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他真的配得上“国学大师”吗?

南怀瑾逝宿世已经好几年了,但其作品至今仍然颇有热度,众口纷纭,留下了一个值得切磋的话题。自20宿世纪90年月起头,他的书在中国大陆刊行,正若有人所说的:“南著陆续在大陆出书后,很快便风靡了起来,其刊行量之大令人大跌眼镜。……中国念书界的乐趣,以1989至1990年为界呈现了一个重大的拐点,那就是逐渐从‘西学’标的目的‘国粹’的转标的目的,这此中深刻的布景和影响这里未便会商。那时很多年青的学子巴望领会‘国粹’的ABC,所以,以通俗为第一特征的南著很快就大行其道起来,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接待。可是,对南著的追捧,本家儿要表示在对中国传统思惟文化蒙昧或知之甚少的青年读者这一层面上,而在那些正宗研究中国传统思惟文化的学者中却少有附会者,很多人对其著作持不评价的立场,更有甚者还很不觉得然。这就呈现了所谓的‘南怀瑾现象’”。[1]

这位作者道出了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也就是所谓“南粉”及张口杜口“南师”者,多为对传统文化一知半解甚至完全蒙昧者,而在学术研究范畴,则大大都人对其不甚觉得然。对于这种现象,有人说是因为“南怀瑾迎合了平易近粹的思惟和庸众懒惰不学的习气”[2],或者语近尖刻,不外吾人读史阅宿世,一时还真想不出什么真有价值的工具,被外行一律叫好,而被熟行全然否认的。——若是说“南怀瑾热”的鼓起,是“从‘西学’标的目的‘国粹’的转标的目的”,生怕未必周全,因为,那些年也恰是神州大地流行所谓“人体科学”、“特异功能”、“气功巨匠”和“神医”之流的岁月,各色各样的“巨匠”们层出不穷,南怀瑾的作品也适逢当时,介入建构了一个使人幻想可以“用本身的手拔着头发,要分开地球”[3]的“神话”,生怕这才是其热度不减的真实原因。

阐发南氏之作品中之谈吐与不雅点,可以发现,“南怀瑾神话”的发生,既是其本人持久苦心经营的成果,也是多年来“国粹江湖化”的一个典型现象。

经由过程自述或他人论述来建构传奇履历

南怀瑾在其作品中,经常谈起他生平与早已史有心猿意马评的近现代儒释道诸范畴的闻名学人、甚至于各界名人的交往,并始终在暗示这些人对他青眼有加,甚至视为良知或忘年交,这些“段子”在他的书里面可以说俯拾皆是,显然是他多年来写作的积习。不外领会近现代学林掌故者,自会感应这些事迹不甚可托。以下试举数例。

南怀瑾曾为2009年版的《虚云僧人全集》撰写了一篇序言,此中谈到他随乃师袁焕仙与近代闻名释教禅师虚云(1840?-1959)相见的景象,并谈及一次偶尔的路上重逢:

我虽随焕师与虚老聚首三四日,但须随时过江到重庆,措置俗事。山路高卑,轮渡拥挤,日夜身心均介于佛法与俗务之间,颇有劳倦之感。一日薄暮,赶上轮渡过江,恰于船旁得一座位,即欲闭目养神,不料江岸华灯,闪灼于开眼闭眼之际,忽尔进入醒梦一如之境,大地平沉,豁然夜空一体。唯天色虽黑,船已泊岸,即举足前行。忽见虚老亦孤身一人,走在我前。沿途坎坷不服,乱石烂泥犹多,我即趋步上前,手扶虚老右臂曰:“师父,太黑了,危险,我来扶你。”虚老顾我微笑,即脱臂而出,曰:“前路暗淡,你我各走各的,不必相扶。”只好依命同业,但加寄望罢了。及抵慈云庙门,方各自回寮。此情此景,我在台湾今后,传说风闻虚老遭遇,方忆那时此话,岂亦偶中乎![4]

先营造了一种“大地平沉,豁然夜空一体”神秘空气,尔后又谓虚云对其言“前路暗淡,你我各走各的,不必相扶。”本为泛泛言语,未必化为乌有,然连系厥后所言“传说风闻虚老遭遇,方忆那时此话”的“偶中”,则将虚云所说的话付与了预言的功能,更暗示了近乎“一落发,一在家,同时兴化,成立吾宗”(《坛经》中语)的所谓“悬记”意味,隐约然将本身的汗青地位抬到了与虚云统一层面。

