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朋友动手是暴力,女朋友动手是情趣?

前几天,KY编纂部内聊到一个问题:在异性恋的亲密关系中,若是男生打女生,那必定是家暴无误;那么,若是是反过来,女生打了她男伴侣呢?算是家暴吗?

有同窗想到了之前热度很高的“张雨绮刀砍袁巴元”事务。张雨绮在娱乐圈以“敢爱敢恨”著称,一系列泼辣操作也曾让她获得“暴力御姐”的称号。

她曾直言“春秋底子就不是决议一个汉子当作熟与否的关头,我感觉,汉子其实从来没有当作熟过。”秉持着这样的不雅念,她对本身的历任男友也从未手软过。

和汪小菲热恋,爱时旁若无人地卿卿我我,打骂翻脸时在公家场所直接扇了汪小菲一巴掌。

与汪小菲分手后,风风火火恋上王全安,也曾高调地晒出8.688克拉的鸽蛋钻戒,表达爱的宣言。但碰上打骂,张雨绮依然毫不示弱,开着路虎就冲上马路直追王全安,还猛踹车门逼其下车。

然而在网友们看来,这都不是最狠的。张雨绮和第二任丈夫直接闹到了差人局,袁巴元的状告来由是他被张雨绮砍了!背上留下了两道长达1厘米的伤痕!

可是,平易近警到现场后因“未发现有持刀环境”,便按照一般家庭胶葛措置了。

该事务在网上引起热议后,一部门网友为张雨绮叫好,认为她“有气就撒,刚到不可”,是新时代女强人的“标杆”;也有网友对此感应警戒,认为“若是张雨绮是男生,评论必然会一边倒骂家暴吧”。

事实上,以张雨绮袁巴元这一事务为例,若是女方持刀伤情面节属实,简直会组成对男性伴侣的家暴。这一点也给了我们警示:接管亲密关系暴力的一方并不老是女性,男性也会当作为受害者;

此外,亲密关系暴力不止发生在异性恋伴侣中,它也会在性少数伴侣之间发生。

对于遭遇了亲密关系暴力的男性和性少数人群来说,乞助加倍羞于启齿,援助渠道加倍缺乏,可以或许受到的社会撑持也更少。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谈谈那些在亲密关系暴力事务中被公共忽略的“特别受害者”。        无论是媒体的报道、机构的调查,仍是当局和平易近间机构供给的援助渠道,资本都更多地集中在“亲密关系暴力的受害者是女性,施害者是男性”这个设心猿意马里。我们遍及认为,男性遭遇亲密关系暴力的环境即使存在,也是罕有的,实则否则。

按照统计数据,有半斤八两比例的男性曾在亲密关系中蒙受过暴力。美国疾控中间(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2010年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有28.5%的男性曾在亲密关系中蒙受过强奸、肢体暴力或者盯梢(女性为35.6%)。

另一份按照差人记实清算的陈述则显示,在英格兰和威尔士,2014-2015年,2.8%的男性(半斤八两于50万人)和6.5%的女性(半斤八两于110万)蒙受过分歧类型的亲密关系暴力,这意味着每三个受害者中,两个是女性,一个是男性。

在中国,社会学传授风笑天(2010)在对第三期中国配偶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N=22025)的研究阐发中发现,24.9%的女性和22.8%的男性都曾在婚姻中(至少一次)蒙受过分歧形式的暴力。

中国性教育工作者陈洁瑜对男性亲密关系暴力受害者早有存眷。她告诉KY,在2016年年中她在海说神聊京本家儿导的调研中,很多男性访谈者认为男性不会是亲密关系暴力的受害者。也没有人举出男性作为亲密关系暴力受害者的例子,无论是关于本身的仍是别人的。

陈洁瑜认为这可能反映了一种熟悉上的误差,当然也可能是因为男性在访谈中不肯意透露本身的受暴履历。她说,人们谈论亲密关系暴力时,往往会有这样的预设:亲密关系暴力本家儿如果肢体暴力或者婚内强奸,而其施暴者是男性,受害者是女性。

这个预设包含了两个曲解。a. 第一个曲解是“男性不会是肢体暴力或者关系内强奸的受害者”。在人们的不雅念中,女性的身体力量不如男性,在异形间的匹敌中,男性老是会处于优势,是以,他们不太会“被打”或者“被强奸”。

