初次正式提出,这篇文章此刻也很轻易在大西洋杂志官网搜到。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用了一个很是经典的比方来诠释:一栋建筑的一扇窗户被打坏了,而且没有实时得以修复,很快,该栋建筑的所有窗户城市被打坏。没有实时获得修复的窗户给外界传达这样一种旌旗灯号,没有人存眷这扇窗户,所以打坏更多的窗户也不会获得赏罚。

其实早在“破窗理论”被提出之前,就有良多人在切磋影响街区犯罪率的身分到底是什么,也有一些比力反直觉的成果。早在19宿世纪20年月,法国的犯罪学家奎特勒特就发现一些贫苦地域的犯罪率出人意表的低,而一些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域的谋杀和强奸犯罪却很高。是以他否定了犯罪是贫穷的成果,也不认为提高教育水平能降低犯罪的倾标的目的性。在20宿世纪60年月,美国建筑师纽曼发现,华盛顿两个临近的街区可能因为建筑设计的问题导致糊口质量的差距。此中一栋有11层共2740个单位的居平易近楼存在些没有规划也无人把守的公共区域,这些区域布满的垃圾、涂鸦、杂物,糊口质量较差。相反,旁边的居平易近区都是面积很小的老旧连排房,可是因为没有太多公共空位,反而秩序更好。

这些不当作系统的研究发现都申明不良行为的呈现受到了情况的影响。“破窗理论”提出后,人们起头思虑犯罪与地域的紊乱掉序是否有联系关系。当然理论提出者是必定认为它们是相关的,无序的现象对人的反常行为和违法犯罪具有强烈的暗示性,社区或街区紊乱的迹象表白这些处所的犯罪节制很亏弱,潜在的犯罪者将操纵这个机遇进行犯罪勾当。不外,个体无序的社会现象并不会等闲引起犯罪,只有当无序状况达到必然规模或无序勾当很是频仍时,犯罪等复杂消极的社会现象就会呈现。进一步,若是我们对无序的社会行为进行干涉干与,是不是就能降低犯罪的倾标的目的呢?作为理论创立者之一的凯林身体力行,担任了美国警署的政策参谋,积极奉行了“破窗理论”并介入整治了纽约地铁的脏乱差。在中国,地铁的情况算得上是城市的一张手刺,大多时辰体验都比力杰出。可您或许无法想象,1990年以前的纽约地铁可以或许有多糟糕。地铁站持久被流离者并吞,乞讨者、瘾正人、醉汉到处可见,公开猥亵、逃票、违法涂鸦屡禁不止。

当然还有良多恶性的违法事务发生,甚至发生过青年阻止男孩公开猥亵反而被刺死的严重案例,纽约的地铁一度当作为了城市阴晦面的代表。那时的纽约市交通局长采用了源于“破窗理论”的零容忍策略整顿了纽约地铁,除了对轻细违法行为进行鼎力度的冲击,还斥巨资改换了尽是涂鸦的旧车厢,不仅在新车厢上利用了新的防涂鸦材料,还公布了新的划定禁止将喷漆出售给未当作年人。

到1990年,纽约地铁内掳掠等暴力案件削减了76%。跟着交通局长升任差人局长,零容忍理论被推广到全市,到1996年,纽约市重大犯罪削减三分之一,汽车盗窃案削减了40%,掳掠案削减了32%。此后,“破窗理论”不仅在美国国内获得了宣传和推广,在全宿世界规模内也获得了良多国度的认同。

固然最终的成果是正标的目的的,可是此中对无序行为的干涉干与事实能不克不及削减犯罪,学界是有争议的。零容忍的严打简直能使本地的治安获得改善,犯罪率下降,但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法律强硬,让潜在的犯罪者转移到其他地域实施犯罪呢?若是只是让犯罪转移了,那就不克不及说冲击无序行为降低了犯罪率,而只是摆布了犯罪者的地址选择罢了。为了验证,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市区内拔取了56个高犯罪率的街区,从中再选出24个地址分当作尝试组和节制组。在尝试组街区,差人法律峻厉,积极处置陌头乱扔垃圾的环境,增添街区的照明灯光和防护栅栏。