南怀瑾在《宗镜录略讲》又讲到与现代大儒马一浮相见的景象,加倍令人咋舌。文谓:

譬如昔时我去看马一浮师长教师,一代硕儒,那时我手刺一递进去,搞了半天,我坐在冷板凳上,心里也差不多要起火了,你这个老头有什么了不得!可是接着人家那个中门突然打开了。古时辰房子的中门,日常平凡是关着的,此刻俄然哗地打开了,这才看到马师长教师从中门出来,两排的学生,排队随后而出,问哪位是南师长教师。这是大开中门迎接,弄得我从速跪下。这棒子打得我可厉害了,本来一肚子火,等那么久,你摆什么架子呢?本来人家是在里头盛大筹办欢迎你,人家叫学生从速穿衣服,跟我出去接客,并且日常平凡走偏门的,此次大开中门。马师长教师和众门生从中门那个大礼迎宾地出来,一下我那个双腿啊!不知膝之曲也!本身都不知道两个腿会跪下来。请注重,年青人啊!这都是我亲自经验的前辈的风采。[5]

马一浮生平崖岸高大,蔡元培曾礼聘其来海说神聊大任教,他亦仅以“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答之,其为人严厉,生平少少对后学加以青眼,南怀瑾在那时其实就是一个不知名的后学小辈,若马师长教师真大开中门盛大迎接他,实是不成思议之事,这又隐约然把本身抬到了作为马一浮“忘年交”的身份上,不外,查阅马一浮之著述和手札,却未见一语说起南怀瑾者。

以上两事,虽令人难以置信,却也无从否证,也许会有人质疑笔者是“以小人之心度正人之腹”,自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罢,不外下面这件事,则加倍耸人听闻:

四川胜景鹄鸣山,为东汉时代道教祖师张道陵隐居之地,山上住有一位名号王青风的道士,是四川境内传说的剑仙,我曾经上山寻访他,多次今后,终于见到面,他亦是一位怪杰异士。他说:并无飞剑这种事,但剑仙倒是有的。然而他的说法又与杭州城隍山老道所说稍有分歧。他说剑为一种“气功”,所谓以神御气,以气御剑,百步之外可以御敌。又说剑有五类,大别之为有形、无形。他知道我恋慕“金光一道”的剑术时,告诉我需铸备一寸三分长金质小剑,再以道家方式习练。一如道家练丹之法,可将黄金炼化当作液体,并可服饮,若中了毒,道家并有解此毒的药。……后来请王青风教员表演,那时我们彼此之间的豪情已经很深挚,所以他就特允了我的请求。一次他站在山头上,用手一指,数丈外对峰上的一棵老松即应手而倒。我童心未泯,尚惊奇地问他何故无光。他说:“我早已经告诉过你并无此事,欲练至有光,还有一番事理。”[6]

这是讲他与“剑仙”的交往,若是像还珠楼本家儿一样,是仙侠小说的创作也就而已,但此文的简直确是把“用手一指,数丈外对峰上的一棵老松即应手而倒”以亲历之事去论述,除了让人呆头呆脑之外,吾人其实不克不及再赞一词。

事实上,南怀瑾的这种“传奇履历”的创作,由来已久。2009年,化学家朱清时在峨眉山市档案馆发现了约1944年印行的《峨山中顶大坪寺七会后之片片——沙弥释通禅与王恩洋》一书。[7]“通禅”是南怀瑾1943年在峨眉山短期“闭关”作沙弥时的法名。王恩洋(1897-1964)则为现代梵学名家,师从欧阳竟无师长教师,学术精湛,著述等身,但在这本书的描述下,则当作了一个缺乏起码梵学常识的蒙昧妄人,被南怀瑾教训了一通后悻悻然离去。有人指出:“《通禅与王恩洋》一文,把王恩洋写当作一个呆头呆脑,不明事理情面,一味地跟着通禅衣袖转;通禅只有几个‘妻子心’‘黄叶止啼’之类的禅门套话,拿不出机锋,宾本家儿都是低能儿。无飞腾迭起,悬念不竭。无文采,实伪作中之下等档次也。目标在以名人作靶子,举高本身。”[8]