但男性被施以肢体暴力的案例并不鲜见。在风笑天的调查中,5.5%的女性在婚姻中(至少一次)蒙受过肢体暴力,而这一比例在男性中为2.5%。

曩昔四年里,心理咨询师王大为一向为中国白丝带自愿者收集供给办事,这是一家否决性别暴力的公益组织,其特点是呼吁男性插手到反亲密关系暴力工作中。王大为介绍说,他接到的男性蒙受亲密关系暴力的案例中,几乎全都发生了激烈的肢体暴力,并持续了半斤八两一段时候。

另一个不肯意透露姓名的反亲密关系暴力机构援助者暗示,女性常利用咬、掐等体例来施加暴力。她援助的一名当事男人,因持久被老婆在身体看不见的部位掐出伤痕,连炎天也不得不穿长袖衬衫来掩饰。

在一些案例中,肢体暴力是彼此的。一个50多岁的中年人曾标的目的王大为乞助,他和老婆婚后栖身在老婆的娘家,持久遭到老婆和娘家人的赤诚和耻笑,之后成长为被老婆殴打。后来,他也会脱手予以还击,最后成长当作为他和妻子持久的互相殴打。

但当男性蒙受暴力的环境呈现时,当事人往往得不到响应的撑持。四年前,在遭到老婆的又一次殴打后,姚威(假名)鼓足勇气走进派出所乞助,然而差人的一句回应则让他落荒而逃。

“就感受他憋着笑,还问我,‘你一个大老爷们,人高马大的,怎么可能被妻子打?”那时感觉四周所有人都瞅着我,笑话我。若是地上有一个洞,我立马就能钻进去。” 在此今后,姚威没有对任何人讲起本身的遭遇,直到离婚。“莫非只有女人才有可能遭到亲密关系暴力吗?”这使得姚威猜疑至今。

陈洁瑜说,b. 第二个曲解是“亲密关系暴力只有肢体暴力这一种形式”。其实,肢体暴力仅仅是亲密关系暴力的一部门,亲密关系中的暴力有经济节制、情感/精力凌虐、身体凌虐、性凌虐、言语凌虐五种形式,身体以外类型的受害男性,加倍轻易被轻忽。        在风笑天(2010)的研究中,男性在婚姻中(至少一次)蒙受非肢体暴力的比例为22.7%,远高于他们蒙受肢体暴力的比例(2.5%)。

可是,当一个男性遭遇非肢体暴力时,人们往往更不轻易将他们当做受害者来对待。

在父权社会中,政治、经济、法令、家庭等范畴的权势巨子位置都被默认保留给男性;人们对“男性气质”存在必然的想像与等候,男性是顽强、刚毅、支配、办理的脚色;女性则被认为更感性、懦弱、处于隶属地位。这种思维模式是二分法的、非此即彼的,好比阳刚与阴柔、理性与感性、本家儿体与客体味别离被用来形容男性和女性。

这带来的影响良多。例如,人们会更多地认为,男性不该该那么轻易受到感情危险。陈洁瑜告诉KY,“因为刻板印象的支撑,良多时辰,人们谈及精力暴力相关问题时,会下意识地认为,豪情创伤、情感问题更轻易呈现在女性身上,而男性蒙受到感情危险,因为对方的冷暴力而感触感染到疾苦,则被认为是与‘男性气质’不合适的表示。”

除此之外,在陈洁瑜看来,人们对性暴力的认知也遍及存在误区。在一段亲密关系中,男性往往被认为是性关系的本家儿动方,但事实上,人们轻忽了女性对性的需求也可以本家儿动的,也轻忽了男性也会遭到强迫。而一旦男性蒙受性损害后,人们往往也会施以冷笑而非同情,好比发出“你是汉子,明明占廉价了”、“你是不是汉子啊”诸如斯类的冷笑。

社会对男性的刻板印象不仅使男性更可贵到外界的撑持,它也同样内化于男性的价值不雅中,也使得他们当作为一个更缄默的群体。在曩昔四年的时候里,王大为接到过近200名亲密关系暴力的当事人乞助,但在所有来乞助的人中,女性占90%,男性只占10%。

王大为介绍,这些受害者都是在现实糊口中遭遇了持久和持续的肢体暴力,其实无法忍受之后,才前去追求帮忙的。

“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父权文化不单对女性进行榨取,同样赐与了男性榨取。”王大为说。当父权社会的布局现实大将男性禁锢在单一的性別脚色中,男性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内化这样的价值,死力去饰演好“合宜”的脚色。

因为深受“男性气质”所困,男性受害者非分特别羞于追求帮忙。王大为暗示,“比拟于女性受害者,男性受害者加倍孤傲。”女性受害者更有可能跟好伴侣哭诉,追求伴侣的撑持和帮忙,但对于大大都男性来说,他们可以和伴侣喝酒聊天,但永远不漫谈论这些话题。即便他们迈出乞助的一步,也很难顺畅地说出本身的遭遇和疾苦。