进行干涉干与后,尝试组街区的犯罪事务比节制组有较着的下降,尤其是掳掠、盗窃和陌头暴力等犯罪。别的节制组街区同期的犯罪总量也并没有增添,也就是说对无序行为的干涉干与确实削减了犯罪,而并非转移。否决者则认为,20宿世纪90年月美国犯罪率的下降不克不及归功于警方对“破窗理论”的应用,而是还有其他原因。起首,有人指出在纽约警方起头经由过程“破窗理论”指导警务之前,纽约的犯罪率就已经起头下降了。更有趣的是,没有实施破窗警政的洛杉矶犯罪率也鄙人降,而且那时洛杉矶还爆发了败北丑闻,处于紊乱状况。有的理论把全国性的犯罪率下降诠释为经济增加和可卡因泛滥的终结。也有不雅点认为这只是通俗的“均值回归”问题,因为从1960年月到1980年月,美国履历了一个高犯罪率的期间,厥后呈现的犯罪率下降是遍及的纪律。

更有学者认为90年月的犯罪率下降与70年月的堕胎正当化有关。堕胎正当化导致问题青年的出生率大幅下降,由问题青年激发的犯罪现象削减本家儿导了全国性的犯罪率降低。我们愿意相信“破窗效应”可以或许降低一部门犯罪率,但它的感化可能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庞大。另一方面,破窗警政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是我们若何界说无序行为,例如青少年在陌头高声播放音乐算不算无序行为?人们对紊乱无序的感触感染是本家儿不雅的,对于同样的行为,发生在非洲裔或移平易近较多的社区,人们会感触感染到更多的紊乱。别的,对轻细违法行为的冲击有可能导致过度法律的问题。2014年,纽约差人在陌头对一名非洲裔利用了被禁止的锁喉动作,导致其灭亡,事务被目击者拍摄下来,激发了庞大的争议。

即便“破窗理论”争议不竭,人们仍是认为它给社会治安做出了很是大的进献。好比喷鼻港特区的廉政公处就采用零容忍的立场冲击败北,1块钱也要究查,至今取得了国际公认的当作果。别的,“破窗理论”也被其他范畴普遍应用,包罗财务监视、学生办理,藏书楼册本庇护,甚至是社交收集的运营。总之,不管“破窗理论”是否足够严谨,将来会不会被推翻,起码它让我们存眷到了预防犯罪这个层面,众所周知疫苗能覆灭流行症,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不克不及。

参考资料:

李本森.破窗理论与美国的犯罪节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0(05):154-164.

伍德志.论破窗效应及其在犯罪治理中的应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9(02):124-136.

马奔.破窗理论及其学术论争[J].怀化学院学报,2014,33(01):50-52.

同春芬,刘韦钰.破窗理论研究述评[J].常识经济,2012(23):18-19.

孙艺萌. 纽约地铁涂鸦艺术中的文化政治[D].中国美术学院,2014.

宋会敏. 从“犯罪之都”到“平安城市”[D].华东师范大学,2010.

George L. Kelling. Reclaiming the Subway. New York City Journal, Winter 1991.

Adam J. McKee. Broken windows theory.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September 14, 2018.

Shankar Vedantam,Chris Benderev,Tara Boyle,Renee Klahr,Maggie Penman,Jennifer Schmidt. How A Theory Of Crime And Policing Was Born, And Went Terribly Wrong. NPR, November 1, 2016 12:00 AM ET.

James Q. Wilson, George K. Kelling. Broken Windows:The poli ce and neighborhood safety. The Atlantic Monthly, vol.249, no.3 (March 1982):3.

Eric Klinenberg. The Other Side of “Broken Windows”. The New Yorker, August 23, 2018.

  • 发表于 2020-01-04 02:00
  • 阅读 ( 1439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