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着一个字看太久为什么会突然不认识了?

进入正题之前,先来听一个细思恐极的故事。有一个女研究生,回家后盯着本身的怙恃看了好久。她俄然高声呵叱道:“你们为什么要伪装当作我的怙恃?”这一问,让她的怙恃不知所措。不但如斯,这位女学生感应本身身边所有的人与物都被替代了。于是她惊恐地认为现代科技已经壮大到能将所有的事物复刻了,整小我处于解体状况。别纯真觉得这只是某个悬疑片子的狗血开首。

其其实临床中,就有一种近似的病,叫做替身综合症(Capgras Syndrome)。这种疾病表示为,患者认为本身身边的人或事被替代了。就算他们十分熟悉地分辨对方的长相特征,但却认为其是替身。那么,为什么会呈现这种环境呢?有学者认为,这些患者对于统一小我可能有一份份“自力记忆的文档”。这导致他们无法提取和毗连原本是持续的记忆。每当最熟悉的亲人进入视野时,他们的大脑里就会从头缔造一份新的记忆。甚至有的还会想象本身也同样被替身所代替了。

而患者这“俄然目生”的指控,对至爱的亲人来说是何等沉痛的冲击!所幸在实际糊口中,替身综合症尚属罕有。但我们糊口中却不乏这样“俄然的目生”的体验。好比当你长时候看统一个字时,会越看越目生,甚至会健忘它是什么了。不信你盯着下面这个“语”字看上一到两分钟,或是写上几十遍。然后请闭上眼睛,高声地读出它的拼音?又或者从头拿白纸写这个字,你会不会写多几下都感觉不像。

不但是这个字,几乎所有的字看久了城市呈现这样奇异的感受。甚至良多时辰,你明明舌头都到嘴边了,硬是吐不出它的读音。当然也不只是汉字,英语等其他说话的利用者也不破例。那么,这是不是你的大脑呈现问题了呢?谜底是否认的,说不心猿意马此时你的大脑正在幸灾乐祸呢。早在1960 年, Lambert和Jakobovits初次将这种现象定名为“语义饱和” (Semantic Satiation)。

所谓饱和一词的概念来自于老鼠迷宫的研究。当老鼠走T型迷宫时,会呈现一个不变有趣的现象:每当老鼠选择一条路后, 下次就会自觉地选择另一条,从而呈现两条路瓜代选择的环境。研究者认为统一种刺激或情景反复加工会使老鼠发生厌倦,因而称之为饱和。而近似的饱和现象也会发生在人身上。也就是说,若是大脑在接管持续不异刺激后,也会感应厌恶,从而发生神经倦怠。

想象一下,当你让日理万机的大脑持续在统一个处所战斗,它是会感应怠倦的。于是,本该好好工作的大脑便闹起了别扭,还会用短暂的“罢工”来抗议。这会导致发送神经元与领受神经元之间的连通性短暂性缺掉。换个角度看,这是大脑发出的旌旗灯号,间接表白神经系统累了。这时不但是说话,就连熟人的照片、熟悉的场景等等,看久了都有可能会俄然变得目生。

你可以聚焦在中心闪灼的绿点,大约10秒后,便会看到摆列在设想的等边三角形的角落处的一个,两个或所有三个静态黄点消逝,然后从头呈现。而在说话文字加工中的厌恶视为“语义饱和”。此外,语义饱和的过程和文字识别过程也是有必然关系的。最早研究者认为饱和的过程是呈现在语义加工阶段的假说。便是我们可以或许清楚的识别出一个字的字音、字形及寄义的阶段。然而,它并没有完全被大师所承认。否决者提出前语义(知觉)加工阶段假说。便是我们识别出字音字形可是还没来得及思虑这个字的寄义的时辰,因而又被称为是知觉阶段。到了2010年又有科学家认为是发生在两者之间的毗连阶段,并提出了知觉表征-语义联接假说。

这些假说听上去很抽象,但其实不难理解。让我们以上文提到的具体的字“语”来进行讲解。起首第一阶段是前语义加工阶段,便是我们能从字形识别出它有两个读音别离是【yǔ】和【yù】。而第二个语义加工阶段:当我们读【yǔ】时它指代的是话或是取代说话的动作,好比手语等。当我们读作【yù】时,则是告诉的意思,好比“不以语人”。当我们从分歧的读音到理解到的寄义存在一个毗连阶段,便是知觉表征-语义毗连阶段。今朝存眷该范畴的学者遍及撑持语义饱和是发生在知觉表征-语义毗连阶段,但仍存在必然的争议。