此外,在南怀瑾门人的笔下,他不仅博通三教九流,修行深不成测,连日常糊口都与常人纷歧样,好比在签名练性乾者所撰的《我读南怀瑾》中谓:“看相,算命,看风水,还有气功和特异功能等等,这些从道家学术衍生出来的工具,历来被归入‘三教九流’、‘旁门左道’。这些工具,南教员都通,都作过研究,也都能讲出道道来。”“接近南教员的人说,南教员精晓《易经》,他用《易经》的方式来展望全国大事,是以,预言都能应验。”甚至“南教员天天做那么多事,工作时候那么长,并且吃得那么少,只有晚饭一顿,两小碗白薯稀饭……一天只吃两小碗稀饭,南教员也叫别人不要试,该吃的还要吃,真的修道功夫到了,天然会像南教员这样”[9]如此。

南怀瑾

南怀瑾晚年自知其言行布满争议,又起头故作谦善,自称生平“一无所长,一无可取”,此举更深得其早年交往过的李宗吾“厚黑学”之三味,因为,在他的跟随者和崇敬者眼里,这一表述更令他们感觉“南师”境界深不成测;而对于反感和攻讦他的人而言,则又堵上了大师的嘴——人家本身都认可“一无可取”了,你还攻讦个什么呢?其风行多年而不衰,深明宿世事的过人之处,于此可见一斑。

恰是在这类传奇履历和超常事迹论述的营造下,南怀瑾在他的很多读者心目中隐约然当作了一位“克里斯马”(charisma),也就是具有精力魁首性质的偶像。操纵神化本身的手段进行形象塑造,究其本色,是操纵了常人潜意识层面临于偶像崇敬的一种心理需求。用精力阐发学理论而言,这种偶像合适所谓的“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具有父亲般的超能和权势巨子,被塑造得越完美,越不成思议,就更加会受到公共的接待和祭奠。

多年前,笔者曾不雅察过南怀瑾的拥趸们所当作立的某收集论坛,其当作员一律尊称南氏为“南师”或“怀师”,将其言行奉为清规戒律,甚至有很多人急不成耐欲见其一面,倡议“组团见南师”并致信南氏晚年所居的太湖大书院,好笑的是,成果却获得了一封南怀瑾秘书室代笔的公开回信,遭到一顿训斥而消声匿迹。[10]有人曾至太湖大书院应聘,“其间,有负责应聘的教员和校门保安奉告,常有南怀瑾教员的粉丝在校门外盘桓数日,长跪不起,为进入大书院求见南教员一面。”[11]这类环境显然申明了,“南怀瑾神话”的形当作,显然与20宿世纪80年月后特异功能热期间部门公众对“巨匠”的痴迷,“追星族”们不吝败尽家业为求见某“天王”一面等“目睹之怪近况”千篇一律,应具有不异的社会根源。

此刻收集上多谓那些视偶像为神明、损失理性的狂热追星族们为“脑残粉”,而值得注重的是,崇敬南怀瑾者,学历和智力程度甚至社会地位却大略不低。——昔时的特异功能热,甚至某些“新兴宗教”的追捧者群体中,也不乏这种环境,方才被拘捕的深受巨贾和“明星”追捧的“巨匠”王林即是一典型实例。也许正如弗洛伊德所讲:“在一个集体的心理勾当中,确实就象在梦中和在催眠状况中一样,查验事物真实性的功能在具有感情性精神灌输的愿望感动的壮大力量面前,不再发生感化了。”[12]申明这并非是名副其实的真“脑残”,而应是一种集体性的异常心理现象。