美国记者Philip W. Cook(2009)曾与亲密关系中受到暴力的男性进行访谈,他发现,这些受害者往往会以诙谐的语气来描述本身所履历的疾苦,试图让本身和別人感触感染“这并不是一件太严重的事”,这种“诙谐”被认为是一种自我庇护的体例。

这与王大为的工作履历很是合适。王大为说,这样的环境在男性受害者中很是遍及,男性受害者们往往并不会将本身的遭遇描述当作一件很是严重的工作。在过往的援助中,大大都女性受害者们打来德律风的第一句话就是“我遭抵家暴了”。而男性则大多则先是用隐晦的体例扣问:“若何解决婚姻中的矛盾”,“和妻子有了冲突怎么办”。在之后的深切领会中,援助者才会发现,他们曾经蒙受了分歧类型的、严重的暴力看待。

“因为害怕舆论,他们会采用试探的体例来看本身是否会被理解、被撑持、被庇护,仍是会被歧视。”王大为说,在蒙受暴力时,他们往往同时要承受暴力和心里耻辱感的双重冲击。

一位来自海说神聊方的男性受害者,曾在深夜致电王大为追求帮忙,在德律风接通后,他半吐半吞。这名男人糊口在海说神聊方农村,经济前提欠好,破费很大价格才娶到妻子。然而,妻子对改日渐不满,从言语暴力垂垂成长到出轨,甚至带着恋人对他进行了殴打。

在与王大为的三次交流中,这名受害者却认为本家儿要的问题在本身,他不竭反复着这样自我贬损的话:“是我太无能了,妻子都管不住,被戴绿帽子,被瞧不起……”

在进行了一系列访谈后,陈洁瑜提出了疑问:“今朝,男性受暴者的陈述案例确实比女性少,但我们不知道,这是因为男性受害者更少,仍是因为男性受害者加倍缄默,或者是因为援助机构对男性受害者的乞助不予以正视、干涉干与不足?”        当我们和陈洁瑜聊到男性作为受到轻忽的受害者群体时,她还提出了人们对亲密关系暴力的另一个熟悉误区:

亲密关系暴力被窄化为仅仅发生在异性恋关系之间,然而,它其实同样发生在性少数群体的亲密关系中。

事实上,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发现,这也是一个半斤八两复杂的群体。2015年,反家庭暴力立法平易近间倡导工作组发布的中国首份亲密关系暴力的全国收集调查陈述《亲密关系中的暴力调查陈述》显示,经由过程对(包罗877名非异性恋者在内的)3334名对象的调查,同性恋与双性恋的亲密关系受暴比例别离为“68.3%”与“67.6%”,甚至略高于异性恋群体的“62.7%”(备注: 此处“受暴”的界说是在曩昔一年内,至少蒙受过一次包罗身体、精力、说话、性、或经济上的暴力)。

然而,性少数群体作为一个自己在社会本家儿流话语中本就未被认可的群体,可以或许获得的帮忙和撑持很是少。

“站在陌头无处可回,谁会看我一眼?怀着对本身和情人掉望、又被社会丢弃的深深的无助感,这就是我看到的性少数亲密关系暴力的受害人。”彩虹暴力终结所的一位不肯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

“从肢体冲突到性暴力、经济节制以及精力暴力都有涉及,从涵盖的暴力类型来看,性少数群体与异性恋亲密关系的暴力没有大的不同。而最大的分歧则在于,性少数群体在遭遇亲密关系暴力后,无处依靠,甚至无人知晓。这是别人看不到的受害群体。”        社会公权甚至否定他们的存在。2015年年末,中国第一部《反家庭暴力法》经由过程表决,新闻发布会上,讲话人郭林茂在回覆记者提问时公开暗示,“在我国,还不曾发现同性恋之间的暴力事务,是以,新出台的《反家庭暴力法》中配合糊口的人员不包罗同性恋。”

在彩虹暴力终结所长途陪护的一个案例中,本地的公安局“一面说打人是不合错误的,一面警告受害人,可是你们也别搞同性恋了。”这样的公共事务与发声,也让性少数群体对于社会撑持系统有了本能的不信赖感。

不仅是标的目的传统的撑持系统乞助可能会带来二次危险,在马修眼里,“就连良多身边的伴侣也会对我们另眼相待”。最初,在蒙受男友多次冷暴力后,马修试图标的目的伴侣追求帮忙,直到有一次他发现,本身感觉“私密和丢人的事”被伴侣看成笑话跟别人吐槽,他感应悲伤。