值得一提的是,汉字自己没有语音,且有其他多音字。所以汉字在识别过程中应是多依靠于字形-语义的过程。当汉字达到饱和状况时,不仅仅感受语义丢掉,还会感觉所不雅察的汉字解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会儿想不起怎么读,还会感觉越写越感觉不合错误劲。分歧字形布局的汉字发生饱和的时候也纷歧样。好比摆布布局的字更轻易发生饱和,如“衡”“辨”,即我们看摆布布局的字更轻易不熟悉;而自力布局的字,如“司”“马”“直”等则需要较长的时候才可以或许发生饱和。

真、具、直中心到底是几横,更多被视为曼德拉效应,便是大师呈现集体记忆错乱与语义饱和近似地,还有一种叫做不了解综合症。也是说,一小我已经见过某物良多次了,但他感受不熟悉。例如人们可以想象,当你走进本身的房间时感受仿佛之前从来没有来过一样。尽管你确定那是你的房间而且之前确实来过。只不外,这种不了解症发生的概率要远比语义饱和的概率要低得多。与之比拟,常被认为语义饱和的相反环境Déjà vu(既视感),则更常发生在我们身上。

所谓的Déjà vu就是指有时我们会对某一场景发生“似曾了解”的感受。并且这种感受可以被视为是“对某一事物无法抗拒的熟悉感”,就比如明明你从来没有达到过某个处所,但当你第一次去的时辰却感觉异常熟悉。又或者你从来没见过这小我,却感觉他仿佛熟悉好久了。但其实你压根不熟悉这些事物或场景,但仿佛是在回忆里呈现过。它具体的情境还可描述为“已经听过,已经想过,已经尝过,已经梦到过,已经读过……”等等。

据统计,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人平生中都至少履历过一次似曾了解。甚至有些人平生中不止一次履历过这种现象。还有研究表白,似曾了解现象的发生率在青年期间最高。好比良多人年青时对本身的爱人一见钟情时,就有似曾了解的感受。此后跟着春秋的增加,出格是当人们真正起头日复一日的单调糊口时,它的发生率就降低了。

那么,这样奇异却又夸姣的感受又是什么造当作的呢?自该现象被发现以来,吸引了一批批科学家前往研究。然而,因为它大多是毫无征兆地突发,而且发生时候十分短暂。所以研究幻觉记忆是半斤八两坚苦的,只能依靠当事人描述和回忆,而光凭当事人本家儿不雅的感触感染,会发生良多对研究发生干扰的夸张或子虚信息。迄今为止,已经有几十种理论来试图诠释这个现象了。

左侧大脑半球的侧面,从侧面看。(顶叶以橙色显示)这傍边,也有理论是认为跟大脑闹别扭脱不了关连的。好比有一种理论是认为大脑中持久和短期回路之间呈现某种故障。这导致初度接触到的新信息直接进入持久记忆,所以我们可能会感觉正在履历曩昔的工作。还有另一种理论则认为,这也可能与顶叶皮层有关。顶叶皮层是大脑中发生这种熟悉感的区域。它可以在不触发与记忆相关的其他区域的环境下被激活。不外研究者还没能很好地诠释事实是什么激发了这种熟悉。

或许像一见钟情、似曾了解这样夸姣的体验能被科学诠释后,就贫乏了浪漫的想象空间了吧。所以,我们机智的大脑也不想等闲让我们洞察此中的奥秘。又或许当这些“俄然的熟悉”发生时,就像上文“俄然的目生”那样,大脑正在一旁瞌睡、幸灾乐祸。但这有什么关系呢,或许某天当你坐在街边的小店当真看书时,不经意昂首就看到了那个似曾了解的人,这时心跳加快的你还管帐较本身俄然不熟悉书里的字了吗?

*参考资料

Semantic satiation.Wikipedia.on 14 July 2019, at 03:29 (UTC).

STRANGE CASES MAY 22, 2015This Man Thought His Family Was Replaced by Evil ClonesBy Melissa Dahl

Déjà vu.Wikipedia.on 31 July 2019, at 07:12 (UTC).

Science Is Getting Closer to Explaining The Mystery of Déjà VuLINDSAY DODGSON, BUSINESS INSIDER16 DEC 2017

细思极恐!为何长时候看统一个字会越看越目生?作者: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袁杰 科学大院 2016-12-26

贾建荣,张德玄.语义饱和现象及其认知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04):615-625

宋剑秀,徐英哲.“似曾了解”现象的心理学简析[J].学理论,2015(02):33-34.

本文由公家号【SME科技故事】(ID:SMELab)原创

  • 发表于 2019-11-13 02:00
  • 阅读 ( 1090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汤依妹儿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华志健 23 文章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