鼓吹“实证”以导标的目的反学术的神秘本家儿义

南怀瑾的作品中充溢着大量的有关汗青文化常识性的硬伤,这一点早已被良多人注重,早在1991年,前辈学者张中行师长教师在《念书》上颁发《看闲书二题》指出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中“不管语文纪律,本身欢快怎么讲就怎么讲,这就笺注的路数说,或只是就胆子说,确是前无前人。”[13]——即使是尊敬南怀瑾的台湾学者龚鹏程,在必定南氏对中国文化有“普及之功”的同时,也不得不认可“南怀瑾师长教师的错误可以称得上‘擢发难数’”[14]。——不外,这些“擢发难数”的硬伤却涓滴不影响南怀瑾作品的持续升温,与“南粉”的果断跟随,此中奥秘,当在于南怀瑾本人早已抛清了本身的不雅点与文献考证甚至于学术研究规范的关系。这些“硬伤”,在爱好者看来,反而可以算作是他“不拘一格”的聪明,或者说是“缔造性诠释”。南怀瑾所标榜的,是所谓“修证”或“实证”,而非文化常识的精确。

南怀瑾对文献考证甚至于人文科学研究方式的不屑,可以在他对释教经典讲解的立场中看出。南怀瑾认为,面临释教经典,文本研究甚至于义理辨析,都是不主要甚至是错误的方式,而所谓“实证”才是最主要的。南氏在《楞严大义今释》中说:

侧重或迷信于考证,则有时会发生很大的错误和过掉。考证是一种死的方式,它依靠于或然性的陈年往迹,而又按照变更无常的人心思惟去揣度。人们本身日常的言行和亲历的事物,因时候空间宿世事的变迁,还会随时随地走了样,况且要远追古人的痕迹,以现代不雅念去判定情况分歧的前人呢?人们可以从考证方式中求得某一种常识,可是聪明并不必从考证中得来,它是要靠理论和尝试去证得的。[15]

这一阐述,摆了然他以研读文献的精确性与所谓“聪明”无关的立场,进而,他又攻讦“把梵学看成学术思惟来研究”的方式,是“忽略了有如科学尝试的修证精力。……学佛的报酬了避重就轻,曲学取巧,竟自本末倒置,其实是不智之甚。”[16]

这里的问题是,南氏频频标榜的“修证精力”,又是什么呢?——南怀瑾固然否认了人文科学的研究方式,却非要将之与天然科学拉上关系,他说:

释教固然也是宗教,可是一种具有高深的哲学理论和科学尝试的宗教。它的哲学理论经常超出宗教范围以外,所以也有人说释教是一种哲学思惟,而不是宗教。释教具有科学的实证方式,可是因为它是从人生本位去证验宇宙,所以人们会忽略它的科学根本,而仍然将它归之于宗教。可是事实上,释教确实有科学的证验,及哲学的论据。它的哲学,是以科学为根本,去否认狭义的宗教,它的科学,是用哲学的论据,去为宗教做证实。[17]

对此问题,笔者曾撰文指出,若是我们熟悉科学理论的话,以南怀瑾为代表的宗教家们所谓的这个“实证”与科学方式论中的“实证”(也就是尝试)比拟,生怕完满是风马不接。

因为二者最大的区别是,神秘本家儿义“实证”的说法中缺乏科学命题中最为需要的“可证伪性”。

从事“修证”者“证”了一番“证”出来了便好,但借使倘使“证”不出来,他们也永远不会说认为是宗教经典自己(或某“巨匠”的教诲)存在问题或错误,这永远只能是你方式上呈现错误而没练对,或者爽性说你没有“法缘”。科学方式论上的“实证”则完全不是这样的,若是屡次尝试仍得不出某个等候的成果,只能说是该命题或假设自己是错误的。

是以,完全可以说,南怀瑾所谓的“实证”是科学,不外是一个颇有误导性的,貌同实异的说法,素质上仍是先入为本家儿的非理性崇奉罢了。[18]——就南怀瑾的作品而言,他经常信手拈来一些天然科学的典故,诸如量子力学、四度空间、爱因斯坦之类,都被拿来比附于他的所谓“修证”,这一套路其实是令人似曾了解,是各色各样的“巨匠”们常用招数,我们也其实不必深论。

其实鲁迅师长教师早已谈到这类现象:“此刻有一班好讲鬼话的人,最恨科学,因为科学能教事理大白,能教人思绪清晰,不许鬼混,所以天然而然的当作了讲鬼话的人的仇家。于是讲鬼话的人,便须想一个方式解除他。此中最巧妙的是拆台。先把科学东扯西拉,羼进鬼话,弄得长短不明。”[19]

南怀瑾之学说特点,笔者感觉其在《默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中的表述最有代表性,文谓:

人,布满了多欲与好奇的心理。欲之最大者,莫过于求得长生不死之果实;好奇之最甚者,莫过于探寻六合人我生命之根源,超越宿世间而把握宇宙之功能。由此两种心理之总和,组成宗讲授术思惟之底子。西方的佛国、天堂,东方的宿世外桃园与大罗仙境之成立,就导致人类离开实际物欲而促使精力之升华。……熬炼精力肉体而力图超越物理宿世界之束厄局促,以告竣外我的永恒存在,进而开启宇宙生命原始之奥秘。既不叛于宗教者各自之崇奉,又不纯依崇奉而自求实证。[20]

这无疑是一种彻底的神秘本家儿义之论调(词典中对神秘本家儿义的诠释一般是“经由过程从外部宿世界返回到心里,在静不雅、沉思或者迷狂的心理状况中与神或者某种最高原则连系,或者消融在它之中”),不仅传统文化中的所谓“辞章、义理、考证”与之无关,佛家之义学思辨、真伪抉择、甚至于“依法不依人”之训诫,在南怀瑾的学说中均可有可无,正若有人所指出的:“现代人对都会糊口的各种不适感,让良多人发生了一种奇异的神秘本家儿义感动,追求‘不成理解’。给本身找个‘上师’,已经当作为一种风尚,甚至被算作一种身份证实。

南怀瑾参访贡噶活佛、根桑活佛,求取过‘上师’资格认证这一点,必定是他道场的最主要招牌之一。……南怀瑾带有传奇色彩的履历,和他著作、讲座中的神秘本家儿义具有了难以抗拒的魅力。他告诉你,有些工具信就够了,没法子弄懂。……南怀瑾讲佛,神通、异象到处可见,又杂以占卜之类的学问,将人催眠之后带进黑甜乡深处。与此同时,他又用禅宗为调料烩出心灵鸡汤,把人舒舒畅服地灌醒。”[21]——要之,经由过程否决(或者说矮化)正常的学术研究,而进一步将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典籍赐与神秘本家儿义角度的诠释,是南氏作品的最大特点,也是可以或许吸引很多具有猎奇心理的公共的奥秘地点,从而营造出了“南怀瑾神话”。

结 语

南怀瑾之所学,有人尊之为“国粹巨匠”,亦有人贬之为“江湖方士”,笔者感觉,若将这两个观点合而不雅之,南怀瑾神话的形当作,却是可以视为多年来“国粹江湖化”的典型现象。

——君不见,当前的神州大地,高校里有“国粹院”,社会上有“国粹班”,还有各色各样的“国粹讲座”、“国粹论坛”,并以“国粹巨匠”之桂冠加封了无数已故或尚在的人文学者。总之,经由过程各种渠道的衬着和火上加油,“国粹”在国人心目中已无形中衍生出了“高峻上”的神圣光环,举凡天人合一、穷理尽性、低廉甜头复礼等“形而上之道”,甚至于阴阳五行、青鸟术数、气功摄生等“形而下之器”,一往而无非“国粹”。花里胡哨的“汉服”招摇过市、一些演艺圈的歌手演员们居然也当作了“国粹推泛博使”……。如是各种,龙蛇混杂的近况,导致对国粹的包装营销以及诠释,都充溢着一股打把势卖艺的江湖味道,而就内涵本色而言,要之可总结为两个方面:

起首,对经典诠释的随意化。

从1980年月以来的《易经》热,到此刻的《论语》、《老子》、《庄子》等大行其道,一些“学术明星”经由过程媒体对经典的讲解,却越来越像相声和评书,诸如从《周易》里看到地球灾难、从《老子》里看到物理理论的各种奇谈怪论,不乏其人。举凡儒释道三教经典,本不乏对于宇宙人生问题的深刻追索,对专制社会中不服等状况的鞭挞,但在此刻风行的诠释中,却大多导标的目的了“幸福与贫富无关,与心里相连”这种鼓吹阿Q精力的“心灵鸡汤”。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等书,即是这种“随意化”诠释的早期典型。