“无论是gay圈的人仍是异性恋伴侣,大师喜好把同性恋的工作传的很是drama(戏剧化)。他们倾标的目的于把同性亲密关系这种身份代入八卦或是欠好的工具。”

一边是社会撑持渠道的缺乏,另一边是群体自己的不信赖,暴力中的性少数群体愈发面对很少乞助的景况。官方的撑持系统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和轻忽,与性少数群体对他们的不信赖,在无声地彼此影响着。        较之肢体暴力,轻易被轻忽的精力暴力也加倍频仍地充溢在性少数群体亲密关系中,《亲密关系中的暴力调查陈述》(2015)显示,在严重精力暴力方面,同性恋和双性恋无论是施加仍是遭遇的暴力都显著高于异性恋者,双性恋者遭遇严重精力暴力的比例(25.7%)甚至高于同性恋者(21.8%)和异性恋者(18.2%)。

陈述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性少数群体履历的心理暴力经常与针对“出柜”(即表露同性恋身份)的威胁和打单相关。

在忍受了男友一年多的“冷暴力”之后,男同性恋者燕子终于与男友分隔两地,燕子兴起勇气提出分手,却遭到了对方的威胁,说要把燕子的小我信息和照片发布到黉舍的贴吧,“让大师看看,这小我是个同性恋”。

“我那时很是害怕,只能打德律风请求他,从晚上十点一向到凌晨四点”,男友提出了良多过度的要求,最终,因为害怕出柜,燕子选择了驯服。

回忆本身被“出柜威胁”的履历,燕子起头反思性少数群体里的暴力,“因为我们是性少数群体,受到暴力的那一方发声会加倍坚苦,甚至底子不敢发声,所以,施暴的那一方就会变本加厉。”

“出柜威胁经常会将暴力进级,因为害怕被出柜,暴力受害人往往会选择忍受暴力,同时更难标的目的外乞助。往往在这个封锁的过程中,暴力起头急剧恶化。”彩虹暴力终结所协调人(coordinator)李悦告诉我们,

“出柜威胁,对蒙受亲密关系暴力的受害者来说,几乎是个两难的绝望境地,而这样的两难不仅是暴力倡议人造当作的,更是社会对同性群体的歧视、社会系统的缺掉与不采取造当作的。”        “一部门亲密关系暴力受害者不被当真看待,这意味着,否决性别暴力工作是不周全的。同时,在社会实践层面,这群人将变得加倍边缘,他们没法子从受害者脚色之中被解救出来。而这也将导致,性别刻板印象将继续固化下去,”陈洁瑜暗示。

我们呼吁官方、平易近间各类机构组织、公共,在关切异性恋伴侣中女性受害者的同时,存眷男性和其他性别身份的受害者,存眷性少数伴侣关系中的受害者。对一种对象的最严重的架空,并不是在话语范畴内去否决它,而是把它摈除到话语的范围之外,它不被谈论,从而被人遗忘,这些他者,从此当作为了行走在这个宿世间的憧憧鬼影。

而我们至少可以做的,是尽本身的尽力,营造一种宽容的话语空气,许可他们存在。这是我们可以或许为他们,同时也为我们本身所做的起码的工作。

以上。

采访 撰文 / 王茜 丁颖

Reference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0). National Center for InjuryPrevention and Control Division of Violence Prevention.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0). An overview of 2010 findings on victimization by sexual orientation.

Connel, R.W. (1995). Masculinit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ok, P.W. (2009). Abused Men: The Hidden Side of Domestic Violence(2nd ed.).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Flatley, J.(2016). Focus on Violent Crime and Sexual Offences: Year ending March 2015.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Shwayder, M. (2013). A same-sex domestic violence epidemic is silent. The Atlantic.

Stets, J.E. (1991). Cohabiting and Marital Aggression: The Role of Social Isolation.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53(3), 669-680.

反家庭暴力立法平易近间倡导工作组(2015). 亲密关系中的暴力调查陈述.

李银河(2005),《女性本家儿义》,山东人平易近出书社.同语(2009).中国女同(双)性恋者家庭暴力状况调查陈述.

肖洁,风笑天(2010),中国度庭的婚姻暴力及其影响身分,《社会科学》,11,90-99.

  • 发表于 2019-08-21 02:01
  • 阅读 ( 804 )
  • 分类:其他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联系我们:uytrv@hotmail.com 问答工具