其次,对学术巨匠的神圣化。

近现代期间的中国,在人文研究范畴简直呈现了一多量学贯中西的巨匠,这是一种人缘际会的汗青现象,很难复制,后人也很难达到他们的当作就,这本是不争的事实。“国粹热”鼓起后,这些前辈学者竟一股脑儿被尊为“国粹巨匠”,此中甚至包罗鲁迅、胡适这些新文化的倡导者。

社会上真正懂一点“国粹”的人,究竟结果是少少数,而“巨匠”这一神圣化的光环却给人们留下了足够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最后只要能讲点三教九流和四书五经,加上春秋活的足够长,一律都被媒体炒作当作“巨匠”,甚至不乏自称“巨匠”者,对“巨匠”的追捧往往也跨越了对“国粹”自己的追捧。——笔者年来介入编撰某出书社筹谋的中小学传统文化读本,在过程中领会到,一些中小学下层教师心目中,南怀瑾居然即是名副其实的“国粹巨匠”,近况实令人忧虑。

克实而言,南怀瑾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秉承了神秘本家儿义的思惟传统,迎合了时人的猎奇心态,因而培养了“南怀瑾神话”。

这一社会现象的形当作,或可导源于文化发蒙的尚不当作熟,中国社会多年来重科学手艺而轻忽科学精力的误区,亟有待填补。

此外,中国数千年的宗法专制的枷锁,也许仍然还留在很多人的心里傍边,相信社会上存在“巨匠”或“高人”并对其蒲伏的心态和行为,或者就是从皇权时代崇敬“宿世俗权势巨子”到崇敬“精力权势巨子”的转化。——当然,如所周知,南怀瑾多年来或许简直也做出了一些于国于平易近有利的社会勾当,吾人也自不宜全然“因言废人”,对其生平周全公允的定位,显然另有待于日后。

参 考 资 料

[1]徐洪兴:《有关“南怀瑾现象”的旧事与随想》,见《中华念书报》2013年10月5日。

[2]徐晋如:《南怀瑾的错谬“擢发难数”》,见《羊城晚报》2013年4月21日。

[3]鲁迅:《论“第三种人”》,见《鲁迅全集》第4册,海说神聊京:人平易近文学出书社,2005年,452页。

[4]南怀瑾:《序说虚老年谱致净慧长老》,见《虚云僧人全集》第1册,郑州:中州古籍出书社,2009年。

[5]南怀瑾:《宗镜录略讲》,海说神聊京:平易近族常识出书社,2000年,1377-1378页。

[6]南怀瑾:《太极拳与道功》,收集版,见http://www.quanxue.cn/CT_NanHuaiJin/TaiJi/TaiJi03.html

[7]峨眉新闻网,http://www.jrem.cn/content/2009-1/23/200912394406.htm

[8]文希周:《<通禅与王恩洋>一文的真实性若何》,见http://tieba.baidu.com/p/3082351366

[9]练性乾:《我读南怀瑾》,上海:复旦大学出书社,2003:年,292,293,327页。

[10]《南师写给”组团见南师“诸位同修的回信》(2010年1月24日),http://www.ebaifo.com/fojiao-359534.html

[11]《面试记——太湖大书院纪行》,http://bbs.tianya.cn/post-72-594984-1.shtml

[12]【奥】弗洛伊德:《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阐发》,见《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上海译文出书社,1997年,85页。

[13]张中行:《看闲书二题》,见《念书》,1991年12期。

[14]《名家之论》,见《羊城晚报》2013年4月21日。

[15]南怀瑾:《楞严大义今释·叙言》,上海:复旦大学出书社,2001年,9页。

[16]南怀瑾:《楞严大义今释·叙言》,上海:复旦大学出书社,2001年,9页。

[17]南怀瑾:《楞严大义今释·叙言》,上海:复旦大学出书社,2001年,3-4页。

[18]拜见拙文《从“可证伪性”看神秘本家儿义所谓之“实证”》,见《科学与无神论》2014年第2期。

[19]鲁迅:《随感录三十三》,见《鲁迅全集》第1册,海说神聊京:人平易近文学出书社,2005年,314页。

[20]南怀瑾:《默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上海:复旦大学出书社,2005年,1页。

[21]管鹍鹏:《南怀瑾:巨匠中的阴阳师》,见《法治周末》,2012年12月25日。


  • 发表于 2019-12-10 02:00
  • 阅读 ( 945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